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文章在調查分析江西省中小學教師培訓自主選學意愿情況的基礎上,提出了積極推行教師培訓自主選學制度、進行省級層面教師培訓需求調研、保障教師培訓自主選擇的機會和權利、開發中小學教師自主選學管理平臺的實施建議。
【關鍵詞】教師培訓; 自主選學; 意愿調查
【基金項目】本文為 2019 年度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江西省中小學教師培訓自主選學模式研究”( 編號: 19YB281) 成果。
任春亮; 產業與科技論壇 2021 年第 20 卷第 21 期
中小學教師培訓自主選學是指中小學教師根據組織需求、崗位需求和個人需求,在教育行政部門的統籌協調下,自主選擇培訓機構、培訓內容、培訓形式、培訓時間等,從而提高培訓質量和效益的一種培訓方式。教育部在 2016 年下發的《關于大力推行中小學教師培訓學分管理的指導意見》中提出: 各地要以大力推行教師培訓學分管理為抓手,著力構建培訓學分標準體系,科學規劃培訓課程,積極推行教師培訓選學。在 2018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要求: 推行培訓自主選學,實行培訓學分管理,建立培訓學分銀行,搭建教師培訓與學歷教育銜接的“立交橋”。為了解江西省教師對培訓自主選擇的意愿情況,以期為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相關政策提供依據,2020 年 8 月,筆者進行了此項調查。
一、調查對象和方法
本調查以 2018 年、2019 年曾來南昌師范學院教育培訓學院參加國培計劃的部分學員為對象,包括中小學校長、教師,幼兒園園長和教師。調查以自行設計的“江西省中小學教師培訓自主選學意愿情況調查問卷”進行。問卷內容包括學員基本情況、參加培訓情況、自主選學意愿、問題與建議等方面。問卷調查借助問卷星網絡平臺以個體完成的方式進行,共有 700 人在線提交了問卷,有效問卷 700 份。
參與問卷調查的男女學員各 350 人,其中城區學校 218 人,鄉鎮村學校 482 人。其職稱、職務、工作年限、任教學段基本情況如表 1。
二、調查結果分析
( 一) 參加培訓情況。
1. 近 5 年來教師參加過不同層次的培訓,超過 40% 的教師平均每年都參加了 1 次培訓。調查顯示,近 5 年參加過國家級培訓、省級培訓、市級培訓、縣級培訓、校本培訓的比例分別達到了 40. 14% 、69% 、33. 57% 、57% 、48. 43% 。近 5 年參加 5 次及以上培訓的教師比例為 40. 57% 。可見,近幾年隨著國家對教師培訓的重視,教師有更多的機會去參加培訓。
2. 教師主要是通過組織選派的方式參加培訓,大多數教師對培訓總體感覺滿意。在已參加的培訓中,95. 43% 的教師是通過組織選派的方式,而以自主選擇方式參加培訓的只占 4. 57% ,說明培訓還是以行政計劃為主。對參加過的培訓,感到非常滿意的教師占比 56. 43% 、基本滿意的比例為 39. 14% ,認為比較一般的占比 4. 14% 、不滿意的比例為 0. 29% 。可見,教師培訓效果總體不錯,但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 二) 影響參訓的主要因素。
1. 工學矛盾是影響教師出去培訓最主要的因素。調查顯示,工學矛盾是制約教師出去參加培訓最主要的因素,選擇此項的教師占比 43. 29% ,其他依次為領導不派遣、經費緊張、項目不適合、預期效果不佳、參訓意愿不足。領導不派遣背后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這些教師承擔了繁重的教學任務無法派出。因此,如何解決教師的工學矛盾仍是培訓必須破解的難題。
2. 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是調動教師參訓積極性最重要的舉措。在問及如何調動教師參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時,教師選擇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 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 效 性 ( 34. 86% ) ,提供學員自主選擇培訓的 機 會 ( 19. 71% ) ,適應滿足學員的培訓需求( 17. 71% ) ,提高教師對培訓意義的認識( 14. 86% ) ,把培訓與考核、職稱、任職、晉升等掛鉤( 9. 86% ) ,其他( 3% ) 。排在前三位的實際上是相關的。培訓如果能滿足學員需求、讓教師選擇適合自己的培訓,培訓的針對性必然強,培訓效果自然不會差。
( 三) 對自主選學的意愿。
1. 多數教師希望在培訓上能夠實現自主選學,而且這一意愿比較強烈。調查發現,大多數教師更傾向于通過自主選擇的方式去參加培訓,這一比例達到 65. 29% ; 而選擇通過組織選派這一方式的比例為 26. 86% ,持無所謂態度的教師比例為 7. 86% 。對于希望培訓采用自主選學方式的意愿非常強烈和強烈的教師比例分別為 30. 43% 、48. 29% ,持一般和無所謂態度的教師比例分別為 19. 71% 、1. 57% 。可見,大多數教師希望采用自主選學方式的意愿是比較強的。
2. 教師最希望在培訓課程、培訓項目、培訓時間方面能實現自主選學。在培訓諸要素中,教師最希望能自主選擇的依次是培訓課程( 36. 86% ) 、培訓項目( 26. 86% ) 、培訓時間 ( 14% ) ,培訓形式( 10. 86% ) 、培訓地點( 5. 29% ) 、培訓專家 ( 3. 71% ) 、培訓機構( 2. 43% ) 、考核方式( 2. 09% ) 。反映出教師更為關注的是培訓課程、培訓項目和培訓時間的選擇性,對于誰來承辦、怎么考核及培訓學分則不是很在意。
3. 實現培訓自主選學教師最大的擔心是可供選擇的機會有限。在問及“實現教師培訓自主選學您最大的擔心是什么”時,排在第一位的是供給方提供可選擇的機會有限 ( 32. 29% ) ,接下來依次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門限制選擇的自由度( 23% ) ,所在學校制約選擇的自由度( 22. 86% ) ,個人缺乏專 業 自 主 發 展 規 劃 以 致 隨意選擇 ( 14. 43% ) ,其 他 ( 7. 43% ) 。因此,要盡可能地提供給教師可選擇的機會,同時采取必要的措施保障教師自主選學的權利。
4. 建立豐富的培訓課程體系是實現教師培訓自主選學的首要條件。調查顯示,在教師看來,要實現教師自主選學首先需解決的問題是建立豐富的培訓課程體系( 71. 29% ) 。接下來依次是組建高水平的培訓團隊( 44. 86% ) ,提供種類齊全的培訓項目( 42. 29% ) ,開發有效的自主選學管理平臺 ( 40. 29% ) ,科學設置培訓班次( 38. 71% ) ,有多家培訓機構可供選擇( 34. 43% ) 。為此,要加大培訓體系的建設,尤其是培訓課程體系的建設。
三、關于實施中小學教師培訓自主選學的建議
( 一) 積極推行教師培訓自主選學制度。多年以來,教師培訓存在著工學矛盾突出,教師被動參加培訓,培訓內容泛化,教師個性化需求難得滿足,培訓針對性、實效性不強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一條有效措施就是推行教師培訓自主選學制度。推行教師培訓自主選學,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調動教師參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滿足教師個性化、差異化的培訓需求,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第二,教師可根據自身工作和家庭情況來選擇培訓時間、培訓地點、培訓方式等,從而可以最大限度地緩解“工學矛盾”問題。第三,教師培訓向更多的培訓機構開放,有利于形成培訓的競爭局面,從而促進各培訓機構提升自身的培訓能力,提高培訓質量。推行教師培訓自主選學是時代所需,也是參訓教師的迫切愿望。
( 二) 進行省級層面教師培訓需求調研。提高培訓針對性和實效性是建立在了解和滿足教師需求的基礎上。實現自主選學的一個重要前提也需要對教師的培訓需求進行充分的調查和了解。各培訓機構雖然都非常重視對教師培訓需求調研,并以此來進行培訓方案和培訓課程的設計。但受人力、物力等限制,這種調研大多數情況下是某一方面的、局部的、小范圍的調查,其代表性和可信度要打折扣。而且很多情況下進行的是重復性調研,浪費了必要的精力。鑒于此,建議在省級層面按照教師所屬學段、地域、學科、發展階段等對各類型教師群體分別進行需求分析,把握其基本狀況并準確了解其具體學習意愿和發展需求。在此基礎上,規劃培訓項目、制定培訓方案、組織項目實施。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教師自主選學的需要。
( 三) 保障教師培訓自主選擇的機會和權利。教師培訓自主選學包括教師自主選擇培訓機構、培訓項目、培訓課程、培訓形式、培訓時間等。為保障教師培訓自主選擇的機會,首先要有充足的資源可供教師選擇,一是要遴選多家培訓機構,包括具有資質的省內外高校、各級培訓院校、網絡培訓機構及其他機構等; 二是要合理規劃設計各級各類培訓項目,讓教師在規定的周期內都有適合自己學習的培訓項目; 三是要構建完善的培訓課程體系,有與組織需求、崗位需求、個人發展對應的課程,也有根據教師校長專業標準而開設的課程模塊,還有根據教師校長成長規律設置的課程模塊,讓參訓的教師都能選到自己想學的課程; 四是要有不同時間、不同形式的培訓班次,教師能根據自身工作情況選擇參加合適的班次。五是要在制度上保障教師自主選學的權利,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應為教師的自主選學創造條件和提供機會。
( 四) 開發中小學教師培訓自主選學管理平臺。傳統培訓的組織方式一般是自上而下的,按照規劃項目、下發通知、分派計劃、選派學員、組織實施的流程進行,過程相對單一。教師培訓自主選學的流程則比較復雜,需經過項目發布、教師自主選學( 可能要多次才能完成) 、學校審核、培訓機構復核、通知下發、組織實施等環節,給培訓管理帶來一定的挑戰。為適應培訓管理方面的新要求有必要開發中小學教師培訓自主選學管理平臺。這個平臺應具有信息發布、項目管理、自主選課、過程管理、資源聚合、統計監測等基本功能,能實現項目申報、審核、發布、查詢,教師自主選學及相關信息統計等。江西省在 2011 年就建有教師繼續教育電子證書管理系統,2018 年又建設啟用了教師培訓學分管理系統,新開發的中小學教師自主選學管理平臺可以以這兩個系統為基礎并與之有效銜接以實現功能上的整合。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