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常規測量船在大潮期才能進行潮間帶地形測量,但由于潮間帶地形復雜多變,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因此對其進行地形測量一直是工作難點。無人船吃水淺、輕便靈活、效率高,可有效克服常規測量船存在的問題,給潮間帶地形測量工作帶來了較大便利。介紹了無人船測深系統的組成與原理,并結合實例分析了無人船測量的優勢與不足,可為今后潮間帶地形測量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無人船測深系統;地形測量;潮間帶
《地下水》雜志是面向從事水資源管理、地下水開發利用專業的廣大管理干部、科技人員、勘察設計人員、技術工人的綜合性技術刊物,也是目前國內地下水專業唯一比較集中的技術與信息交流園地。
潮間帶是指平均最高潮位與最低潮位的海岸或河口感潮區域[1]。低潮時潮間帶地形的常規測量采用人工RTK或全站儀方式,高潮時采用常規測量船方式,進行岸上與水下的銜接[2]。因此,潮間帶地形測量的最佳時間段一般選在大潮期間,如果在小潮期間測量,岸上與水下銜接困難,作業受到很大的限制。此外,潮間帶地形復雜多樣,如遇淤泥灘或水下障礙物多的情況,人工RTK和常規測量船作業方式安全風險均高。潮間帶地形測量傳統作業方式存在諸多局限性,亟待研究更加便捷、安全的潮間帶地形測量作業方式。
無人船測深系統集合了無人駕駛、無線電實時通訊、數據自動采集傳輸等先進技術[3]。測量人員無需跟隨測量船載體,而是采用手動遙控和自動測量相結合的方式。該方式增加了作業的靈活性、便捷性,支持單人作業,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安全風險。隨著無人船測深系統技術的成熟,在各個領域都得到應用。粱昭陽[4]利用無人船測量系統進行水庫地形測量,減少了測量空白區,提高水庫庫容測量的精度。黃國良等[5]將無人船測量技術應用到內河航道測量中,設計出一套適合內河航道測量的無人船測量系統,大大降低了安全風險。無人船系統在潮間帶地形測量中的應用研究較少,本文就此展開探討。
1 無人船測深系統組成及原理
無人船測深系統集合了CNSS接收機、單波束測深儀、數據傳輸系統以及其他測量傳感器,同時具備即時通訊功能、自動導航功能以及數據自動采集功能等。整個無人船系統可以分為船體、動力系統、通訊系統、數據自動采集系統以及控制系統[6]。各系統相互協作,保證了無人船測深系統測量工作的進行。船體為整個系統的載體,一般采用輕巧、強度高的玻璃鋼材質。在設計時,需要保證一定的抗風浪能力。動力系統為無人船航行提供持續動力,通常采用鋰電池供電。由于潮間帶往往存在水草、漁網、地籠等水下障礙物,無人船在動力設計時,其螺旋槳需要安裝保護罩。通訊系統通過電臺將無人船航行信息以及測量數據傳輸到岸臺系統,使測量人員實時了解無人船的作業狀態。控制系統由筆記本、遙控器等組成,控制無人船的工作狀態以及航行路線。工作狀態分為手動和自動。數據自動采集系統為核心部分,保障了整個系統的測深數據和GNSS定位數據的采集和記錄,為工作的便利,數據記錄格式與常規測量船作業方式保持一致。
無人船測深系統測量采用的是RTK三維水深測量原理,見圖1。利用GNSS RTK(實時動態)測量技術獲取厘米級定位,水深測量獲取水深數據,將GNSS天線和測深換能器置于同一垂直線上,計算測深換能器的瞬時位置和高程,再減去水深值,即可獲得換能器下點的水底高程。
GNSS RTK測量獲取的是大地高,需要將其轉換為正常高。GNSS RTK三維水深測量通常采用布爾莎七參數模型或者高程擬合模型。采用布爾莎七參數模型,需要在作業開始前設置轉換參數,在高程控制點上進行外符合檢驗,保證高程轉換的精度。對于RTK信號失鎖的情況,采用PPK后處理技術進行解算。
2 實例應用分析
2.1 項目概況
本文實例應用為上海軌道交通崇明線越江通道1:500水下地形測量,項目要求水下與陸地進行無縫銜接,地處長江南支河段,屬于感潮河段。測區受碼頭影響,常規測量船無法到達內檔區域。該處潮間帶為淤泥質灘地,低潮人工RTK作業方式安全風險極高,采用常規測量船作業方式需要等待大潮期,利用高潮位進行數據采集,作業條件受限。基于此,選擇無人船作業方式進行潮間帶水深測量。
2.2 施測過程
項目初期,對于整個區域進行GNSS靜態控制測量,求解出適合測區的轉換參數,大地高轉換為正常高采用布爾莎七參數模型。為檢驗高程轉換精度,利用計算好的轉換參數在控制點上進行RTK測量,轉換模型的外符合精度σt[7]為
檢驗結果見表1,高程外符合檢驗精度3.9 cm,平面外符合檢驗精度3.6 cm,優于JTS 131-2012《水運工程測量規范》規定的7 cm。
作業開始前,在采集軟件中設置轉換參數、靜吃水、聲速以及采樣間距等。對于無障礙的開闊水域,無人船采用自動導航模式,事先布置好軌跡線,無人船按軌跡線進行數據采集。對于碼頭引橋附近有障礙物的區域,采用手動遙控模式。由于保存的數據與常規測量船采集的數據格式一致,直接利用原先的水深處理軟件進行處理提取。數據檢查無誤,交內業編輯成圖。
2.3 測量精度分析
為檢驗無人船水深測量的質量,采用兩種方式進行比對。①將無人船測深數據與無錫海鷹的常規單波束測深系統HY1600采集的數據進行比對;②與丹麥RESON公司的SeaBat7125多波束系統采集的數據進行比對。詳細統計結果見表2,按公式(1)分別計算出中誤差為9.1 cm和12.3 cm,符合相應的規范要求。
3 結語
本文介紹無人船測深系統的組成以及基本測量原理,從實例出發分析無人船測量數據的精度,總結無人船具有吃水淺、靈活輕便、安全高效等優點,彌補了常規測量船在潮間帶地形測量中的短板,填補了人工RTK的空白。然而,無人船測深系統仍存在一些亟待改進之處,具體如下。
(1)無人船續航能力不足,需要多組電池輪換才能保障其長時間作業。
(2)雖然無人船吃水淺,可以到達極淺的水域,但常規單波束測深儀存在盲區,小于0.5 m測深儀采集不到數據,故需配備超淺型測深儀。
(3)目前通常通過人工干預的方式進行避障,更加智能化的自動避障無人船測量系統是未來無人船研究方向。
(4)盡管無人船采集的數據格式與傳統方式一致,但是目前水深編輯軟件處理數據過程中,容易錯過一些地形特征點,需要開發專門處理軟件。
參考文獻:
[1]吳敬文,張正明,杜亞南.基于多技術融合的潮間帶地形測量應用實踐[J].現代測繪,2018,41(2):44-47.
[2] 崔竹沅,劉剛,奚萌,淺談潮間帶地形測量方法[J].北京測繪,2015.38(6):141-142.
[3]林旭波,丁繼勝,唐秋華.基于GPS高精度定位的便攜遙控水上測量船技術研究及集成[J].測繪通報,2012(S1):706-708.
[4] 梁昭陽,無人船測量系統在水庫地形測量中的應用[J].城市勘測,2018(1):132-135.
[5]黃國良,徐恒,熊波,等.內河無人航道測量船系統設計[J].水運工程,2016(1):55-59.
[6] 吳然,雷成彥,劉偉偉.無人測量船在實際水深測量作業中的應用研究[J].經緯天地,2018(2):85-89.
[7]吳敬文,周儒夫,陳建明,等.RTK三維水深測量的實施與精度控制[J]現代測繪,2016,39(4):18-20.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