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目前存在著大量高能耗的公共建筑物,為了滿足綠色發展的要求,公共建筑設計環節中必須考慮這一要求。本文分析了公共綠色建筑的提出背景,對國內研究現狀進行了分析,并對設計方法、設計因素進行了詳述,并對我國的綠色公共建筑的發展提出了建議,為我國的綠色建筑設計提供了可靠的理論基礎。
《智能建筑與智慧城市》主要涵蓋智能建筑的樓宇自控、綜合布線、系統集成、智能照明、居住小區智能化、安全防范、火災自動報警、數字控制、機房工程、防雷接地和計算機應用以及智慧城市頂層設計、專項應用、基礎技術等相關專業。
1研究背景
1.1環境因素
當今世界科技的飛速發展為全球帶來了諸多環境問題,環境問題變成了人類急需解決的一大難題。涉及建筑建造的能源的急劇減少及建筑材料的大量使用同樣也使得環境惡化越來越嚴重。隨著綠色生活理念的深入人心,人類對綠色生產、綠色發展的關注日益增強。
1.2綠色發展已成為必然趨勢
我國作為世界上的人口大國,資源消耗的速度十分之快,我國的資源、能源現狀不容樂觀,能源消耗率高、使用率低已經成為我國的一大特征。隨著建筑行業綠色發展政策的出臺,高能耗的公共建筑的綠色發展已經成為節能減排的重要環節,綠色建筑已經成為必然趨勢。
2國內研究現狀
在我國,綠色建筑概念的形成較晚,但是在正式形成之前我國就提出了“節地、節水、節材、環保”的規定。2004年胡錦濤總書記明確表示,要全面推廣建筑節能,制定了相關的節能、節材、節水的標準并且強制推行。“九五”、“十五”期間,我國城市建設的一大重點就是建筑節能。2008年國務院頒布了《民用建筑節能條例》,目的就是提高建筑能源的利用率,降低能耗。2012年,我國相關部門對建筑物綠色改造做出了明確的指示。
3評價方法
綠色建筑是為人們提供舒適安全的活動空間的場所,綠色建筑要求最大限度的節約能源、保護環境,而公共建筑作為人群較為密集的場所,對綠色建造的要求則更高。綠色公共建筑的評價結果根據評價主體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同時,綠色建筑評價過程中涉及的大量定量指標的定性設計,使得評價結果的偏差加大。因此需要建立一種合理的評價體系,將定性評價轉化為定量評價,統一定量評價指標,從而解決綠色公共建筑的評價問題。
目前的評價方法主要有以下三類:第一,基于專家知識的主觀評價法,即定性評價法;第二,基于統計數據的客觀評價法;即定量評價法,第三,基于系統模型的綜合評價方法,即綜合評價法。不同的評價方法有著各自的優缺點及適用范圍。
定性評價方法適用于戰略層次的決策分析對象,難以量化的大系統和簡單的小系統。這種方法操作較為簡單,可以充分利用專家的知識,節約時間,但是由于主觀性比較強,當多個人決策時結論難以確定。
定量評價方法適用于易于用數字來評價的對象。這種方法量化的標準較為簡單,但也因此對信息進行深層次的剖析和考察較為困難。
綜合評價方法這種方法引入權重的概念,評價指標更具科學性,可以有效防止不正當行為,但是當指標集較多時,可能造成評價失敗的現象。
針對不同的情況,采用不同的評價方法才是最合理的選擇。
4設計因素
設計行為具有以下幾種性質:精神性、目的性、指向未來性、創造性、適應性。建筑設計應當是多元的、開放的,因此,在建筑設計中要考慮的因素也是多重的。
4.1場地功能因素
公共場地現存的樹木、古建筑及其他有價值的物品在進行設計時都應當進行保護,使之得以保留或者成為新建筑中的一部分。在進行建筑設計時,要對相關場地進行安全性檢測,必須滿足國家的要求,這既是相關制度措施嚴格實施的表現,也是對人民群眾生命安全負責的表現。公共場所的功能較為豐富,在設計的過程中要將交通區域、休閑區域、景觀區域等分開規劃,同時又要注意方便民眾的生活,使之有序的銜接。
4.2場地節水因素
公共建筑場地的水源現狀決定了用水規劃、供排水系統的規劃、用水器具的選擇,因此,要對傳統的水源進行詳細調查與估算,從而決定相應的設計環節。此外,對于下雨天氣公共建筑的雨水收集系統進行合理設計,在場地內可以設計相應的雨水收集、處理和再利用的方案,減緩用水緊張的壓力,同時也不給居民的正常活動造成影響。
4.3場地綠化因素
出于環境保護的國策,我國的綠化面積正在不斷擴大,綠色公共建筑隊綠色的要求自然更高,綠色公共建筑可以通過屋頂綠化、垂直綠化增加綠化程度。建筑物屋頂綠化可以增加綠化層次與空間形態的多樣性,并且挖掘更多的場地。建筑物垂直綠化的增設可以增強建筑物空間綠化的多樣性,改善并調節建筑物的室外環境。綠化植物的選擇應當選擇成活率較高的物種,同時盡量增加物種的多樣性。
4.4室內因素
建筑室內的功能必須滿足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在未來可能會有因功能改變而發生的空間調整,因此,空間的劃分要靈活,可變換空間的要達到30%以上。橫向既要有公用的大型區域,同時也應當有小型的相對獨立的私密空間。縱向在滿足條件的情況下,擴展并延伸現有建筑的空間容量,如地下空間。室內設計與裝修應當一體化,節約建筑材料,杜絕噪聲污染,節省能源及社會勞動力。
綠色建筑的設計是一項復雜而且繁雜的工程,既關系著當下人們的生活質量,對未來子孫的生活更是有著深遠的影響。在設計過程中,應當遵循反饋性、整體性、共生性、可持續性的原則,充分采取當地居民的意見,對廢棄土地、未開發土地進行合理規劃,在開發過程中最大限度的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對環境的破壞程度,增強與周圍建筑的協調程度。
綠色建筑的設計要充分應用綠色的策略,同工作團隊信息共享、風險共擔,基于社會網絡,對各種設施、工具進行動態評估,將科學的設計方法應用與整個設計過程,從而真正實現公共建筑的綠色化。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