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欧美视频一区-日韩欧美三区-日韩欧美群交P内射捆绑-日韩欧美精品有码在线播放免费-成人免费一区二区无码视频-成人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视频

樹人論文網一個專業的學術咨詢網站!!!
樹人論文網

少數民族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融入研究

來源: 樹人論文網發表時間:2019-01-07
簡要:少數民族群體和農民工隨遷子女這兩大弱勢群體的教育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少數民族農民工隨遷子女在流入地教育融入困難成為當前我國少數民族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中最

  少數民族群體和農民工隨遷子女這兩大弱勢群體的教育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少數民族農民工隨遷子女在流入地教育融入困難成為當前我國少數民族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中最突出的問題之一,形成其融入困難的主要原因包括政策、環境、觀念等。本文認為解決少數民族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融入問題,需要我們從政府、社會、學校、家庭各個方面共同努力。

綿陽師范學院學報

  《綿陽師范學院學報》(月刊)創刊于1982年,原名《綿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2年更名為《綿陽師范學院學報》,是由四川省教育廳主管、綿陽師范學院主辦的省級綜合性學術刊物。2007年更改為月刊。國內外公開發行。國際標準刊號為ISSN1672-612X,國內統一刊號為CN51-1670/G。

  一、概念引入與調研背景

  “教育融入”是指為了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平等參與教育過程,分享教育資源和教育機會,共享教育成果。黨的十九大提出:“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辦好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網絡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少數民族農民工隨遷子女作為一種雙重的弱勢群體,怎樣能夠享有公平且有質量的教育,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化的建設進程不斷加快,農民工進城務工潮流不減,也有大批屬于少數民族的農民工涌入城市,帶來了與之相關的一系列問題。與此同時,跟隨少數民族農民工進城的第二代教育問題出現在我們的視野,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由于隨遷子女的戶籍大多在農村,根據我國198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義務教育應根據戶籍所在地入學,這給隨遷子女在遷入地接受教育帶來了困難。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文件,逐漸形成了我國針對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問題的“兩為主”政策,即以流入地政府為主,以公辦學校為主,解決農民工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問題。該政策部分緩解了隨遷子女在遷入地“入學難”的問題。2014年7月30日,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動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出臺,從各地實施意見來看,不少省份出臺的戶口遷移條件都更加寬松,在人口管理方面建立或完善居住證制度己成為共識,新的戶籍制度改善了以往隨遷子女入學的困難,少數民族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面臨了全新的局面。

  二、調研目的與范圍

  對少數民族農民工隨遷子女的教育融入主要包括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育、非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融入四個部分,本次調研主要是針對少數民族農民工隨遷子女在中小學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融入狀況。我們將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融入分析分為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教育起點的融入,即接受教育機會上的融入;第二,教育過程的融入,即接受教育待遇上的融入;第三,教育結果的融入,即接受教育后的效果和成效,往往將其量化為學生的學業成績。

  本次關于成都市少數民族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融入的調查,主要通過問卷發放和實地訪談的方法,在成都市各中小學隨遷子女中發放了225份問卷,針對3所公辦初中和2所公辦小學中的75名少數民族隨遷子女進行了走訪調查,從教育起點、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三個方面了解成都市區少數民族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融入狀況以及成都市教育局在這一方面的相關政策。走訪學生的戶籍地包括其他省份和成都市周邊縣、自治州,平均年齡12歲,遷入成都市的時間1至10年不等,其民族成分包括藏族、彝族、羌族等八個民族,其中藏族學生人數最多,占符合主體條件學生的33%,主要在武侯區的中小學就讀。

  三、調研結果與分析

  (一)教育起點融入情況

  “兩為主”政策出臺后,四川省積極推進免試就近入學全覆蓋,小學生源均由就近入學方式確定,初中90%以上生源由就近入學方式確定,并要求公辦學校劃片時切實保障農民工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所有公辦學校都要對隨遷子女開放,穩步提高接收比例,避免將隨遷子女限定在少數學校。我們走訪的各公辦學校均對隨遷子女開放,其接受隨遷子女的人數呈上升趨勢,且接受的隨遷子女中少數民族學生的比例也逐年增加。但我們也發現,雖然各公辦學校均對隨遷子女開放,少數民族隨遷子女進入重點中小學的比例仍然較小。

  根據成都市教育局等七個部門印發的《關于做好2017年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除申請小學一年級入學外,其它年級須提交原就讀學校簽章的學籍證明。己享受政策統一安排就學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小升初時,須按《指導意見》規定重新提交申請,由現居住地教育行政部門統籌安排就學。

  從本次調查學校的入學規定來看,農民工隨遷子女在成都市內接受義務教育,只要父母雙方符合相應的條件,如合法穩定職業和住所等,其子女無論是哪一民族,就讀、中考和高考都有全面的政策保障,少數民族學生還可以享受政策加分。但從走訪數據來看,仍有部分農民工為其隨遷子女申請入學時因不符合政策要求的資格、不能提供相關資料,而需要額外繳納“借讀費”、“捐資助學費”等費用,如不能提供在本市連續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滿12個月的證明、有效期內的居住證等。在我們調查的學生中有20%的學生入學繳納了不同于其他學生的額外費用,這一比例同非少數民族的隨遷子女沒有較大差異。其額外繳納的費用一般為小學3到6萬,中學2到3萬元。

  (二)教育過程融入情況

  1.學習融入

  成都市在接收隨遷子女入學時,要求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到各區教育局報名,報名后可以在該區參加微機派位,在該區的公辦學校就近入學。在我們調查的學校中,部分學校針對隨遷子女有專門的資助項目,但不存在隨遷子女單獨編班的情況,隨遷子女都與普通學生劃入同一學校,編入同一班級,不會被特別對待。

  大多數自遷入地轉學至成都的少數民族農民工隨遷子女認為轉學后競爭壓力有所增加。其中大多數隨遷子女參加了課外輔導班,參加課外輔導的小學學生明顯多于參加課外輔導的中學生。有少數隨遷子女認為轉學后教材變化,學習難度有所增加。對于未來的學業規劃,大部分調查學生都表示計劃能繼續讀大學,有少數學生表示“看成績情況”。

  2.人際融入

  從少數民族農民工隨遷子女與普通學生的融入來看,調查學生中有87%的少數民族農民工隨遷子女與同學相處融洽,認為周圍同學對少數民族和農民工子女沒有排斥心理。只有13%的少數民族農民工隨遷子女認為自己與同學相處一般或不融洽。其中,這些同學與其他同學難以融入的原因包括:家庭經濟條件較差,認為自己與其他學生的家庭存在貧富差距;性格比較內向,很少與其他同學交流;轉入學校時間較短,與其他同學存在語言溝通障礙等。相較而言,小學學生比中學學生與其他同學的融入狀況更好,遷入時間長的學生比遷入時間短的學生融入情況更好。

  從少數民族農民工隨遷子女與老師的交流互動來看,大多數隨遷子女與老師關系較好,所有調查學生都表示各科老師上課時會主動向他們提問,有73%的隨遷子女會主動回答老師的提問,有27%的隨遷子女不會主動回答老師提問,其中小學生與老師互動的主動性要比初中生更高。對于老師對待隨遷子女的態度,我們所調查的學校老師均表示對不同的學生均會一視同仁,同時也表示大多數隨遷子女平時也積極參與學校活動,有集體榮譽感。

  3.生活融入

  對于部分藏族學生,由于小時候在家鄉生活,習慣以藏語進行交流。隨父母遷入成都后,接觸普通話的時間不長,存在一些語言溝通的問題,語文學習吃力。但自小學就轉入成都學校的同學基本不存在這種情況。此外,由于我們所調查的中學都要求統一穿著校服,不存在少數民族同學穿著民族服裝的現象,而有少數小學階段的藏族隨遷子女會偶爾穿著民族服裝。

  對于部分回族學生,由于成都范圍內的學校的北方少數民族數量較少,很多學校沒有穆斯林學生,所以各學校沒有設立清真食堂,飲食習慣不同于其他同學的回族學生一般選擇自備三餐或者父母送飯的方式解決飲食問題。但很多在成都上學的回族學生已經基本“漢化”,在飲食方面與其他學生已經沒有很大差異。

  4.心理融入

  在教育體制層面,我國的教育如同經濟社會結構一樣,存在著差距巨大的城鄉“二元”現象,給隨遷子女從心理上融入城市增加了困難。此外,我國還客觀存在著對少數民族農民工子女的歧視觀念。但根據走訪數據來看,近年來這種現象已有所緩解。在我們調查的學生中,只有28%的少數民族農民工隨遷子女認為自己存在自卑情緒,仍然有少數隨遷子女認為與同校學生有一定的貧富差距,認為其他學生獲得的機會比自己更多。

  與農民工的父輩相比,隨遷子女跟隨父母來到城市,與其他民族的學生一起學習和生活,其融入意愿一般更強。在我們調查的學生中,有67%的隨遷子女都希望繼續在成都上學,26%的隨遷子女比較愿意繼續在成都上學,只有7%的隨遷子女不愿意繼續在成都上學。從與其他民族同學接觸的意愿來看,大多數隨遷子女愿意與其他民族的同學接觸,可見其融入意愿是比較強的。

  (三)教育結果融入情況

  根據本次調查數據,86%學生認為轉學來到成都后學校的教學條件變好。此外,成都市教育發展水平名列全國副省級城市前列,較大多數少數民族農民工隨遷子女的遷出地來說教育水平更高。從學生成績來說,所調查學生的成績分布較為均勻,其學習成績與民族成分、遷入成都時間長短沒有直接聯系,而受個人原因和家庭因素影響較大。

  總的來說,從年齡來看,處于中學階段的隨遷子女比處于小學階段的隨遷子女教育融入更難;從民族來看,民族特征更明顯的民族如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等民族比民族特征不太明顯的民族如彝族、羌族、苗族等民族教育融入更難;從家庭狀況來看,家庭經濟狀況較差或父母離異的隨遷子女融入更難。

  四、調研結論與思考

  (一)少數民族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融入存在的障礙

  1.入學條件復雜

  隨著國家“兩為主”政策的實施,義務教育階段的流動人口隨遷子女“入學難”的問題有了很大改善。2017年《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強調:“要改革隨遷子女就學機制,強化流入地政府責任,將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納入城鎮發展規劃和財政保障范圍,建立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隨遷子女入學政策,優化簡化入學流程和證明要求。做好返鄉農民工隨返子女入學工作,隨到隨入學,不讓適齡隨遷子女輟學。公辦和民辦學校不得向隨遷子女收取有別于本地戶籍學生的任何費用。實現三免一補資金和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資金隨學生流動可攜帶。特大城市可根據實際制定具體辦法。”成都市規定進城務工人員為其子女申請入學需出示下列證明材料包括身份證和居住證、與子女同一戶籍的原籍戶口簿、《勞動合同》、連續居住滿一年的相關證明,《成都市居住證》持有人還需提供截至一定日期己在本市連續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滿12個月的證明。

  由此可見,“兩為主”政策確實為少數民族進城務工人員為其子女申請入學提供了路徑,但在申請入學時,仍然需要同時提供各個部門頒發的證明,不能提供上述五項證明的少數民族農民工子女,仍然不能按“兩為主”政策入學。

  2.學習競爭壓力

  少數民族農民工隨遷子女隨父母遷入城市,就讀所在的城市公辦學校,與原來就讀的學校或遷入地的民工子弟學校的教學條件、教育資源和教育水平必然存在著一定落差。隨遷子女不僅需要適應新的課程與教學方式,而且需要適應周圍新的同學以及帶來的競爭壓力。很多隨遷子女都感到轉學到城市后學習壓力增加,學業負擔加重。又因為初中階段的學習難度也比小學階段有較大增加,所以這一現象在初中階段的隨遷子女中尤為明顯,隨遷子女“入學難”的障礙轉化為“升學難”。

  3.語言溝通障礙

  這一融入障礙主要表現在藏族的隨遷子女的融入過程中。如上圖所示,如果將影響教育融入的原因的實際影響程度分為三個等級,分別對應不同的分值,影響程度越高分值則越高。將此次調查所有藏族學生的情況平均計算后,我們可以發現,語言溝通、文化差異、學習壓力是影響融入的最主要的原因,少數民族隨遷子女來到城市后,語言的轉換和文化環境的轉換成為其教育融入的一大障礙。

  很多藏族學生由于從小在藏族聚居的地方長大,習慣以藏語與人交流,部分藏族隨遷子女來到城市后由于普通話不好,不管是聽課還是與學校其他學生交流都存在問題,不利于其教育的融入。

  4.缺少心理認同

  由于隨遷子女與城市學生從小生活的環境和習慣都有所不同,也與城市學生有著不同的生活觀和價值觀,心理上對城市環境缺少認同感和歸屬感。面對生活條件、生活方式以及受思想觀念等方面與城市同齡群體的較大差距,甚至會產生少數民族農民工子女對周圍城市群體、城市文化產生抵觸心理。

  少數民族農民工隨遷子女在進入城市公辦學校時由于戶籍、民族、生源地的不同,與本地學生存在著一定的分化,容易造成身份的標記化,使隨遷子女被隔離,與其他學生之間滋生誤會與排斥。此外,本地教師、學生及家長也容易形成刻板印象,潛移默化的造成社會排斥,影響相互間的交流融入。而由于教育資源的差別和社會的偏見,隨遷子女本身會產生不自信和自我否定等心理問題。

  (二)影響少數民族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融入的因素

  1.政策因素

  影響少數民族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融入的首要因素是政策因素。自“兩為主”的政策提出后,政府又出臺了很多解決隨遷子女教育問題的具體措施。成都市也根據具體情況不斷完善關于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具體政策,進一步簡化隨遷子女入學的手續。如今成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政策較往年已有了很大變化,如隨遷子女轉學不用再到轉出地教育局蓋章,只需提供原就讀學校簽章的學籍證明,一系列政策的出臺為隨遷子女的入學減少了很多麻煩。

  盡管如此,對于一部分進城務工群體來說,為隨遷子女辦理入學的手續仍然很繁瑣,有的家長不能提供在本市連續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滿12個月的證明、有效期內的居住證等材料,導致隨遷子女入學需要繳納額外的費用。此外,部分隨遷子女入學后因家庭經濟原因,學習和生活都存在困難,而政府對于經濟狀況較差的農民工少數民族子女進行經濟上的補助的政策有時是比較缺少的。

  2.環境因素

  我國的城市和農村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處于分割、封閉的狀態,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城鄉二元體制雖然受到了沖擊和弱化,但城市和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任然不平衡,教育水平也存在一定差異。少數民族農民工隨遷子女隨父母遷入城市,學習背景的不同也使他們在學習能力和習慣上與其他同學有所不同,他們需要一定的時間去適應新的學校和新的環境。有的學生學習基礎較薄弱,隨父母遷入城市進行新的教育進程,學習可能會缺乏連貫性,競爭壓力也相應增加,容易失去學習動力。再加之遷出地與遷入地同齡學生在語言、行為、交往方式、消費方式等都存在差異,部分少數民族隨父母進入城市后,需要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甚至需要練習普通話,為其快速融入城市增加了困難。

  3.觀念因素

  農民工隨遷子女接受教育時,免不了接觸社會文化,但他們往往會遭到一些異樣的目光,有的城市居民常用自我的價值觀看待和評價農民工或者少數民族,這樣不同的價值體系和觀念,或者對農民工和少數民族存在的“成見”,往往延續到其下一代。有少數城市居民對整個少數民族農民工群體包括他們的子女有著或多或少的偏見,甚至歧視。在相同學校受教育的城市孩子看不起他們,拒絕和他們交流。不同的生活環境、經濟條件也使得他們和城市孩子無法處在共同的生活背景下,很難培養共同語言,不利于新的學校對隨遷子女的包容和接納。隨遷子女長期處在這樣的交際環境中,不僅其心理發展,而且還會使處于敏感年齡的隨遷子女在融入過程中產生心理偏差,這些都會增加他們在公立學校融入的障礙。

  4.主體因素

  從少數民族這一主體身份來看,來自少數民族的同學,往往喜歡與本民族的同學來往。一些少數民族有民族特有的風俗習慣,跟隨父母離開民族聚居的區域,生活和學習上難免不適應。以本次調查中數量居多的藏族隨遷子女為例,很多藏族隨遷子女來到城市后,由于語言的轉換和文化環境的轉換,都給其教育融入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從農民工這一主體身份來看,由于農民工本身具有流動人口的屬性,其子女因父母工作的原因,經常需要轉學等,導致其學習具有不連貫性和不穩定性。其次,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由于平時忙于生計,容易忽視對子女的家庭教育,并且受自身文化素質的局限,這也無法在子女學習遇到問題時提供必要的幫助。最后,進城務工的少數民族農民工,往往經濟條件都不是很好,不能為隨遷子女提供很好的學習融入條件,也不利于其拓展視野,培養與本地學生一樣的興趣愛好。

  5.個體因素

  個體因素是影響少數民族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融入的本質因素。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少數民族和農民工子女的身份并不是影響隨遷子女教育融入的本質原因,不同的隨遷子女的教育融入與其自身的學習能力、適應能力等都有關系。隨遷子女跟隨父母來到城市,其社會融入是一個過程,一般來說遷入時間越長的教育融入效果越好,而其中年齡越小的隨遷子女,其融入的速度反而比較快。

  家庭影響是少數民族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融入的一個很關鍵的因素。父母的婚姻狀況,家庭的和諧與否,都會對隨遷子女的心理和學習造成影響。我們觀察到,父母離異或分居的家庭往往子女學習狀態也不好,其融入的意愿也比較低。隨遷子女家長的文化素質和教育觀念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隨遷子女的觀念及表現,往往家長文化素質越高,家庭教育越好的隨遷子女往往學習和適應能力也更強,教育融入的效果也越好。此外,家庭條件也是影響教育融入的一個方面,家庭條件較差的隨遷子女,往往家長也不太重視子女學習,自然而然也影響到子女的學習態度。

  (三)促進少數民族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融入的路徑

  1.政府層面

  首先是要不斷完善“兩為主”的政策,繼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引入教育券制度,在戶籍遷移過程當中,一些繳納社會保險時間尚未達到遷移城市規定的農民工家庭,其義務教育的財政經費還留在遷出地,這時可以將屬于他們的教育資金財政轉移支付,同時可以開設針對少數民族農民工子女的專項補助的轉移支付。對于參加社會保障有困難的家庭,進行適當的減免和補助,幫助其盡快完成戶籍遷移,轉變成真正的城鎮化。

  其次,要進一步改革教育制度,逐步消除城鄉差別。政府應制訂加強相關的配套教育設施和惠民政策,從根本上取消進城務工人員和城市公民享受的權利差別,城鄉人民共同享受真正的教育平等。與此同時,還可以為少數民族學生和隨遷子女提供教育補助,促進其教育融入。

  再次,從教育起點融入出發,降低少數民族農民工隨遷子女的入學門檻。主要從如下兩個方面著手:一是降低少數民族農民工隨遷子女的入學條件,減少需要提交的材料的種類,特別是一些不易辦理的證明材料;二是簡化農民工隨遷子女的入學手續,提高各部門辦理各種證明的效率。

  2.社會層面

  社會是隨遷子女融入的大環境,加強對于社會大眾的思想教育,改變現代社會觀念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充分利用大眾傳媒應該發揮的作用,通過制作公益廣告、有意義的電視劇或電影、新媒體等形式宣傳正確的價值觀,營造民族融合、城鄉一體化的輿論氛圍,樹立平等意識,減少社會偏見,真正讓社會各界摘下有色眼鏡,消除對少數民族和農民工的差別對待,為隨遷子女教育更好更快的融入提供條件。

  民族團結、和諧、共同繁榮是我國民族政策的原則,誠信友愛是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少數民族農民工子女也是祖國的未來,同樣享受著平等的教育權利。打破對少數民族和農民工身份的歧視思想,需要所有家長、老師乃至整個社會的重視。少數民族和農民工子女在教育活動中處于弱勢地位,減少一些對于他們就學的負面因素,尊重他們的人格和受教育權利,縮小他們和城市公民子女在教育和發展上的差距,促進教育公平,為社會和諧添磚加瓦。

  3.學校層面

  要積極發揮學校的作用,配合教育部的政策實施,使國家各項惠及少數民族和農民工子女的教育政策落到實處。公辦學校要按一定比例招收農民工子女,規范隨遷子女的入學費用,杜絕多收費、亂收費,同時要按規定管理和分配隨遷子女的學籍。

  學校應重視多元文化教育,促進民族文化融合。開展相關課程或活動推進融合教育,增強師生融合意識與平等觀念;根據學生情況合理編班,明確編班原則,避免孤立隨遷子女的現象發生;在教學方式上尊重差異,合理調整課程結構與教學方法。

  此外,學校在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的同時,也要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況。對于少數民族農民工隨遷子女這一特殊群體,更應該關注其對于新環境的心理融入情況,促進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促進隨遷子女身心發展。對于有自卑心理的隨遷子女,老師要積極開展心理輔導,幫助其疏通心理障礙,樹立自信的心理。學校可以建立家校聯系制度,和隨遷子女家長密切溝通,了解其身心發展狀況。

  4.家庭層面

  學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增強隨遷子女家庭教育,應該通過社區和學校的宣傳和引導,提高隨遷子女家長對于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增強與子女的溝通。促進家長教育觀念和意識的改變,通過宣講等方式改變家長對于教育較為單一的看法,向他們宣傳科學的教育方式,使家長建立合理有效的教育方法,增強子女的融入能力,通過對子女的激勵使子女在成長中樹立信心、激發積極性。應加強家庭、學校、社區間的相互合作,共同關心少數民族隨遷子女的教育融入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美麻豆成人AV精品 | 青青操久久 | 九九在线免费视频 | 国色天香社区视频免费高清3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久久久 | 亚洲国产精品嫩草影院久久 | 7723日本高清完整版在线观看 | 一个人日本的视频免费完整版 |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久在线 |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麻豆 | 伊人亚洲综合青草青草久热 | 免费高清在线影片一区 | 毛片亚洲毛片亚洲毛片 |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亚洲欧美一级久久精品 | 国产成人免费在线 | 国产超碰人人爱被IOS解锁 | 久久人妻少妇嫩草AV无码 |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视频9 | 俄罗斯摘花 |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川 |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 超碰在线视频公开 | 钉钉女老师 | 好男人好资源在线播放 | 久久一级片 | 国产一卡 二卡三卡四卡无卡乱码视频 | 久久人妻少妇嫩草AV無碼 | 精品人妻伦一二三区久久AAA片 | 羞羞麻豆国产精品1区2区3区 | 视频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 成人久久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日本欧美日韩高观看 | 被强J高H纯肉公交车啊 | 95国产精品人妻无码久 | 亚洲欧洲日本天天堂在线观看 | 美女撒尿无遮挡免费中国 | 日日摸夜夜添无码AVA片 | 久久精品视频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