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性骨皮質缺損(FCD)是一種非腫瘤性纖維性病變,系局部骨化障礙、纖維組織增生或骨膜下纖維組織侵入皮質所致?,F(xiàn)認為[1]本病可能是兒童發(fā)育期中的正常變異,大多能自行消失,如不消失并繼續(xù)擴大,膨入髓腔,則可能成為非骨化性纖維瘤。臨床上一般無癥狀和體征,少數(shù)有局部疼痛和輕微的腫脹及壓痛,多在外傷和體檢時偶然發(fā)現(xiàn),為了加深對本病的認識,提高影像診斷和鑒別診斷能力,筆者搜集2008~2010年經臨床追蹤診斷或手術病理證實的并有x線和cT檢查資料的纖維性骨皮質缺損7例,重點進行影像診斷分析。
1資料與方法
本組病例男5例、女2例,年齡8~68歲,2例因外傷后拍片發(fā)現(xiàn)2例因運動后局部輕徽脹痛,3例體檢時發(fā)現(xiàn),各例均行局部軸位CT掃描,1例經手術后病理證實,另6例分別隨訪半年至一年。
2結果
2.1病變數(shù)目部位及組織學表現(xiàn);7例均為單骨單發(fā),部位均為左股骨下端。1例手術見缺損表面無包膜,于病變處刮出小塊纖維組織,呈灰白色或暗紅色,質地堅韌。病變均局限于骨皮質,未累及髓腔。
鏡檢 :病灶主要由梭形成纖維細胞組成,呈編織狀、漩渦狀(和)束狀排列,部分細胞胞質內含有較多含鐵血黃素,并見散在分布的較小的多核巨細胞,部分細胞向泡沫細胞轉化,病變未見骨化現(xiàn)象。
2.2x線平片表現(xiàn):正面觀缺損呈橢圓形或類圓形,7例病灶缺損邊緣有寬度不一的硬化線或帶,缺損區(qū)隱約可見骨性分隔。
2.3CT表現(xiàn):骨皮質呈杯口狀或碟狀缺損,內緣有硬化線與髓腔分隔,外緣無骨殼亦無連續(xù)的骨皮質。病灶深2~9mm,平 均5mm。缺損區(qū)CT值37~85HU,平均64HU。缺損內有骨性分隔者共5個病灶軸面像觀察系自缺損底部硬化線凸起的骨嵴,類似筆架,稱之為“筆架征”。
3討論
3.1關于FCD的病因學:纖維性骨皮質缺損的發(fā)病機理存在多種學說,尚未完全統(tǒng)一,例如Lichtenstein等[2]認為本病于生長缺陷,Duham等[3]和Winlner[4]認為這是一種發(fā)育缺陷,Dahlin等[5]則認為是骨化障礙。從以上這些學說可以看出,多數(shù)學者均認為FCD為局部骨化障礙。但究竟是骺板軟骨或骨膜化骨障礙的問題仍存在分歧,由于FCD位于緊靠骺板的干骺端,早期的研究均認為缺損可能為骺板軟骨骨化障礙所致,但后來Jaffe、Hatcher、Dahlin等學者發(fā)現(xiàn)缺損區(qū)內的異常組織為纖維或類似疤痕纖維組織,從而認為缺損系骨膜化骨障礙所致。鏡下:缺損區(qū)內的纖維組織是成熟的結締組織,呈螺紋狀排列,間有小而長的多核巨細胞和含鐵血黃素吞噬細胞。筆者更傾向于骨膜化骨障礙的學說。
3.2FCD與非骨化性纖維瘤的關系:FCD病灶全愈轉機時即骨新生,未愈合可能發(fā)展為非骨化性纖維瘤,F(xiàn)CD與NOF組織類型相似,好發(fā)部位相同,但是否為同一病變的不同階段一直存在爭議。不少學者觀察到FC D轉化為NF的臨床過程,但是兩者之間真正演變過程目前尚未得到病理組織學的充分證實。
3.3X線平片及CT影像特征:CT與CR檢查均見骨皮質的境界分明的骨質缺損區(qū),呈長條狀、盤狀或三角形,其基底部位于骨皮質一側外緣,可見均勻或波浪狀的硬化邊,且硬化邊越近骨皮質越明顯。FOCD呈局限在骨皮質表層或骨皮質內的皮質缺損區(qū),內緣可輕度凹向髓腔,位于骨皮質表層者其外殼缺損,局限于骨皮質內者缺損外殼可完整,病灶較小不突人髓腔,也無膨脹。有學者認為缺損膨脹性增大,表面有骨殼包繞,灶內有骨嵴等征象可能是FOCD轉化為非骨化性纖維瘤的影像學表現(xiàn)。
3.4CT的診斷價值:對x線平片發(fā)現(xiàn)的骨皮質缺損進行CT檢查,能明確病灶在骨內的位置及骨皮質缺損的深度,以及有無突入髓腔,局部軟組織是否有水腫及腫塊,尤其在顯示缺損表面是否有骨殼,灶內是否有細小鈣化,病灶的膨脹性等比x線平片更有價值。總之CT不但避開了影像解剖重疊,還具有更高的分辨率而較平片更有價值。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