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遼北地區是華北地臺北緣東段的金多金屬重要成礦帶的一部分,在該成礦帶上發育著我國最古的變質上殼巖(綠巖)的隆起區,也是我國金多金屬礦床主要產地,通過工作相繼發現了紅透山、南龍王廟、下大堡、線金礦、西廟嶺、東韓家、棋盤山、下營子、鄭字堡子、救兵等一批金礦及伴生金礦。通過該地區地域成礦條件、金礦類型等綜合信息分析,提出不同類型金礦找礦方向,為在該區尋找出大型一超大型金礦提供靶區。
關鍵詞:遼北地區,地址背景,成礦條件,金礦類型,找礦探討
1 引言
遼北地區是遼寧省金礦主要產地之一,自清初至今發現了中、小型礦床(點)遍布全國不同構造與底層單元中。已探明金中、小型礦床十幾處,發現礦(化)點近百出,顯示了良好區域成礦背景,但沒有發現大型礦床。通過新一輪找礦在總結前人工作的基礎上,認真研究撫順地區金礦的成礦條件,為勘查找礦有新突破起指導作用
2 區域地質背景
區內以太古代變質深成侵入體及殘留其余內的變質上殼巖構成主體格架,組成渾南(渾河斷裂以南)太古宙高級片麻巖卵形構造區和渾北太古宙花崗巖-綠巖區。高級區作為綠巖的基地分布于太古代變質侵入巖,主要由TTG巖系(原巖為英閃長巖-奧長花崗巖-細粒奧長花崗巖)二長花崗巖組合和鈣堿性系列花崗巖(原巖為英云)內長巖—花崗閃長巖、石英二長巖-細粒二長花崗巖 組合細巖綠巖帶由老至新分為三個巖組,景家溝巖組為麻粒巖、斜長角閃巖、角閃斜長變粒巖,磁鐵石英巖,石棚子巖組為石榴黑云斜長變粒巖、斜長角內巖紅透山巖組下部為斜長角閃巖、角閃變粒巖夾有磁頭石英巖,上部由呈“薄層互層”狀的變粒巖、淺粒巖和斜長角閃巖其原為3套(超)鎂鐵質、硅鐵質火山(碎屑)巖建造。變質深質侵入體和綠巖經歷不同構造層次的變質變形改造,已形成各類麻巖。印支-燕山期,伴隨渾河斷裂的強烈運動,本區形成了北東向及北西向為主的斷裂構造和中生代斷陷盆地在侏羅紀白堊紀堆積了一套火山(碎屑)巖。太古代變質侵入巖中的鈣堿性系列花崗巖和綠巖石本區金礦床的主要熔礦圍巖。
渾河斷裂是炎廬斷裂系北延的一部分。區內以渾河斷裂為主,與他近于平行的康家堡、程家溝、桑樹溝-南三山家等一組北東向斷裂和與之斜交的北西向蘇子河斷裂、紫花斷裂,對本區的金礦起控制作用,金礦體主要賦存其次級斷裂中。
在印支運運動晚期及燕山運動早期(205 Ma~104 Ma)受太平洋板塊俯沖作用影響,區內產生強烈構造-巖漿作用在印支中晚期主要形成了南口前、十花頂、西大頂3個同熔型雜巖體,其巖性為似斑狀花崗巖。在燕山晚期沿凌源-北票-沙河斷裂有砬子山二長花崗巖侵入,在渾河斷裂南有三塊石、大扁道、紀家堡子3個花崗巖體及一系列中酸性小巖株和巖脈形成。以花崗巖體為中心,在其周邊形成金、銅和多金屬礦化集中去,金礦床(點)分布于花崗巖體的內外接觸帶附近,其中斜長花崗斑巖脈與金礦的關系最為密切。
3成礦地址條件
3.1源巖條件
區內內生金礦主要產于太古宙變質雜巖中,部分產在中生帶同熔型花崗巖中。不論金礦石產在綠巖還是產在變質侵入巖、中生帶花崗巖中,太宇宙地體上與成礦都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太古宙變質上殼巖含金豐度是其他巖石的5.5倍,是地殼分度值的2倍,為本區金成礦提供了充分的物質來源。
3.2構造條件
本區已知的金礦床(點),大部分分布于構造隆起區的新斷裂帶之中。渾河斷裂自太古代形成以來,對本區金礦形成起著重要控制作用,尤其中生代渾河斷裂活動,形成了蘇子河斷裂,并伴隨南口前、十花頂、西大頂及西粒子花崗巖漿侵入,形成了北西以及北東斷裂,控制了印支期金礦分布,如下大堡、暖泉子、王家大溝、線金廠、霸王溝等金礦。燕山晚期三塊石、大扁道及紀家堡子等花崗巖漿侵入,形成了北西向及南北向斷裂控制金多屬礦分布,如下營子金礦、東韓家金礦、廟嶺金礦等、同時渾河斷裂本身即是導礦構造也是儲存礦構造,如現階段正在開采的南雜木、二伙洛、開豐溝、十八道嶺等金礦均分布在渾河斷裂帶中。綠巖型金礦同樣受到后期構造作用及韌性剪切帶控制。
3.3巖漿巖條件
巖漿活動是地殼運動的重要內容之一,其演化過程中不僅可使用其內的成礦物質聚集而成礦床,而且可以作為“熱源“加熱附近的地下水使之流動循環,從流經的巖石中萃取成礦物質而最終形成礦床。撫順地區從太古代到新生代,幾乎各個時期都有巖漿活動。他們對本區金礦的形成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印支期和燕山期花崗巖作用及火山活動,對金元素的活化、遷移、副極成礦起著重要作用。
4金礦類型
4.1 綠巖型金礦床
(1)夾皮溝式金礦床
是“地體”中已發現和探明獨立礦床的主要集中區,該類型金礦規模大、品位高、金礦主要受于花崗巖化和后期剪切帶,分布于構造。地體與巖體的邊緣帶,如線金廠外緣的草市一王小堡一蒿山堡礦帶。渾河斷裂南緣的南口前一北雜木礦帶。累計探明中-小型金礦30余處。
(2)受硅鐵建造控制的沉積變質層狀侵染型(綠巖型)金礦
產于紅透山組上部淺變質相中,礦化特點為規模大、品位低。已發現的有兩處,一是南龍王廟-斗虎溝,二是金鳳嶺-甸心子,礦體受層控作用影響。
(3)角閃巖相帶紅透山式塊狀形同、鋅礦床中的(伴生金)金礦床
金品位低但穩定,選冶性能好,累計探明儲量達大型礦床類型。該類礦床是本區最具工業意義的礦床類型。目前已探明8個礦床,即紅透山、樹基溝、東南山、西北山、紅旗山、稗子溝、張胡子溝和大荒溝礦床,另外還發現同類型礦點百余處。但這些礦床(點)均局限于渾北地區的花崗綠巖帶中
4.2巖漿熱液型金礦床
在花崗綠巖偽造巖體周邊部分形成的礦床、已發現的礦床(點)主要集中分布在印支-燕山期花崗巖體內部分及周圍,如下大堡、王家大溝、東韓家等金礦床。
4.3(次)火山—熱液型金多金屬礦床
渾南地區中生帶燕山期構造巖漿活動比較強烈,在斷線帶邊緣發生了火山巖、次火山巖及巖漿熱液活動,形成東西向構造巖漿巖帶。并伴生以銅、鋁、金、銀為主要與中生燕山晚期巖漿活動有關的火山巖、次火山巖、斑巖型多金金屬礦床(點)數十處,特別是東西向巖漿巖帶的南北兩側,形成下營子、東岔、棋盤山、呂家堡子、邵家、柜石哈達、廟嶺、救兵等礦床(點),形成銅、鋁、金、銀多金屬礦化集中區。
5找礦方向討論
5.1綠巖型金礦找礦
以太古宙變質上殼巖(綠巖)為靶區,重點加強渾北地區的大荒溝—婢子溝、樹基溝—紅透山—曲柳樹。渾南地區羅卜坎—通什村一帶,由已知礦區向外圍擴展,由淺部的古火山盆地邊緣向盆地中心推進。尋找綠巖型金礦同時,兼顧銅、鋅、鐵“三位一體”的找礦原則進行綜合評估。
5.2巖漿熱液型金礦找礦
在太古宙花崗—綠巖地體中,中生代印支晚期—燕山早期侵入的南口前、十花頂、西大頂、西碴子花崗巖體內外接觸帶1—5km2范圍內及渾河斷裂帶章黨—清原縣城段,巖漿重熔過程中晚期熱液萃取了變質上殼巖中的金元素,選擇適當構造位置而沉積、富集成礦。是尋找該類型金礦的有利地段。
5.3(次)火山—熱液型金多金屬礦找礦
渾南地區中生帶燕山晚期構造巖漿活動強烈,形成了東西向構造巖漿帶,重點加強東西構造巖漿帶兩側的找礦工作,在找礦的同時,注意銅鋁多金屬礦相伴生,并且考慮在區域成礦具有分帶性的特點。
遼北地區變質上殼巖為金城礦提供了豐富的物質來源,后期構造、巖漿活動強烈。為金成礦提供熱液及賦存空間,因此該區金礦成礦條件好、類型廣,具有大型—超大型金礦床成礦條件,同時本區域植被發育找礦難度大,只要按照科學的找礦方法開展礦工作,會有新的突破及新的成果發現。
參考文獻
1毛德寶,沈保豐,李俊建等,遼北清源地區太古宙地質演化及成礦的控制作用{J},前寒武紀研究進展,1997.20(3)1-9
2于鳳金,紅透山式礦床模式與找礦模型研究{D},東北大學博士學論文,2006.
3楊福田,張永紅,楊鐵軍,等.遼寧清源紅透山式銅金多金屬礦集區資源潛力預測與勘查思路{J}.礦產與地質,2003(增刊):324-327
4王相文,蔣柏方,撫順地區金礦成礦規律及設想{J},礦產與地質2005(5).512-516
5盧崇海,南口前中生代花崗巖成因特征{J}遼寧地質,1988(4)321-336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