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公共藝術引入鄉村公共環境改造能夠提升公共環境人文方面的品質,成為鄉村空間發展的一個基點,能直接促進我國鄉村生活環境的建設,與此同時,公共環境的塑造將對周邊街巷、住宅產生輻射,形成建設理念、施工技術上的示范,整體提升鄉村人居環境的品質。
《藝術探索》(雙月刊)創刊于1987年,由廣西藝術學院主辦。本刊致力于藝術學的學科建設和發展,推動藝術研究,積極響應、貫徹、遵循《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范(試行)》,發表美術、設計、音樂、舞蹈、影視等專業學術論文及作品。
一、我國鄉村建設反思
另外,鄉村環境與公共藝術之間的相互對接和一般的公共行為藝術不同,更加不是傳統的藝術形式,它們能憑借現代的公共藝術具有的傳播功能達到加強村落文化和信息與外界環境的互動,同時還能增強地區開放性、鄉村社區的凝聚力和認同感,使得鄉村自治能力得到提高形成自組織的發展[1]。
除此之外,當地居民協同參與才能完成制作大型戶外的公共藝術建設。通過這一參與過程培訓當地居民的相關協作能力,有效提升農村社區的自治發展能力。引入農村發展的公共藝術主要是以改造鄉村公共的空間環境和建設農村的視覺文化為核心,提供一個“基核”和契機來發展農村的人居環境,但它并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當前在這樣的經濟和土地制度下,要想整體提升農村的人居環境,農村各家各戶在建設自家居住環境的時候必須尊重農村的環境、鄰里和傳統,農村社會的自組織的程度和水平要有一個整體的提升,而且這將是一個長期演化和發展的過程。當前新農村建設中引入公共藝術,是非??茖W和環保的,并將組成現代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部分。
與當地發展的條件相結合創造新的藝術形式能促進農村自組織的發展并改變已有的演化路徑;設計一個與新公共藝術相適應的、長期和穩定的制度,能保障鄉村社區和居住環境的演化進程;正確認識與運用鄉村自組織原理,引入合理公共藝術,對推動我國鄉村發展大有裨益。
二、公共藝術介入鄉村建設中起到的作用
自從2000年以來,許多的年輕藝術家將他們具有特色的藝術作品引入到第三世界貧民區及已衰落的歐洲老村莊。這些當代的藝術品與博物館中收藏的藝術品有很多的區別,它們結合了攝影、繪畫和大地藝術并處于行為藝術與新媒介的中間,通過運用現代媒體中蘊含的力量充分挖掘農村社區中存在的價值,同時提升居民自我意識。
相比較于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全面的改造,引入當代優秀的藝術作品改造自建的社區,能讓村莊更加的開放,加強與外界環境的信息交換;村莊平衡和均質狀態的打破增加了地區內部發展的不平衡,使得村莊的發展更加具有活力;同時能讓當地村民更加認同自建社區并提高他們的自組織能力,促進鄉村可持續的發展。
一是增強村莊開放,增加信息交換。引入村莊自建系統的公共藝術是比傳統的藝術更具有張力的表現形式,通過加強與鄉村空間環境的互動而形成。同時這種形式的藝術傳播性更強,能很好的加強與外界之間信息和文化等的交流,擴大影響,吸引社會大眾關注該地區的發展,使得信息和資金等流通更加快速,提高地區的發展潛力。
二是破壞鄉村均衡、均質的狀態。當前鄉村發展由于受到經濟發展、外來文化侵入和缺失的傳統文化等的影響表現出均質化的現象,鄉村已經不再具備特色的社會文化。而這種創新性的當代公共藝術參與到鄉村公共建設能打破這種均質化的農村發展傾向,保持農村人居內部環境的非均衡性,使村莊保持動態、可持續和具有特色的發展空間。總之,在村莊空間建設中介入公共空間藝術能創造出一種“無中生有”的村莊文化特征,增加新的空間基點,發展地區文化[2]。
三是增加居民對地方的認同感和鄉村自治能力。當代農村的鄉土意識受到土地制度的改革、生產技術進步、經濟和信息技術發展、婚姻家庭的變革、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轉型的國家基層治理方法等的影響變得越來越淡薄,而農村社區逐漸消失的傳統意識現象也不利于農村自組織的治理。另外傳統農村在自建時所重視的血緣和地緣等關系也正在發生改變,因此我們急需尋求新組織形式來建設和演化鄉村的人居環境。在鄉村建設過程中適當的引入公共藝術,對提高地區的認同感和社區的凝聚力以及居民自治能力有非常大的作用,能有效的推進農村人居環境自組織的發展。特別是那些體現、尊重并關注當地人民平常生活的藝術作品,能極大的引起當地居民的自豪感。
四是當代鄉村建設中引入公共藝術形式,不但能促使鄉村不均衡發展狀態的形成,同時有效改善鄉村公共環境,提高農村居民的鄉土觀念和社區意識;另外還能讓鄉村環境更加的開放,打破均衡狀態,改變村莊周邊已有的環境關系,促使農村的人居環境向新的演化路徑發展;再者,在鄉村建設中實施公共藝術需求村民的大力參與,并且農戶通過培訓能掌握新的技能獲得非農業的收入。公共藝術這種外部的干擾因素有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對鄉村公共環境的影響是直接作用,而對農村居民建設自住房的影響是間接性的,并且能全面的影響村莊整個人居環境的演化。
三、未來鄉村公共藝術建設的發展思路
作為城市精神和文化的標志,公共藝術能讓人們對自己的生產環境產生思考和感受。它通過將活力注入公共空間的建設引起人們的關注討論和欣賞,從而提升人們整體的生活文化質量。因此如果在鄉村中也引入公共藝術,就能構建一條通向精神文明的路。一是重視功能性的建設,即在農村中增加基礎設施的投資,如增添公共和運動的設施等,完善其基礎設施建設;二是重視文明建設,發揮公共藝術在文化教育方面的重要意義,提高鄉村農戶的精神財富。
總之,相信通過公共藝術的介入行為,農村在某一天能變得文明和智慧[3]。在當今時代,我們尤其要重視鄉村發展的可持續,而在運用公共藝術的鄉村發展中的“可持續性”可以從兩個層面上理解:物質上的即“物象”和精神上的即“意境”,其中可持續的“物象”在農村公共藝術中主要通過保護和再利用鄉村資源得以實現。在設計農村的公共藝術品時應該重點考慮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節省人力、財力和物力,注重藝術設計的因地制宜,而不是一味的講究“鴻篇巨制”。
在制造藝術品選材方面盡量選擇本土化的、可以重復利用和再生的物材,而不是那些珍貴的不可再生的或者會對環境造成污染的材料。在鄉村建設過程中對于那些拆除的建筑材料如果通過加工處理還可運用的話,就應該加以利用,實現對資源的節約利用并能保留歷史的印記。公共藝術不是一個固定的藝術品,它是一種動態的、介入的、制造和合作的過程,是恢復手藝的一種表現。可以把藝術品當成是集體完成的,因為藝術家設計藝術品是為了滿足所有大眾的審美要求,大家都參與了藝術品的創造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參與者可以相互的溝通和交流想法,產生非常多的樂趣。
比如說開展城郊農業項目時,通過鄉村和城市之間的溝通互動,不僅可以保證食品的安全,還能讓城里人體會到勞動的樂趣。當然,公共藝術不只是由人組成的空間,在一個生態農場中,蚯蚓、青蛙和螢火蟲等等在沒有化肥農藥的情況下會與大自然共同作用形成共生的空間。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