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中國文藝家》刊發表的論文,雜志創刊于1954年,為新中國著名刊物之一。 本刊高屋建瓴、全面細致地聚焦文藝界風云人物、反映文藝家的生存狀態與藝術行為,追蹤文藝界的熱點事件,解讀各種文藝現象,關注各種文藝潮流;倡導積極的價值取向,發出自己富有批判精神的聲音。
藝術教育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實施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當前,人們常常自覺不自覺地用專業藝術教育的眼光和要求來看待藝術教育,因而往往使藝術教育的發展偏離了素質教育的方向。
重視提高,忽視普及;重視比賽,忽視教學;重視藝術尖子人才,忽視面向全體學生;重視藝術比賽的結果和成績,而忽視活動本身的育人要求;重視專業知識和技能,而忽視審美能力和藝術素質的培養等,這些都偏離了藝術教育的方向,不利于人才的培養。應該認識到,專業藝術教育是一種選拔尖子人才的教育,它所面對的是極少數具有較高造詣和較高條件的學生,采取沙里淘金的淘汰方式進行培養,而非國民素質教育。
因此在教育目的、內容、形式、手段、方式等方面都和藝術教育有著根本的區別。而藝術教育則是通過藝術手段達到教育的目的,即通過藝術課教學和藝術活動,提高學生藝術修養,促進身心各方面和諧發展。因此,藝術教育同樣面臨著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問題。教學是藝術教育的主渠道,是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的關鍵環節。因此,我們應當從課堂教學出發,在形式、方法和手段上有所突破。
從審美出發,對藝術學科課堂教學進行改革,形成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創造一種有利于學生自主進行學習的氣氛,使學生充分顯露自己的藝術潛能。面向全體學生是普通教育的本質屬性與要求,也是素質教育的本質屬性與要求。藝術課程標準中強調藝術學習的個性化,這是"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發展為本"這一基本理念在藝術課程中的體現。藝術課程給予每一位學生平等的藝術教育機會,使每個學生都有權利學習和享有人類優秀文化藝術遺產,使每個學生都具有為生活增添色彩的藝術能力,即藝術學習要使每個學生獲得成功感。
在藝術教學過程中依靠共鳴的師生情感,創設良好的藝術氛圍,利用藝術的魅力吸引、感染學生,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自覺、自愿、積極主動并富有創造性地在無拘無束、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參與藝術活動。如在《我們的動物朋友》這一單元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中所選的音樂讓學生唱歌、跳舞的過程都是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節奏感,音樂感受力,培養學生欣賞音樂的良好習慣;在設計服飾教具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認識各種形狀、顏色等,同時鍛煉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這不僅使學生體驗了生活的樂趣,還使學生創造思維的火花得以迸發,在學生互相結對、動手裝扮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友善、分享等品質。
反之,藝術教學活動如果過分或自面看重教學結果,勢必使教學過程過于拘泥,妨礙藝術創造性的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想象力等都將受到影響。事實上,也只有經歷了賞心悅目的活動過程,才會有令人愉快的活動結果。此外,對于藝術教學來說,學生在教學中的參與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結果,藝術教學過程本身就不斷地在收獲結果。比如,學生對藝術的體驗,就是在參與藝術活動的過程中獲得的,而獲得審美體驗就是藝術教學的一個非常有價值的結果。由此可見,強調重學生體驗的教學過程并非不考慮教學效果,而是要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