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汽車零部件提出了質量輕、強度高等要求,這對汽車行業來說也是一種挑戰。使用內高壓成形技術可以減輕質量、節約材料,減少零件和模具的數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降低模具費用。提升了強度和剛度,這也符合了人們對汽車的要求,因而,內高壓成形技術也得到了穩步發展。三通管內高壓成形中內壓力、左右進給量、摩擦系數,對其成形效果有一定的影響,故本文首先建立T型三通管的有限元模型,利用DYNAFORM非線性有限元軟件對T型三通管內高壓成形效果影響較大因素進行研究。
關鍵詞:內高壓,三通管,汽車行業
1 有限元模型
原始管坯長為114mm,外徑為22mm,管坯厚度為1.5mm,支管直徑為22mm,管坯主管與支管相貫處圓角半徑為8mm,如圖1所示。模具、沖頭和管材均采用殼單元,下模四邊形單元有1551個,上模四邊形單元有1020個,左沖頭、右沖頭、下沖頭四邊形單元均有140個,模型中上模、下模、下沖頭、左右沖頭均設定為剛體。管坯材料為DQSK,泊松比為0.28,楊氏模量為207GPa,抗拉強度是440MPa。
2 仿真分析
2.1 內壓力影響
仿真中摩擦系數采用標準鋼的摩擦系數0.125,進給量為11mm,內壓力分別為25、30、35、40、45MPa的加載路徑進行仿真,三通管脹形高度和最小壁厚的仿真結果。
隨著內壓力的增加脹形高度也隨之升高,而最小壁厚卻逐漸減小,這是由于在補料量不變的情況下,而內壓力增加可使得材料能更多補送到脹形區,則脹形高度升高;但內壓力增加使材料補送增加卻不能滿足脹形高度所需的材料,故最小壁厚在隨之減小。
2.2 進給量影響
仿真中采用摩擦系數為0.125,內壓力為40MPa,進給量分別為14、16、18、20、22、24mm的加載路徑進行仿真,三通管的脹形高度和最小壁厚的仿真結果如圖3所示。
隨著進給量的增加脹形高度逐漸升高,最小壁厚也隨之增加。這是因為在內壓力不變的情況下,進給量增加使得更多材料能補送到脹形區,則整形高度升高;進給量增加使得補送到脹形區的材料也增加,而內壓力不變,則使得最小壁厚也在增大。
2.3 摩擦系數影響
仿真中采用內壓力為40MPa,進給量為14mm,摩擦系數分別為0.06、0.08、0.10、0.12、0.14、0.16的加載路徑進行仿真,其結果如圖4所示。
隨著摩擦系數的增加脹形高度在降低,而最小壁厚逐漸升高。這是由于在內壓力及進給量不變的情況下,摩擦系數增加使得摩擦阻力增加,無法將更多的材料補送到脹形區,則表現為脹形高度降低,進而最小壁厚隨之增大。
3 結論
本文對T型三通管內高壓成形過程進行仿真分析,對影響三通管成形效果影響較大的參數進行研究,得到:隨著內壓力的增加三通管的脹形高度隨之升高,而最小壁厚減小;進給量增加則脹形高度隨之升高,最小壁厚也增大;摩擦系數增大則脹形高度降低,而最小壁厚增大。
參考文獻:
[1]菅小栓,邢小麗.關于汽車變速器箱體結構強度的分析與優化設計[J].中國科技投資,2017(15).
[2]林俊峰,苑世劍.汽車輕量化中的管件液壓成形技術[J].鍛造與沖壓,2005(04):58-59.
推薦閱讀:《汽車科技》屬于哪類期刊
《汽車科技》雜志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國家期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中國期刊網》等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雜志集權威性、理論性與專業性于一體,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是作者科研、晉級等方面的權威依據,現為雙月刊,大16開本,單月25號出版。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