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理工學院音樂學院教研室6位教師,最近常搞小團隊聚會。主題無他,專為即將參加湖南省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比賽的青年教師肖雅設計“視唱練耳”課堂教學模式。
“青年教師要想站穩(wěn)講臺,除了自身努力,還要靠老教師的傳幫帶和各項政策支持。”該校校長盧先明說,湖南理工學院先后推行青年教師導師培養(yǎng)制、教學形成性考核制,將政策和資金都向一線教學傾斜,讓全體教師都鼓起了上好課的精氣神。
一名博士上講臺,八名教授“挑刺兒”
“聽課的,不僅有8名教授,還有學校教學督導團成員。那感覺,如芒在背,壓力山大啊!”博士就讀于中國科技大學的陶涌,是學校化學化工學院引進的人才。
雖是人才,卻沒有上過一天講臺。對課堂教學還“找不到北”,如何站穩(wěn)三尺講臺?回憶起首次參加教學匯報,陶涌記憶深刻。
高學歷、低年齡、缺教學經(jīng)驗的“陶涌”們,在該校還有很多。作為2003年才合并組建的地方高校,湖南理工學院從校園到教師,都很年輕。全校40歲以下教師占到總數(shù)的47%,青年博士已經(jīng)成為教學科研的中堅力量。
“‘青椒’們站不穩(wěn)講臺,本科教學質量提升,從何談起?”盧先明擔憂。
經(jīng)過討論,青年教師教學匯報制度應運而生。教學匯報面向全體青年教師,每年舉行兩次,上半年側重實驗教學,下半年以理論教學為主。
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為強化課堂教學效果,學校提出教師崗位分類管理、教學效果分類評價、教學績效分類考核,變以教學工作量為主的教學考核為以質量為核心的教學效果評價。
課堂上“挑刺兒”的教授越來越多,可更讓陶涌感到壓力的是,以前完成課時就有工作量,現(xiàn)在不行了!教學質量上不來,不僅沒有工作量,還會有轉崗風險。
正是在這個讓人“坐不住”的“引擎”指導下,教師研究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積極性大幅提升。2018年上半年,舉辦了15場教學沙龍,近3000人次參加,場場爆滿。課堂教學競賽,歷時3個月,120名教師登臺比武。4年來,9名教師拿到了全省課堂教學一等獎的好成績。
一名教師上課,整個教研室操心
2016年,吳明淵博士畢業(yè),進入數(shù)學與應用數(shù)學教研室。初來乍到,要單槍匹馬站在講臺完整地上好一堂課,難免有些為難。
吳明淵所擔心的,正是教研室所想的。有著10多年教齡的教研室主任張再云教授和吳明淵結對子,小到課堂板書、體態(tài),大到教學技巧、授課重點,張再云都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傳授給“徒弟”。
在張再云的指導下,吳明淵教學成效十分明顯,任教課程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課堂。這種變化,得益于青年教師導師制。在青年教師正式上講臺前,教研室將根據(jù)其個人實際情況,配備一名骨干教師作為導師。
“一間教室,一人授課,一位聽講,一次次反復演練。”吳明淵說,在正式走上講臺前,自己需要以試講的形式,先過導師這一道關口。
每周二下午,走進湖南理工學院77個教研室,隨時都能偶遇一場熱烈的教學討論。不安排課程,也不安排會議,“周二有約”早已成為學校各教研室教學研討與交流的特別時刻。
學校教師教學發(fā)展中心主任張艷雯介紹,教研室成員之間也時常相互“找碴兒”——利用自己沒課的空當,潛入同事課堂,不時低頭做著筆記,課后針對上課情況互相交流。于是一種“互聽、互評、互查、互學”的良好氛圍便在“找碴兒”中悄然形成。
一名教師破格晉升,一套體系鼓勵教學
曾在職稱評定上坐了多年“冷板凳”的信息學院教師陳松,靠什么突然就破格晉升為副教授?
多年如一日,泡在實驗室,引進企業(yè)在學院建立實驗室,設立人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基地,指導學生開展技術研發(fā)和實踐教學,還自掏腰包,為學生購買實驗器材……陳松,是學生心目中最尊敬的“松哥”。經(jīng)他指導,創(chuàng)新基地學生拿到全國電子設計競賽4項一等獎,學生到了大三,往往就會被企業(yè)預定。
然而,因為太過于專注教學,拿出來的科研成果有些“寒酸”,晉上講師后12年,他的職稱依然原地不動。對于陳松這樣專注教學的教師,職稱能不能上?有什么依據(jù)?能不能服眾?
針對“陳松式”教師的普遍存在,湖南理工學院改革了職稱評定制度。教師崗位細化為教學型、教學科研型、科研型,實行教師分類管理。“教師只要心無旁騖上好課、育好人,同樣享有職稱晉升的機會。”人事處處長胡文靜表示。
同時,為扭轉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湖南理工學院在教師專業(yè)技術職務晉升中施行本科教學工作考評一票否決制,激勵教師投身教育教學與教學研究改革。同時,該校設立包括教學成果獎、課堂教學優(yōu)秀獎、教師課堂教學競賽獎勵、優(yōu)秀實踐指導教師獎、優(yōu)秀教研室主任獎等。
陳松破格晉升副教授后,全校沒有一名教師提出異議。事實證明,讓專注課堂教學的人有舞臺,學校這步棋走對了。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