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在人類與環境知識的講解時,無論何時、何地,無論是發展工業還是發展農業,在給學生講解的時候,不僅要認識環境污染,而且還要防止環境污染,無論怎樣發展,我們都不能破壞生態平衡,這絕對是前提條件,保護現有的優良環境,且還要改善環境質量,實現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破壞了生態平衡,后果是難以想象的。
在當今社會人類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環境污染日益惡化,人與自然的和諧遭到了嚴重破壞,這不僅僅在繁華城市,由于空氣的運動,也波及到了邊遠的農村。如何增強全世界人民對環境的保護,成為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在這種形式下,全球對環境都很重視,特別是一些發達國家,我國政府也把“搞好環境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環境保護意識”納入全民教育中,于是普及環保意識在教育中迅速開展。在有關環境滲透的各個學科里,可以說地理教育與環境保護(1)更為密切,它可以提供大量的環境知識,地理教育談的是人、地關系,而環境保護說的是人類與生物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所以我們要充分利用地理學科特點,讓地理教育為環境服務,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
在新型地理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環境教育,書中有很多篇幅講到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那么就一定有資源的持續發展,簡單敘述了環境的現狀,以及如何解決。揭示了人類在發展過程中的慘痛教訓,我們不能忘記歷史,要在失敗中總結經驗,否則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懲罰。教材還告訴我們不能對我們社會的小環境隨意破壞和污染,當然老師也不能教學中過分加重學生的額外負擔,要教他們保護環境,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倡導每天拾起一張廢紙,一個煙頭,節約用水用電,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這也是保護環境。另外每個學生還應積極主動參與環境保護的宣傳。
地理學科指導學生提高環境保護意識,簡明人類與資源、環境的關系,使它們成為教學的主體。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通過一些豐富多樣課外活動,結合學生熟悉的鄉土地理環境、生活環境,讓他們親自去體驗環境,即使沒有識記的意圖,記憶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樹立環境觀念,端正環境保護的態度;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環境道德、環境參與的能力,還要知道環境是受法律保護的,不是單單的環境欣賞,還要有一定的法制意識。從正面理解環保的真正含義,發展經濟固然重要,但當它與環境發生沖突的時候,我們就必須放慢腳步,來改善我們的環境;培養學生的全球觀,保護我們的環境,樹立保護環境光榮,破壞環境可恥,環境道德是我們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的道德教育就是我們當今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我們只有養成了良好的習慣,才能給我們子孫留下一定的生存空間,這也是每個公民的責任。
在理想的地理教育中,它既融入了環境問題的內容和技能,又保持著地理教育的完整性,是以地理學科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為基礎,它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我們可以基于環境問題出發,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教材與環境巧妙結合,引發學生對環境概念的思考,通過我們平時的生活習慣,把一些環境概念、原理置于一定的實際情形中,讓學生覺得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的地球,也就保護了我們自已,結合教材的講解,讓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去,去觀察、調查有關人們的生活及生產活動對我們的地理環境是否有影響,生活的環境對我們的健康有無影響,對經濟有無影響,當地是否合理利用了自然資源,讓同學們舉例、討論,比如:我們身邊有一個養豬場,老板由于為了獲得更大的利潤,污水沒有進行處理就排放出來,對我們的生活影響很大,是否該關閉。同時,老師要詳細講解地理教材有關自然資源的利用與環境保護的知識,工業的生產與工業的分布,城市與人口的分布。城市是人口的聚集區,農村人口相對較少,西部地區地廣人稀,結合在西部大開發中我國所給出的優惠政策,國家為什么要這樣去做?根據我國現有的狀況,人口問題該如何遷移,計劃生育政策是否堅定不移的走下去,答案要同學們去爭論,讓他們通過內部矛盾的沖突,深入到環境問題當中去,從而提高同學們保護環境的意識。
在人類與環境知識的講解時,無論何時、何地,無論是發展工業還是發展農業,在給學生講解的時候,不僅要認識環境污染,而且還要防止環境污染,無論怎樣發展,我們都不能破壞生態平衡,這絕對是前提條件,保護現有的優良環境,且還要改善環境質量,實現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破壞了生態平衡,后果是難以想象的。舉個例子:我國在58年、59年,為了大煉鋼鐵,于是就去大量砍伐森林,結果呢?破壞了生態平衡,造成了1960-61年三年自然災害。這是多么慘痛的教訓。所以說世界上的事物是很復雜的,有些事物的存在對人類的發展是有利的,同時有可能對人類也存在潛在的危害。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相互作用的,讓同學們認識這些很有必要。
地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與我們人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自然資源的利用、可持續發展、生物生存的空間環境等都是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再加上在這個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社會,各種媒體如電視、報刊雜志、網絡到處都充斥著有關生物與環境的話題,作為中學地理教師除了在課堂內外滲透環境意識以外,還應該充分利用這些媒體資源作好環保宣傳,具體的作法是定期地舉辦環保為專題的黑板報或手抄報比賽,也可以在一些與環保的有關的日子里(如水日、環境日、衛生日、地球日等)舉辦保護環境的專題討論會或演講比賽,這樣在活動中學生會主動地去從各種媒體中攝取與環保的關的知識(這往往比被動地接受要有效得多),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環境意識。
總之,地理學科所具有的特殊性和研究對象,使它在環境教育中具有其它學科無法代替的優勢,在當前學校環境教育普遍展開之時,我們地理教師應該責無旁貸,積極投身,盡已之長為環境教育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