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欧美视频一区-日韩欧美三区-日韩欧美群交P内射捆绑-日韩欧美精品有码在线播放免费-成人免费一区二区无码视频-成人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视频

樹人論文網一個專業的學術咨詢網站!!!
樹人論文網

當代藝術的多元景觀

來源: 樹人論文網發表時間:2021-10-12
簡要:當代藝術的邊界總是處于不斷移動的狀態,形成了撲朔迷離的多元景觀。在此種變化的背后,一種趨勢卻逐漸彰顯:藝術總是不斷抵達其原初的生命源頭,回到人原本所是的身體及其生

  當代藝術的邊界總是處于不斷移動的狀態,形成了撲朔迷離的多元景觀。在此種變化的背后,一種趨勢卻逐漸彰顯:藝術總是不斷抵達其原初的生命源頭,回到人原本所是的身體及其生活世界。

當代藝術的多元景觀

  王曉華, 藝術學研究 發表時間:2021-10-12

  1917 年, 杜尚把男用小便池命名為《 泉》(Fountain),匿名送到美國藝術家協會展覽館,他只在上面寫了“R. MUTT”和“1917 年”的字樣,這成了一個里程碑式的藝術事件。經過復雜的博弈,《泉》已經被公認為藝術品。這看似非常荒唐,卻表明了當代藝術發展的重要轉向,即回到人的生命本體和生活世界去界定藝術。

  杜尚為何要匿名參展呢?因為這個展覽是他參與策劃的,他想通過這個行為來測試一下藝術界的反應。據說“R. MUTT”是其筆名,而“1917 年”是“創作”時間,其中“Mutt”的意思是傻瓜、笨蛋、無關緊要的東西。顯然,這幅作品不無調侃意味。他可能未曾料到的是,這一行為造就了著名的“理查德 · 馬特案例”(The Richard Mutt Case)。匿名送展的《泉》被主辦方拒絕,評委給出兩個理由:第一,它粗俗不堪,可能引發不道德的聯想;第二,它不過是一個剽竊物,是一個普通的管道系統,而非藝術品。

  從表面來看,杜尚此舉可謂完敗—他本是美國紐約獨立藝術家協會(the Society of Independent Artists)的聯合創辦人(co-founder),而此協會卻拒絕了他匿名送展的作品。《泉》被著名攝影師阿爾弗雷德 · 斯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拍照后,原件消失無蹤,據說它被斯蒂格利茨砸碎了。然而,這個只剩下影像的作品后來卻引發了模仿狂潮。杜尚和他的粉絲不斷地復制《泉》,每一件作品都被寫上同樣的筆名和日期。盡管這些復制品并不相像,但它們最終成就了杜尚。《泉》升格為現成品藝術中的經典之作,被當成杜尚的圖標(Icon)。此后,他把衣帽架、車輪放入藝術展廳,引發觀眾的強烈反響,有質疑也有歡呼,這一現象持續至今。

  杜尚同時被稱為藝術家和反藝術家,他造反、越界、出位,似乎是藝術世界的浪蕩子,卻又被公認為 20 世紀西方藝術界的“神”,這究竟是為什么?從藝術史的角度看,杜尚所做的事情顛覆了傳統的藝術觀念,他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提出了“ready-made” 即現成品藝術范疇。他相信藝術家的意向能夠決定什么是藝術,如果藝術家選擇小便池為藝術品并予以展示,藝術便于此誕生。他有一句名言:所有的東西都可能成為藝術,只要藝術家說它是即可。

  進入 21 世紀,杜尚的《泉》更加“羽化登仙”。 2005 年,它被全球 500 位藝術界權威人士評為“對藝術史影響最大的藝術作品”。由于杜尚的影響力,其仿作可以賣到 200 萬美元。從某種意義上說,《泉》已經成為藝術史上的經典之作,甚至成了被顛覆的對象。2003 年,藝術家索爾 · 梅爾曼(Saul Melman)在美國內華達州的沙漠上焚燒了《泉》的模型。據說,在場的 1500 人目睹了它的象征性毀滅—顛覆者被顛覆,這就是藝術家的命運。不過,這個事件說明《泉》已經成為“經典”,同時也可能會使人產生疑惑,難道西方人真的瘋了嗎?這個過程是否具有合理性?其實這個過程非常合理。

  《泉》所帶來的最直接的問題是:“什么是藝術?”如果“小便池”是藝術,還有什么不是藝術?如果沒有什么不是藝術,那就什么都是藝術。如果什么都是藝術,也就意味著什么都不是藝術。這似乎是個無解的悖論。果真如此嗎?是也,非也。或許,出乎意料的是,顛覆者并不總是向著未來絕塵而去;恰恰相反,真正的顛覆是回到起源,是去掉遮蔽性的掩飾物。從某種意義上說,杜尚是原始藝術家。

  為了理解此中奧秘,需要認識杜尚顛覆傳統藝術的深層原因—攝影術的興起。1837 至 1839 年間,路易—雅克—曼德 · 達蓋爾(Louis-Jacques-Mandé Daguerre)等人發明了攝影術,包括繪畫在內的傳統藝術遇到了空前挑戰。從某種意義上說,杜尚的現成品藝術就是迎接挑戰的一種方式:與其在機械復制的時代模仿現實,不如讓事物直接出場。

  隨著攝影術的發展,電影最終誕生。1895 年 3 月 22 日,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的法國科技大會上首次播放影片《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La sortie des ouvriers de l'usine Lumière à Lyon)。此后,其他藝術形式面臨更大的挑戰。在模仿現實方面,攝影術乃至后來的電影工業具有前所未有的優勢。相比之下,傳統畫家難以與之匹敵,藝術必然發生變革。現在看來,杜尚所做的實驗其實與攝影術具有深層的聯系:一方面,攝影術的挑戰迫使藝術家轉型;另一方面,攝影術可以記載活動和產品,留下它們存在的證明,這恰好催生了行為藝術。

  在攝影術“咄咄逼人”的挑戰面前,身為畫家的杜尚曾進行應戰。創作于 1912 年的《下樓梯的裸女》(Nude Descending a Staircase)顯然是他受電影啟發而完成的作品,其中借鑒了攝影術的手法—連續攝影成像原理,試圖將身體運動的瞬間疊加到一個平面上。雖然《下樓梯的裸女》現在被公認為杰出的藝術品,但是它相對于攝影作品來說,顯得比較凌亂并令人難以理解。事實上,《下樓梯的裸女》曾經在法國被撤出巴黎獨立沙龍展,也因此事件,本來出生于法國的杜尚遠赴美國紐約。

  前述攝影師斯蒂格利茨將杜尚的“小便池”砸碎,杜尚對此舉動是既恨又愛:恨的是自己的作品芳蹤難覓,愛的是砸小便池的事件使他聲名鵲起。后來,他給斯蒂格利茨寫了一封信,大意如下:你知道我如何看待攝影術嗎?我非常樂意看到它使人們藐視繪畫,直到其他的東西使攝影變得讓人難以忍受。[1] 實際上,他早已出手,于 1913 年創作了《自行車輪》(Bicycle Wheel):把自行車輪放到一個凳子上,形成了一個別具一格的景觀,此景觀就被當成了藝術品。有意思的是,杜尚原來是畫家,但是他卻走上了一條反對繪畫的道路。在他心中,繪畫和現成品之間的斗爭始終沒有停止。

  現在看來,杜尚雖然開啟了一個時代,但他并不是最激進的現當代藝術家,在他將小便池放進藝術館之后,類似的實驗層出不窮,演繹了各種出人意料的可能性。

  新現實主義(New Realism)的奠基人、瑞士藝術家丹尼爾 · 斯波里(Daniel Spoerri),于 1960 年創作的《吉斯卡的早餐》(Kichka’s Breakfast,圖 1),把餐具、罐頭盒子、食物放在一個板子上,然后把這個板子放在椅子上,如此,藝術品就誕生了。斯波里后來把這些餐具放到繪畫的展廳中,由于展廳中其他繪畫作品的存在,這些餐具正式成為藝術作品。可見,這些藝術行為比杜尚的行為還要激進。不過,我覺得斯波里的這個作品與杜尚的《泉》相呼應,杜尚的“小便池”關涉的是身體的排泄功能,而斯波里的“餐具”與身體的某些器官—嘴和整個消化系統相關聯。斯波里把自己的藝術稱作“吃貨藝術”,他從 1968 年就開始發起“吃貨藝術運動”(Eat Art movement),還開辦了斯波里餐館(Restaurant Spoerri)和吃藝術走廊(Eat Art Galerie)。晚年的他看上去已經像個大廚而非藝術家了。

  此后,現成品藝術綿延不絕。其中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創作出現于 2003 年:意大利藝術家雅尼斯 · 庫奈里斯(Jannis Kounellis)把麻袋片固定在墻和柱子上,將之命名為《合成》(Composition)。他認為自己的藝術屬于貧窮藝術(Arte Povera),認為藝術不需要較多的裝飾,只要把現成品放到一定的語境中,藝術就誕生了。顯然,他的思路完全延續了杜尚的軌跡。那么,杜尚究竟要顛覆什么?他和庫奈里斯等人看似輕狂,實則大膽而深刻,他們要顛覆的是有關藝術的成見:藝術之為藝術,就在于它可以突破已有邊界,能夠重新定義自己。

  這種顛覆的一個深層動機就是回到生命本體。杜尚說過一句名言:“我熱愛生活、呼吸勝過工作。”[1] 既然生活最為重要,那么人能不能制作不是“藝術” 的作品?這是杜尚之問。答案應該是肯定的:作品在英文中寫作 works,它是勞動的產物,不一定要符合狹隘的藝術定義;相反,藝術應該根據作品的發展來定義自己。這是個重要命題:我們不能根據藝術的定義去呆板地衡量藝術家的創作,而是要根據藝術家的創作來不斷擴展藝術的邊界。

  事實上,杜尚他們所做的嘗試符合藝術的原初定義。在西方藝術發端之時,人們曾經把藝術理解為制作,亦即古希臘語中的 poiësis。依據這種理解,制作一雙鞋和創作一首詩歌不一定具有本質的區別。換言之,原初西方藝術語境中的人工制品就是藝術品。由于制作需要一定的技術,因此藝術也屬于技術這個范疇。一旦將這個線索敞開,藝術就會綻露其久被遮蔽的形貌。譬如,1886 年,凡 · 高畫了一系列關于“鞋”(圖 2)的作品,顛覆了當時有關“美的藝術(精致藝術)”(fine arts)的成見。按照杜尚的看法,凡 · 高的做法并不算激進:根本沒有必要畫鞋,直接把鞋放到展廳就行了,因為鞋本身就是藝術品。這種行為不是顛覆性的,而是回到起源的嘗試。

  至此,可能有人會認為,較之西方人,中國人更熱愛純的藝術。其實不然,古漢語中的“藝”寫作 “蓺”,原意就是種植,這是個象形文字,表示雙手握住幼苗的動作。種植和制作都是行為,區別在于:古希臘文中藝術的定義偏向于手工業、技藝、工匠行為,而漢語中藝術的定義源自一種農業文明的語境;不過,二者殊途同歸,都表達了對勞作的尊 重。在涉及藝術的原初定義時,中西方藝術家的先輩曾經不謀而合。

  可見,杜尚以自己貌似荒誕的行為完成了對原初藝術美學的回歸:第一是對技術美學的回歸—藝術即技藝;第二是對生活美學的回歸—生活即藝術,藝術即生活。明白了這兩點以后,我們就會知道杜尚所做的工作具有非常偉大的意義。

  但是不能認為杜尚解決了一切問題,恰恰相反,他引發了更加復雜的思考:如果藝術與實用制作或栽培沒有任何區別,那么它就根本沒有獨立性;從邏輯上講,這是不可能的。怎樣去理解這二者的差異?如插秧和插秧舞,插秧舞是藝術活動,而插秧這個活動本身很少被當成藝術行為—當然在真人秀和行為藝術中插秧可以被當成一種藝術。二者的區別在于,插秧是一種具有實效性的勞動,而插秧舞是供人欣賞的模仿行為;前者會產生實用效果,后者具有審美價值。

  實際上,小便池也分兩類:一類是衛生間的小便池,一類就是被放到展廳中的小便池。很少有人到衛生間去欣賞小便池的美丑或其他藝術特性;一旦小便池被放到展廳中,它就是被觀看、鑒賞、審美的對象,就有可能成為廣義的藝術品。理解到這個層次以后,小便池為何能“榮升”為藝術品這個問題已經不難回答:小便池脫離了實用性的領域,業已“羽化登仙”;此外,即使小便池不是藝術品,但將它放到展覽館的行動卻是藝術行為。

  貢布里希曾說過:“實際上沒有藝術這種東西,只有藝術家而已。”[1] 這句話貌似極端但非常深刻:必須根據藝術家來定義藝術,而不能總是用先在的法則衡量創作。事實上,在超越了精英主義立場以后,藝術并沒有變得一無所有。杜尚之后的藝術非但沒有消失,反而變得更加多元化。

  如前所述,杜尚將小便池放到展廳的行動是藝術行為。小便池等現成品屬于生活用品,支撐生活的是行為。現成品藝術和行為藝術之間存在一種深刻的聯系,如果有人圍觀或被錄像,杜尚將小便池放到展覽館的行動就是一個藝術事件。隨著攝影、錄像、后期制作等傳播技術的日益發展,行為藝術誕生了。許多行為藝術不一定需要太多的資金支持,隨時隨地都可以發生,實現各種奇思妙想。從某種意義上說,行為藝術可能更接近藝術的本性:從原初含義的角度看,對制作和種植的模仿其實就是行為藝術。如果說現成品藝術是邀請物直接出場;那么行為藝術則呼喚身體直接展現自己,在物出場的同時,身體也克服了自己在藝術中的某種缺席狀態,一場身體和物體的聯歡開始了。

  作為達達主義乃至超現實主義的參與者,杜尚還是個行為藝術家(performance artist)。為了理解其中的具體線索,有必要介紹一下達達主義(Dadaism)與西方行為藝術(performance art)的關系。達達主義的早期參與者主要是詩人,詩人喜歡朗誦,朗誦時間久,聽眾必然感到厭倦。為了活躍氣氛,詩人經常進行吸引觀眾的現場表演,而他們就成了西方現當代行為藝術的先驅。借助攝影術,這些表演被記錄下來,正式進入藝術品行列。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杜尚把小便池送到展覽館的行動也是行為藝術。

  達達主義者一度活躍在瑞士蘇黎世的伏爾泰酒館(Cabaret Voltaire)。1916 年,雨果 · 巴爾(Hugo Ball)和經常在這里表演的詩人們發表了如下宣言: “拉丁語里面的 producere 是生產、使某樣事物存在的意思。不一定要生產書籍,我們還可以生產‘藝術家’。”[2] 這個宣言明確了藝術原初的含義就是生產,同時又指出了“producere”在古希臘文中所不具有的含義:藝術家的自我生產。杜尚在將小便池放到展廳后,還參與了“藝術家的自我生產”。1924 年 12 月 21 日,他在《電影短劇》(Ciné Sketch)中飾演走出伊甸園的亞當。

  談到這里,有個問題已經不可回避:如果不斷突破自己的邊界,藝術會不會喪失自己的本有特性?是否會被“稀釋”為一般性的人類活動?現在看來,答案是否定的:在超越了狹隘的“美的藝術”視域之后,藝術至少具有三個特性—人工性、假定性、超越性。

  第一個特性是人工性,藝術是制作、栽培、表演,具有清晰可辨的人工性。自然界中沒有繪畫、雕塑、詩歌、電影,再激進的實驗也無法改變這個事實,如有的自然物會使人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但它不是人類勞作的產物,也就不是藝術品。相比之下,安迪 · 沃霍爾(Andy Warhol)的《可口可樂》(Coca Cola)是藝術品—雖然他僅僅是把可口可樂瓶的圖案放到畫板之上,但這是現成品藝術的一種變形,是向杜尚致敬的一種方式。據說《可口可樂》現在能賣到 5000 余萬美元,這是相當可觀的數字。

  再回到杜尚。1919 年,杜尚對印有達 · 芬奇名畫《蒙娜麗莎》的明信片進行了惡作劇式的“改寫”:在美麗的面龐上添加了胡須,并且寫下了一串字母 “L.H.O.O.Q.”。這個作品后來成為經典中的經典。正是由于這一“改寫”活動,明信片成為杜尚的作品。在這個過程中,杜尚所做的工作是“戲仿”經典:達 · 芬奇的《蒙娜麗莎》原本展示了一種理想的女性之美。然而到了杜尚這里,端莊的蒙娜麗莎長了胡子,蛻變為具有男性特征的女性。現在,評論家普遍認為杜尚的《蒙娜麗莎》表達了跨性別性(transsexuality),而女性的外表下隱藏著達 · 芬奇的自我寫照(the self-portrait)。無論如何,這種戲仿具有人工性,因而會造就相應的藝術事件。

  戲仿是一種行動,行動本身也可以成為藝術。 20 世紀 50 年代,美國藝術家艾倫 · 卡普羅(Allan Kaprow)提出了偶發藝術(Happenning Art)概念,認為藝術的根本是活的行動(a live action),強調繪畫、詩歌、音樂、舞蹈、劇場都可以是其基本元素。與傳統藝術不同,偶發藝術關注自發性的動作、過程、表演者與觀眾的參與。到了 60 年代,偶發藝術這個術語不再流行,代替它的是更加專門化的范疇,如身體藝術(body art)。進入 70 年代以后,它被歸入行為藝術的大標簽之下。變中之不變的是對自由、行動、身體的重視。在一些行為藝術中,表演者主動進入具有挑戰性的情境,體驗動作和結果的關系,而身體的感受性則因此凸顯出來。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克里斯 · 伯登(Chris Burden)。1971 年,他打響了進行極限體驗的第一槍,從此變得聲名顯赫。他的作品《射擊》(Shoot):讓一個人拿著小口徑的來福槍去射擊他的左臂;本來的設想是子彈擦破其手臂,但是沒想到的是,在射擊過程中出現了偏差,子彈射穿了他的手臂。于是,這個略顯血腥的行為藝術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借助攝影術,這個行為藝術被記錄下來,甚至在某種意義上成為“經典”。1974 年,他表演了《刺穿》(Trans-Fixed):他躺在一輛甲殼蟲汽車的前蓋上,雙手和雙腳被釘起來。這顯然是模仿耶穌受難的場景,但是他又出現在一個世俗的畫面中,因而作品具有悖謬性的指向和意義。

  第二個特性是假定性:藝術品既是事物 / 事件,又是人造的符號。它同時屬于物理世界和意義世界,具有虛實二重性。1929 年,勒內 · 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創作了繪畫作品《這不是一只煙斗》(Ceci n’est pas une pipe,圖 3),深刻揭示了藝術的特性。畫面中的煙斗確實不是一只煙斗,因為它是一個圖像;然而,圖像所指又確實是煙斗。只有體悟到了這種二重性,才能真正理解這件藝術作品。又如杜安 · 漢森(Duane Hanson)的《超級市場購物者》(Supermarket Shopper), 創作于 1970 年, 戲 諷了當時流行的消費主義。作者塑造了凡俗的女性形象,后者是假定性的存在,可以置換為其他人物,我們不能因此斷定漢森歧視女性。事實上,漢森又創作了許多逼真的假定性形象,有男性、女性、跨性別者,但變中之不變的是人物的凡俗品格。這也折射出杜尚的影響—從日常現成品到日常人物,藝術正在回歸生活世界。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當代藝術或多或少與杜尚有某種聯系。如中國藝術家應天齊的作品,在他的 “迷墻”(圖 4)系列中,觀者可以看到真實的殘破的墻壁,但卻不會真的將之當作建筑材料—只有在假定性的語境中,《迷墻》才能顯現其“謎”(神秘性、象征性、開放性、不可預測性)。顯然,這個作品與杜尚的作品有異曲同工之處。應天齊還完成了名為《碎裂的黑色—零點行為》的行為藝術,他所砸碎的是一塊黑色的玻璃,這塊玻璃既是實物,又是具有多重意義的所指,砸碎它的行動也具有假定性。這是所有行為藝術的特征。即使是在伯登那場看似危險的行為藝術《射擊》中,藝術的假定性仍然沒有消失:按照原來的設計,射向他的子彈應該僅僅擦破皮膚。

  第三個特性是超越性:所有藝術品指向它所不是的東西;它是其所不是,不是其所是;在成為藝術品的一剎那,事物 / 事件就已經脫離了其原初的位置,延伸到不確定的某處,具有難以事先預料的意義。藝術是越位,是探險,是癲狂。譬如,杜尚的《泉》也具有超越性:小便池被放到展廳以后,它牽連出一個生活世界,升格為“有意味的實物”。

  在當代行為藝術中,超越性具有更加具體的內容。譬如,通過對身體的深度改造,作者重塑自己的形貌、角色、身份,探究生存的意義。在相關藝術家中,圣 · 奧蘭(Saint Orlan)是佼佼者。她的作品《圣奧蘭的誕生》(The Reincarnation of Saint Orlan),通過一系列手術,她試圖擁有蒙娜麗莎的額頭、維納斯的下巴、戴安娜的鼻子,集各種特征于一身,重塑自己的形貌和身份。由于整臺手術被直播,很多人看見了她身體被切開的過程。為了解釋自己的行為,她發表了《肉體藝術宣言》(Manifesto of Carnal Art):“我可以看見自己的身體被切開,沒有痛苦,我可以一直看見自己的內臟,一個新的鏡像階段。”[1] 從 1997 年開始,奧蘭與另一位藝術家合作,利用數碼技術創作了“自我雜交”(Self-Hybridizations)系列,演繹自我的可變性、女性美的多元性。

  隨著人工智能的出現,行為藝術開始探索另一種超越性。如果說伯登和奧蘭還停留在人類的常規場地,那么相關藝術家則進入了人類與機器交互作用的界面(interface),演繹與 AI 共舞的可能性。如行為藝術家斯泰利奧斯 · 阿卡迪烏 [Stelios Arcadiou,藝名:斯迪拉克(Stelarc)],從 1980 年開始舉行多場展覽和表演,展示了人類自我強化的可能性。他甚至憧憬人類借助技術和藝術永生的可能性。他做過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行為藝術實驗—給手臂植上一個藍牙耳朵,并到處展示,這個耳朵已經成為他的一個圖標,據說已長好的耳朵可以跟藍牙設備連接起來。又如,他的作品《第三只手》(The Third Hand,圖 5): 通過腹部的感受與機器手臂互動,指揮后者完成寫字、倒水、繪畫等活動,人因此變成了多媒體,變成了賽博格(cyborg)。后來,他又預演了星際旅行的可能性。從傳統角度來看,這些行為(表演)很難被稱為藝術品,因為它已經跟所謂的美沒有任何關系。但是我們依然可以把它定位為藝術,因為他在進行表演,而這些活動具有清晰可辨的人工性和超越性。由于他演繹的是未來可能成為主流的生活方式,所以他如杜尚一樣關注的是人和物的命運,可以說,他是杜尚的精神后裔。

  總之,在杜尚把小便池放到展廳之后,西方藝術走上了一條回歸起源的道路,演繹了人們預料不到的一些場景。如一個 18 世紀的人可能想象不到小便池有一天會躋身于藝術品的行列,但是杜尚他們做到了。后來,西方藝術家和中國藝術家又演繹了更加激進的藝術行為。所以在此需要強調的是,只要這個世界上還存在藝術家,藝術就不會死去;相反,未來的藝術將會實現更加豐富的可能性。通過與 AI、其他人工制品、自然物相結合,藝術家可能把自己的領地擴展到太空,創作我們現在無法預想的作品。不過,變中之不變的是,無論具體的實驗如何花樣翻新,藝術總是不斷抵達人原本所是的身體及其生活世界,回到我們具體的生存體驗。藝術的邊界可以不斷擴展,但是藝術的根本特性不會消失:它是制作,是種植,是人類身體的一種自我表現、自我演繹、自我擴張。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 精品AV亚洲乱码一区二区 | 51久久成人国产精品麻豆 | 99国产精品人妻无码免费 | a级男女性高爱潮高清试看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 国产亚洲精品V在线观看一 国产亚洲精品a在线观看app | 99视频精品在线 | 91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日本激情 | 亚洲免费国产在线日韩 |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免费 |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上海公司 | 色99久久久久高潮综合影院 | 最近2019中文字幕免费版视频 | 国产亚洲福利精品一区 | 久久欧洲视频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亚瑟不卡 |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人妻 | 2019久久这里只精品热在线观看 | 久久学生精品国产自在拍 | 亚洲视频在线看 | 爱穿丝袜的麻麻3d漫画免费 | 精品少妇爆AV无码专区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码不卡 | 99久久国内精品成人免费 | 久久这里的只有是精品23 | 伊人网中文字幕 | 曰批视频免费40分钟不要钱 | 麻生希第一部快播 | 乱子伦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国产馆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激情 | 亚洲日本国产综合高清 | 十8禁用B站在线看漫画 | 一本道高清码v京东热 | 一天不停的插BB十几次 | 在线观看国产精美视频 | 亚洲AV精品无码成人 |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激情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