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立自然保護區是進行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服務功能恢復的重要措施,本文通過現狀調查對溫州市的四個自然保護區的管理現狀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溫州市的自然保護區在綜合管理、示范作用、能力建設上取得一定成效,然而管理機制、管理能力、矛盾處理等方面存在不足。對此,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溫州;自然保護區;現狀;管理
截至2018年,全國共建立各種類型、不同級別的自然保護區2 750個,總面積達1.4717×106km2[1]。這些自然保護區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促進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自然保護區還存在著諸如管理體系、管理機制、法律制度等[3-4]必須解決的瓶頸性問題,保護區中建別墅、搞旅游、開礦山等違法現象仍客觀存在。2017年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問題,為我們敲響了警鐘。當前自然保護區管理已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抓手,在此形勢下,本文通過調查對溫州市自然保護區建設及管理現狀進行了分析,從中總結經驗和改進不足,為溫州市自然保護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指導。
1 溫州市自然保護區管理現狀
通過實地調查、查閱相關資料、走訪社區居民以及召開座談會等方式,總結得出了這4個自然保護區管理工作現狀。
1.1 保護區基本情況
溫州市共建成4個自然保護區,其中國家級2個,省級1個,縣級1個,總面積達414.195km2。
1.2 保護區工作開展情況
近年來,溫州市在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中取得了較為積極的成效。
1.2.1 嚴格依法管理
南麂列島保護區在1996年《浙江省南麂列島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的基礎上,又相繼出臺二、三級保護區潮間帶保護、大沙岙等邊淺蛤管理等專項管理辦法。烏巖嶺保護區先后出臺了《烏巖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暫行)》《烏巖嶺保護區森林消防應急預案》等規范性文件,加強依法行政。各保護區聯合農業、林業、漁業等部門開展了“春雷”“碧海”“護島”等專項執法行動。
1.2.2 強化科研合作
烏巖嶺保護區與我國臺灣東海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合作,成立“中國·烏巖嶺生物多樣性研究基地”,并開展中國-挪威生物多樣性等國際項目研究,引進我國唯一的鳥類院士鄭光美建立的生物多樣性院士專家工作站,開展黃腹角雉人工種群半野生馴養試驗和棲息地改造等活動。南麂列島保護區以中國南部沿海生物多樣性項目為平臺,推進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與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美國芝加哥大學等國內外科研院校開展合作。
1.2.3 推進能力建設
南麂列島保護區完成雷達視頻監控系統,開展海域環境和生物資源本底調查。烏巖嶺保護區健全生物多樣性動態監測體系,開展生物多樣性樣地復查及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4個保護區均全面開展矢量化工作,大洋坑保護區成為浙江省首個完成矢量化工作的縣級保護區。
2 存在問題
但溫州市自然保護區管理工作在機制體制構建、綜合管理能力建設等方面仍存在問題與不足,保護與發展矛盾客觀存在。
2.1 管理機制體制亟待完善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自然保護區受生態環境保護部門的綜合管理和監督檢查,同時在業務上受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指導。此外,省級以上保護區均設置了管理局(處),受屬地政府直接管理。這種管理模式原則上確權明確,但實際各部門管理權限界定不清,職責混亂。除烏巖嶺保護區外,南麂與氡泉在國土空間上分別與南麂列島省級風景名勝區、氡泉-九峰省級風景名勝區存在部分范圍重疊。
推薦閱讀:土壤生態學方向論文投稿期刊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