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挫折是指個體在從事有目的的活動過程中,遇到無法克服的障礙或干擾,致使個人動機不能實現,個人需要不能滿足的一種情緒狀態。在自己的護理生涯中,絕大多數護理人員都有自己在事業上的遠大志向,隨即產生了具體行為目標,,如果在通向這些目標的道路上遇到障礙,她們可能產生四種情況:第一,經過自己的加倍努力,提高了克服這些障礙的能力,最終達到了自己目標,這是一種理想的情況;第二,改變自己的行為,繞過障礙,到達目標,這種情況極為常見;第三,如果障礙不可逾越,則可以改變目標,避免產生挫折;第四,如果非要跨越障礙到達目標,又無路可走,不能到達目標,這時人們才產生了挫折感[1]。由于急診科護理搶救工作任務繁重,技術操作多,責任重大,工作不規律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急診護士是醫務工作者中心理挫折的高發群體。因此,采取積極有效的調適方法化解護理人員的心理挫折,對提高護理質量,保證護理人員的身心健康有重要意義。
1急診護理人員產生心理挫折的原因
1.1社會因素 社會上長期存在著重醫療、輕護理的現象,護士在醫療機構中屬于弱勢群體,地位較低。雖然三分治療七分護理的觀點得到認可,但護理獨特的工作職能及價值并沒有完全得到認同。老百姓對護理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看不到或不承認護士的價值。病人及家屬一般把疾病的治愈歸功于醫生,認為護士的工作就是打針發藥,稍有不滿就橫加指責。隨著社會進步和國民素質的提升,護士的社會地位有了很大提高。然而因為社會習慣勢力的影響,特別是經濟體制改革帶來的意識形態變化,護士全身心的付出并不能得到相應的回報[2];護理學教育護士是“白衣天使,是生命的守護神”,而在現實社會中,護士得不到應有的尊重,自身價值的期望與現實發生沖突,缺乏社會閱歷的年輕護士們在心理、情感上落差較大,對工作價值產生懷疑,容易產生挫折感。
1.2工作環境 急診科作為特殊科室,是醫院診治急診病人的場所,是搶救病人生命的第一線。對危及生命及意外災害事件,需要立即組織人力、物力,按照急救程序進行搶救,要求護士責任心強,素質高,具備良好的各種急診搶救知識和經驗、技術熟練、動作敏捷?,F在醫院護士嚴重缺編,使護士處于超負荷的工作狀態,護理任務重,實施搶救多。每位值班護士,要確保自己能獨立完成在本班時間內的一切治療與護理工作,常常一個班下來很少有空閑時間,長此以往的這種高壓與高強度的工作狀態,使她們易產生焦慮、失眠、神經衰弱等癥狀。護士對工作環境不滿意主要表現在:①護士的社會地位與待遇偏低 由于我國高等護理教育起步較晚,在以學歷、職稱工資檔次的工資制度中,護士的待遇普遍偏低[3]。另外,超負荷的工作量與勞動報酬不成正比,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護理人員工作的積極性。 ②護士的工作不被重視,付出得不到充分肯定和回報,干好是應該,干不好受指責并處罰較重。③工作標準高,學習任務重。隨著整體護理的推行和高、精、尖治療技術的廣泛應用,護理服務的外延和內涵不斷擴大,護士為適應形勢的發展,要不斷加強對新理論、新知識和新技術的學習,否則就無法正常完成本職工作,難以適應臨床護理的需要。而護士的學歷教育偏低,基礎知識薄弱,學習、深造機會少,職務發展機會更少。護士們有自我實現情感受挫傾向,產生自卑、失望、焦慮、抑郁等情緒。④護士短缺、配備不足。臨床護士不僅治療任務重,健康教育、健康促進要求為病人提供生理、心理、社會和文化全方位的照顧,需要護士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工作量屬超負荷狀態。長期緊張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令護士自艾自怨。由于收入低,工作苦以及人們普遍的重醫輕護思想等造成護士在社會生活中實際的政治經濟地位較低,是造成護士心理挫折的重要原因。
1.3 工作風險高、壓力大 急診科作為醫院面向社會的一個窗口,是醫療活動比較集中的場所,是接待急、危、重癥患者,搶救病人的前哨陣地,在這個無聲的戰場上,護士們日夜從事著高風險、高技術、高強度的工作,但由于急診科護患關系建立時間短,要求高,矛盾多,而患者多起病急,希望得到及時救治,容易引發矛盾和糾紛。有時護士深感自己付出許多,一心為病人著想,但仍然難以得到患者及家屬的理解,甚至產生誤解;護士面對的是人類的健康和生命,臟、苦、累不說,單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責任感產生的壓力就讓護士覺得沉重。隨著《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出臺、病人維權意識不斷提高,社會各界越來越重視病人的呼吁,護士職業風險和壓力也越來越大;而護士常面臨死亡或瀕死的病人,生離死別的情感體驗對心靈造成很大的負面沖擊;與病人及家屬的接觸得不到理解、被無端辱罵,承受著家屬過激的情緒宣泄甚至恐嚇,舉證倒置的法律責任使護士工作時有戰戰兢兢的感覺。來自社會、醫院、病人及自我的高期望值,是急診護士心理壓力的主要來源;加上工作繁重,閑暇時間少,節假日不能正常休息,經常上夜班引起生物鐘混亂;長期接觸各種病人、病原體,擔心染上惡性疾患等,導致急診護士身心疲憊,容易導致對工作的不滿,而自己又無法改變,從而產生挫折感。
1.4人際關系復雜 急診護士工作不僅要與醫院各部門、各級別的人員打交道,更要面對來自社會各階層不同文化層次、不同教養的病人及家屬,點多面大,時間緊、任務重,缺乏充裕時間溝通,容易出現交流不暢、溝通障礙,導致人際關系緊張,甚至引發護患糾紛,特別是護患沖突,它涉及雙方的權益、健康和經濟問題以及人格和法律責任[4]。
家屬往往對疾病治療的期望值過高,當病人病情惡化或死亡時,往往把責任推給護士,進行辱罵甚至人身威脅。護士受到情感傷害又不能與失去理智的家屬理論,稍處理不當,就會陷入護患糾紛的困境,人身安全不能保障。護患關系起沖突是護士們最擔心的問題之一。
1.5家庭環境 護理服務連續性、動態性的特點決定了護士要日夜班輪轉。尤其是年輕護士夜班多,休息時間不確定,節假日也難得在家陪陪親友。她們身上擔負職業女性、妻子、母親、女兒、兒媳等多種角色。夫妻長期分居或感情不和,子女教育問題,老人贍養問題等,尤其是護士長期工作負荷過重,與配偶感情交流時間相對較少,導致出現家庭危機甚至是家庭解體的例子有逐年增多的趨勢。多數護士在家庭生活、工作任務的雙重壓力下,存在角色適應不良的問題。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的護士有煩躁、苦悶情緒,易激惹甚至性格變異。家庭與工作需要的沖突使得部分護士轉而對工作產生動搖。經調查90 %的護士表示,如果再給選擇職業機會,她們不會選擇當護士。
1.6自身原因 不同的成長環境使得護士的文化修養、世界觀和價值觀不同。世界觀、價值觀決定護士對工作的認知態度,文化水平、道德修養,影響護士的適應能力,決定著工作能力、再學習能力和個人的發展。35歲以下的年輕護士生活條件好,缺乏吃苦耐勞精神和持之以恒的信念,學習缺乏主動性,工作缺乏創造性;心理承受能力弱;社會閱歷淺,知識廣度深度不夠;高尚的職業道德未形成,工作經驗少;待人接物不成熟,缺乏護患溝通技巧等。護理管理者若對這些個體差異認識不足或重視不夠,在管理上不能因人制宜、對癥施教,就不能調動年輕護士主動性和積極性,不能有效地促進年輕護士的成長。缺乏成長機會也會增加護士的挫折感。
1.7 工作能力 工作能力的高低與護理工作質量的高低也有一定的聯系。工作能力強者工作質量亦高,反之,工作能力低者工作質量就會降低。長此以往,少部分工作能力低的護士就會產生嚴重的思想壓力,從而產生挫折感。
2調適心理挫折的對策
2.1提高護士的社會地位 通過各種途徑對護理人員及護理工作面向社會宣傳,讓社會更多地了解和尊重護士,愛護護士、尊重護士勞動的良好社會風氣。社會輿論的正確導向對護理工作者有強大的影響,全社會形成尊重護理人員的良好風尚,有利于激發護理工作者的自豪感,責任感。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