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我國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規模不斷增加,河流資源保護與河道防洪建設工作得到水利部門的高度重視。本文在此基礎上分析了農村水利工程河道防洪的現狀,針對性指出了相關的解決對策,以期優化河道防洪排澇作用,為此后河道建設提供借鑒依據。
金雁華, 農家參謀 發表時間:2021-10-13
關鍵詞:農村;水利工程;河道防洪;治理措施
當前社會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得到提升,對周圍居住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合理利用水資源,優化河道治理。河道主要有防洪抗澇作用,具備旅游景觀與供水效果。但當前河道內普遍存在亂挖、亂開采以及亂布設各種建筑物的情況,破壞了生態環境,一旦發生極端天氣情況,雨水與山洪無法及時排除,便會引發洪澇災害。對此,相關部門應重視水利河道防洪問題的治理,優化管理體系,完善防洪排澇功能,充分發揮河道作用。
1 農村水利河道防洪治理重要性
洪水災害嚴重影響著人們的正常生活,屬于重大自然災害,每年很多農村地區會受到洪災的影響,尤其當前新農村改革不斷推進,建筑用地面積開始增加,河流逐漸萎縮,河道水流泛濫,無法順暢宣泄,增加了洪災經濟損失。人們當前十分關注河道防洪治理問題,相關部門應結合農村當地實際情況,根據降雨量、河流流域等因素,制定科學可行的防洪治理計劃,保證農村居民的正常生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2 農村水利工程河道防洪現狀
2.1 河堤護岸與河道建筑物方面
當前部分河道均修建了河道建筑物,建成時間較長,但卻并未執行科學可行的管理措施,出現不同程度的質量問題。比如,跨河道橋涵年久失修,發生淤積問題,無法發揮河道防洪排澇作用。同時,在現代化工程建設期間,由于部門疏忽生態管理,也導致河道兩側堤岸植被遭受破壞,雨水長期沖刷堤岸兩端的土地,因坍塌引發水土流失問題,無法發揮河堤兩岸的防洪排澇作用。
2.2 河床泥沙淤積方面
部分農村地區干旱少雨,河道常年發生斷流問題,加之沒有執行科學有效的河道管理制度,部分居民直接在河道中傾倒、堆放建筑與生活垃圾,致使河道嚴重受堵,河床被逐步抬高,洪水漫灘,嚴重威脅了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除此之外,當前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們不斷開發河道兩側堤岸,導致河流污染,河道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加之常年雨水沖刷,水土流失,河道中進入大量泥沙,增加了汛期洪澇的破壞力。
2.3 河道防洪設計標準低
部分河道區域的防洪標準設計并不符合要求,不利于生態水利的發展。實際施工期間,部分企業會降低設計標準,節省施工材料,無法保證河道的防洪排澇能力,尤其在暴雨天氣后,不能順暢排洪,導致洪水泛濫。
2.4 人為因素干擾
當前部分農村地區并未執行完善的河流資源管理機制,居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較差,直接削弱了河道的防洪效果。部分區域企業與居民會將生產與生活廢水直接排入河道中,引發地下水污染問題,嚴重干擾了河道下游居民的正常生活。
2.5 治理責任劃分不明
河道治理工作具備較強的系統性,需要多個部門聯合協作,但當前我國并未對河道治理部門詳細劃分職責范圍,各部門對河道治理工作的理解各不相同,無法正確執行規章制度,甚至部分工作人員相互推諉責任,無法保證河道防洪的治理效果。同時,各部門在協同治理河道過程中,由于彼此間的配合度較差,以致責任分工落實不到位,無法提升河道治理效率。河道治理中,污染治理也屬于十分關鍵的環節,河道污染主要因人為引起,包括工業生產企業以及周邊居民。由于缺乏健全的管理機制,無法將河道污染問題落實到具體責任人,工作配合度較低,無法保證銜接性,甚至出現管理失位問題,嚴重影響了水利工程的正常運轉[1]。
3 農村水利河道防洪治理原則
首先是統籌規劃原則,工作人員應統籌設計河道防洪流程,提高河道的防洪能力。同時,還應根據社會發展情況與河流生態情況,合理規劃河道各個部位,有效利用水資源,全面開發利用河道潛在功能。實際治理工作中,相關部門還應合理設置河道建筑物位置,保證科學調度,優化整體布局,全面強化各種水澇災害的防護力度。其次是以人為本的原則,在河道治理過程中應做到以人為本,保證河道沿岸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保證河道洪水出口的通暢性。同時,相關部門還應建立完善的河道管理機制,合理設計河道流向位置,嚴厲打擊違規操作行為,保證河道斷面寬度的合理性,有效發揮河道防洪作用。再次是環保原則,整治河道過程中,還應注意保護周邊的生態環境,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可行的整治方案,合理選擇環保材料,強化噪音控制,避免干擾周圍居民的正常生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最后應實現上下游聯動,采用多種治理措施。上游河道來水來沙條件直接影響著下游河道的沖淤形態,當上游河道修建水庫工程時,會直接影響下游河床,此時應改善河道的水文條件與來水來沙過程。但上游水庫建設與下游河道整治并不同步時,上游水庫建設會改變下游河道沖淤情況,以往淤積的河床變形會發生較大改變,河床也會出現沖刷變形,河灘變形增大,影響原河道整治工程的邊界條件。由此,在整治河道時應實現上下游聯動,由整體到局部進行綜合整治,實現蓄、泄、分、疏并舉。
4 農村水利工程河道防洪治理措施
4.1 優化河道整治方案
農村水利工程河道治理中,當地部門應結合實際情況選擇合理的整治方案。一是順直型整治方案,適用于山溪性多沙、沖積扇上游順直以及河勢不穩定的河道,或者聯合采用卡口與順直型整治方案。此種方案可以同時保護兩岸,對大中小洪水以及河勢變化的適應性較強,安全較高,且增加護岸長度,但會花費較多費用。二是卡口整治方案,游蕩性河道采用微彎型整治方案時,工程量較大,因此下游游蕩型河道無引水需求、防洪標準較低時可以采用卡口治理方案,可以根據不同河段水流與河床條件靈活布置透水丁壩與建筑物位置。實際治理期間,可以利用丁壩群與束水堤形成卡口,在保護本段河床穩定性的基礎上,固定下游河床。除此之外,河床一側基巖或者公路橋布置控導建筑物時也可以采用卡口方案[2]。
4.2 強化清淤治理力度
為了保證河道的防洪排澇效果,相關水利部門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設立完善的管理機制,明確河道管理人員的職責范圍,主動積極開展河道整治工作,提高河道維護管理水平。在河道整治過程中,管理人員應明確河道淤泥情況,制定可行的整治方案,以全面清除河床淤泥。除此之外,還應建立科學的河道防洪標準,定期安排專業人員及時清除河床中的生活垃圾,避免河道斷流問題。若淤泥不具備污染性,可以填埋,以免污染周邊的河道環境。若河道斷面問題較為嚴重,管理人員還應利用專門機械設備疏通挖掘,不斷擴大河道斷面面積,保證清淤工作的順利進行,增強河道的防洪與排洪能力。
4.3 合理選擇河道斷面
為了保證河道防洪要求,應設計合理的行洪斷面,滿足管理要求。且相關部門還應定期監測枯水期河道水面寬度與水深度,以達到防洪排澇的需求。同時,相關工作人員還應優化整體河道堤岸景觀,利用復式斷面降低水流沖刷力,以免河道河床中發生淤泥。河灘與河床均屬于復式河流斷面,設計人員應保證同步發揮河床水與灘地行洪作用,為當地居民提供安全的生活環境,保持視覺美感。
4.4 完善地下排水系統
為了保證污水管網的安全運行,相關部門應完善農村污水排放系統,避免滲水、漏水。同時,還應有效收集生活與生產污水,建立污水處理廠,分區修繕以往的排水管網,降低污水治理難度。同時,還應分別處理雨水與污水,在地下建立雨水與污水分流管道,在保證雨水質量的基礎上,降低居民飲用水被污染的幾率。
4.5 強化河道堤岸防護
一旦發生洪澇災害,洪水將會直接沖擊堤岸,因此應嚴格落實河道堤岸的防護工作,保證穩定性。施工人員應選擇合理坡式護岸方式,并利用混凝土與合金鋼絲制作混凝土預制件,保證護岸效果。同時,也可以設置墻式堤岸,利用合金鋼絲石籠擋墻或者漿砌石等材料,進行剛性護岸。除此之外,還可以引入生物護岸方式,將稻草當做護岸材料,鋪設于堤岸表面,以免水土流失。也可以人工制作沙灘與卵石河床,以達到預期的防洪效果。
4.6 提高河道設計標準
各個地區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建設排水管網系統,有效保證河道的防洪效果,提高河道排洪防澇性。在治理河道過程中,工作人員應確定防洪工作重點,做好統籌規劃,并設定較高的設計標準,根據最大洪水位設定完善的應急預案,以合理應對汛期突發性洪水。除此之外,相關工作人員還應定期檢查巡視河岸堤防,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真正將責任落實到個人,增強管理人員的責任意識,通過共同協作提高河道的防洪功能[3]。
4.7 完善防洪排澇體系
工作人員應根據汛期特點與河道基本防治標準,制定合理的洪水排水管網系統,有效治理不符合標準的河道。實際工作中,還應根據防洪排澇系統合理布局整體防洪工作,保證河流、河道的協調性。之后根據河網的具體特點,重點防御存在企業的區域。汛期前,工作人員應全面檢查流域網,分段包干完成防汛任務,通過由下至上的層層落實,保證河道護岸工作的高效完成。除此之外,相關部門也應完善法律法規,為實際防護工作提供參考依據。
河道具備防洪排澇的作用,相關部門應優化防洪體系,強化河道防洪治理工作,以全面提高抗洪能力,保護周圍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為水利工程的生態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