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現在威海市水環境的現狀,提出“耕種”水資源,應大力發展生態漁業的思路。對威海市應大力加快發展生態漁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分析。治理水環境,應從源頭抓起,因“地”制宜,根據需要及實際情況,利用高效的生態漁業形式—增殖放流,實現經濟、環境、生態效益的結合統一。
1 藍色國土基本現狀不容樂觀
我國國土資源現狀是“三山六水一分田”,水域資源豐富,我國的海域和灘涂在40m等深線以內面積占6300萬hm2,內陸還有接近666.7萬hm2的天然水域,面積占到陸地面積的1/3左右,而耕地面積的一半恰好等于可有效利用的“藍色土地”。但現實情況卻不容樂觀,伴隨著全國的水體富營養化問題日趨嚴重,海洋“赤潮”與淡水水域的“藍藻”危害頻發。這一大片極具開發潛力的“藍色土地”,目前基本被撂荒了。
2 種水-更有效的增殖放流
所謂種水,就是全國范圍內、大規模地向水里投放魚苗。每放1條魚苗,就好比種在地里種1棵莊稼,其實質是改變傳統只單向索取水產品而不投入的模式,采取向水里播撒魚苗、貝類、藻類等水生動植物的人工增殖的方式,把水域當作土地看,在經過一定時間的生長之后,再捕獲上來。通俗地講就是先“種水”,再收獲,把水域當作土地一樣對待。
向天然水域人工投放魚苗的做法,稱之為“增殖放流”,由來已久。其內涵即合理利用水資源,增殖放流“凈水魚類”、“以漁保水”;形成良性生物凈化鏈,通過魚類濾食水體浮游生物,降低水體富營養化程度,進而建立飲用水源地水質保護長效機制。
世界上最早開展“增殖放流”的國家是法國,始于1842年。據相關報道世界上開展增殖放流工作的國家已有94個。水生生物資源的人工增殖,明顯增加了自然水域的產出,也顯示出了耕種藍色國土的巨大潛力。
對于我國來說,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的有組織的增殖放流尚屬于試驗階段,規模也較小。水體的富營養化,主要來源于農業生產中化肥的過量使用,就是所謂的面源污染,使用的化肥通過雨水的沖刷,流入江河,導致水里的氨、氮、磷增多,進而導致藻類瘋狂生長,造成危害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水生動植物之間的失衡。
3 威海市重要水源地需要生態漁業
近年來由于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需要,威海市水資源需求激增,而威海市又是水資源緊缺地區,這就導致了許多水庫功能發生重大轉變,近2/3的水庫已經開始向城鎮供水。因此,如何保護好水源地水源,今后如何保障水資源與水庫漁業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是全市水庫面臨的一個新問題。
20世紀80年代中期是網箱養魚在威海市大中型水庫發展高峰期,1996年網箱養殖面積已占水庫漁業總產量一半以上,達到20余萬m2。同時,取得較好效益的施肥養魚、圍網養魚等精養方式也在部分水庫推廣。但由于實行人工大量投餌或施肥,如控制不當這些養殖方式極易造成水質富營養化,從而影響到水質安全。為此,威海市主要水源地水庫如文登市的米山等6座水庫,從2001年起全面停止發展網箱養魚。部分主要水源地為確保供水安全,水庫管理處還主動關停了在水庫中游可能造成污染的養豬場。這些措施的實行有力地保證了各個水源地水質始終處于安全達標范圍。另一方面,探索新的生態漁業之路變得尤為重要。
4 種水的三大效益
4.1 可以大大促進漁民增收
據權威部門研究,“增殖放流”內陸水域的投入產出比高達1:8,在海洋中的投入產出比為1:5,十分可觀。如果國家加大對水域的資源增殖資金投入,好比為農民提供種糧補貼,將會從根本上增加廣大漁民的收入。當種水的巨大產出效益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時候,必將帶動大量的社會資金投入到藍色國土的耕種上來。
閱讀期刊:河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河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是以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為重點的綜合性學術期刊,主要刊登本校在水資源、水文、地質、測量、水利工程、水電工程、水運工程、海洋及海岸工程、水工結構、工程力學、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巖土工程、計算機科學、電力工程、電子技術及自動化工程、工業與民用建筑、管理工程、水利經濟、環境工程、機械工程等學科方面的科研成果、學術論文、學術討論、研究動態等學術性文章。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