這篇論文主要介紹的是人防工程智能化建設與廣電網絡的關系的相關內容,本文通過對人防工程智能化建設的發展帶來的便利與技術來做出詳細的闡述,本文僅供相關人士參考。
【關鍵詞】人防工程廣電網絡智能化建設
習近平同志在第七次全國人民防空會議中指出:把人民防空工作擺到戰略位置,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城鄉發展一體化進程,納入生態文明建設。因此為了推進人民防空工程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防工程智能化,我市已部署完成人防工程信息管理系統,該系統基于地理信息系統(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應用了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具有人防基礎設施信息的統計、管理、分析等功能,有效地履行戰時防空、平時服務、應急支援職責。基于此,本文針對該系統的管理與維護方面進行了改進,并且借助廣電網絡綜合布線規范化的優勢,將其融入到人防工程建設中,實現人防工程運維在軟件管理信息系統智能化,人防工程施工規范化,從而提升工作人員維護效率,為增強人防公共應急能力。
1人防工程信息管理系統
人防工程信息管理系統借助了大數據采集、云計算、物聯網傳感技術等,地理基礎數據采集地理數據包括了城市公共區域(道路信息、建筑物數據、城市植被和水系等),并且通過遙感技術進行平臺數據的定期更新,實現動態跟蹤。城市人防工程信息管理平臺數據由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人防日常業務數據庫、人防應急信息數據庫組成,存儲了城市人防基礎設施、人防物資、應急預案等數據信息。涵蓋了工程所在地、施工進度、質量與安全方面等。針對人防工程建設軟件方面智能化建設主要體現在對人防信息管理系統的優化,從提高運維人員工作效率為出發點,使得管理系統更加智能化、人性化、便捷化。具體體現在兩方面:(1)信息管理將3D模型技術應用到平臺,從而可以便捷查看城市人防工程建設情況。如圖1所示,基于矢量模型還原了城市的3D場景,采用三維GIS技術將全市人防工程、危險源和重點維護區域做出標記,進而使工作人員準確又直觀地查看人防工程情,實現二維/三維實時切換,三維環境下動畫模擬應急路線等仿真環境,并且可以在3D環境下進行人防工程相關搜索。(2)該系統添加人防輔助救援模塊,該功能模塊的數據庫存儲了全省人民防空指揮電文,國家各類防空應急預案和歷史突發事件存檔,便于管理人員查看歷史數據,針對突發事件可以科學布局,最短時間內確定人員最優逃生和救援路徑,實現指揮網格化,歷史數據信息存檔標準化,人防工程信息管理系統智能化。
2人防工程智能化設計與建設
三網融合的大環境下,廣電網絡結合自身優勢助力人防工程建設,通過利用廣電網絡光纖,實現各種資源充分利用,避免不必要的投資。傳統建筑布線互不兼容,相互獨立,因此每當添加一套系統時,都需要重新布線,這就造成了浪費,增加了建設成本。現在以廣電網絡為基礎的有線寬帶通信網,改變了傳統布線的模式,滿足了新應用帶來的帶寬需求高問題。廣電網絡智能布線系統可以傳輸控制信號、數據、語音、視頻等信息,傳輸介質推薦使用光纜,這是因為光纜具有故障率極低,投資成本較低的優點,管理中心經過總線可以集中對人防工程進行管理,不受地域和距離限制。廣電網絡綜合布線系統為建設智能化人防工程提供了便利條件。除此之外,人工智能智能化建設應該是一個綜合化工程,在布線過程中應該與給排水、暖通、建筑等各領域相配合,從而滿足各方面要求,在施工進度、施工資金投入、施工質量等方面得到保障。
3結束語
本文從軟件因素和硬件因素兩方面對人防工程智能化建設進行優化。針對人防工程建設軟件方面智能化建設主要體現在對人防信息管理系統的優化,信息管理系統將3D模型技術應用到平臺,便于工程查看,并且添加了該系統添加了人防輔助救援模塊,從而使得人防信息管理系統更加便捷化和人性化。針對人防工程建設提出了借助廣電網絡綜合布線的設計方案,從而保證一次性布線,充分利用了各類資源,在保證施工質量的前提下,以生態和節約資源為基本原則,建設智能化人防工程。
參考文獻
[1]新華社,習近平:堅持人民防空為人民開創人民防空事業新局面,2016(05).
[2]周永利,姜華.基于物聯網和GIS技術的“數字市政”在濟南市政公共事業的應用[J].市政技術,2011(08):81-85.
[3]錢江,奚江琳,鄒大海.智能人防工程設計研究[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06(04):175-178.
作者:韓濤 王璐洋
推薦閱讀:《模式識別與人工智能》
一、《模式識別與人工智能》論文內容及格式
1、論文內容應具有先進性、科學性和邏輯性。要求論點新穎,語言精煉,數據可靠、論證嚴謹。
2、論文撰寫標準格式參照:
文題:應簡明確切地反映文章的特定內容,以不超過20字為宜,一般不用副標題。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