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新教育課程體系創建
1912年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得首次提出了“創新”(innovation)的概念。在哲學意義上,創新是人類實踐活動的在創造,改造物質世界,形成一種新的物質形態,創新是實踐范疇的超越,推動自我生命的發展過程,由于世界的無限性也就決定了創新將在肯定與否定、對立與統一的矛盾發展過程中無限的再創造過程。【1】因此,創新作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是不斷突破人的傳統思維范式,突破常規,不斷改進和創造新的事物,以推動經濟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向復雜、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的歷史進程。當今社會科技進步的日新月異,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知識的超速積累,國際競爭格局也開始轉向人才的競爭和民族創新能力的競爭,創新也成為了實現一個民族可持續發展的活的靈魂。在這一形勢之下,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場域,也正經歷著應用型人才向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轉型期,構建創新教育課程體系,推進高校教育改革已成為一項不可推卸的時代責任和歷史責任。
一、我國高校創新教育課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課程體系是實現教育目標、完成教學活動任務的重要載體和基本途徑,是為了實現教育教學目標而精心設置的課程結構,而不是對課程內容的簡單堆砌。不同國家的教育體制、不同學科專業在課程體系結構上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大學生創新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既是一個創新過程,也是一個改革過程,但是,在建設發展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諸多新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創新教育課程理念滯后,沒有跟上時發表展的步伐。我國高校創新教育課程的實施是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過程中提出的,開展實施的較晚,由于受到傳統教育思想觀念的影響,創新教育課程理念和創新改革的意識不足,教師依然沿襲傳統既定的課程模式和方法照本宣科,缺乏對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和課程改革規律的現實思考,以及重專業輕通識,重理論輕實踐的課程結構使整個課程體系缺乏彈性。其次,從目前我國高校課程設置來看,主要包括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課程內容龐雜、結構混亂,課程定位模糊,創新類教育課程設置較少,課程輻射面較窄,學生選擇的自由度較小,難以達到有效提高大學生創新意識的教育效果。第三,我國創新教育課程實施較晚,創新教育資源匱乏,課程資源的共享程度較低,同時,對教師的知識結構、人文素養、實踐經驗和學術造詣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兼職的教師較多,而專職的教師較少,教師對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教學內容上,多以理論講授加案例分析的形式展開,教學的組織和評價形式單一,這也是制約我國創新教育課程開展的主要瓶頸。
二、大學生創新教育課程體系的基本特征
(一)課程組織的靈活性
大學生創新教育作為一門現代教育課程,應當說沒有固定的教育范式,不同的專業設置創新教育課程體系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課程的門類和教學組織形式較多,包括公共基礎課程、公共專業課程、專業技術與實踐課程等。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開課的形式也沒有一個固定的程式結構,可以通過大型綜合課、小型獨立課、專題研討課、專題講座、創新實踐課和交流課等多種方式靈活展開。另外,大學生創新教育課程組織可以打破傳統的班級建制,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靈活地選擇專業,實行自主選修課,同時,還需要打破傳統的學分制度,構建創新教育彈性學分制度,積極開設雙學位課程,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奠定基礎。
(二)課程體系的開放性
大學生創新教育課程要遵循市場規律,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特征不斷地調整、充實和變更課程內容,這種對外界信息的接納也體現了創新教育課程的開放性,增加了課程內容的彈性,這樣才能解決大學生的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大學生創新教育課程體系的開放性還表現在各類課程要素要打破專業限制,體現當前的時代特征,引導關注社會發展動態和前沿信息,使之能夠隨著外界信息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由此形成一個動態平衡的邏輯過程。
(三)課程體系結構的整合性
大學生創新教育課程結構中,各課程要素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共同組成一個系統的有機整體,由此決定了大學生課程體系結構的整合性。大學生創新教育課程體系結構的整合方式上,可以分為縱向整合和橫向整合。在縱向整合的課程結構中,可以把大學階段創新教育課程根據不同階段的學習任務和教學目標分階段實施教學,最終實現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在橫向整合的課程結構中,要根據創新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合理設置課程內容比例,制定教學計劃和課程評價標準。大學生創新教育課程體系結構的縱橫向組合關系的相互協調,各類要素資源的相互整合,由此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課程體系結構。
三、大學生創新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
(一)構建的基本原則
大學生創新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首先,創新教育課程體系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總目標和課程體系的總體框架相一致,保持一致性的基本原則;其次,創新教育課程體系需要適應多種專業的人才培養,所涉及的課程門類較多,因此,要堅持普適性的原則;第三,創新型人才培養是一個長期過程,對于大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新價值觀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分階段、分層實施,遵循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有目的、有計劃地實施。課程的組織活動過程一般從創新實踐開始,逐漸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最后到創新價值觀的教育;第四,堅持開放性的基本原則。也就是說,要把大學生創新教育課程體系根植于一個內外開放的系統當中,建立與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或其他社會機構之間的聯系,形成高等院校創新人才聯合培養的模式。
(二)大學生創新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的基本思路
大學生創新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的基本思路需要從重組→優化→嵌入開始:第一步,重組思路。大學生創新教育意味著打破常規、開拓創新,重新組建結構完整、切合實際的人才培養模式,深入調研了解各行業對創新人才的需求特征,建立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課程體系結構;第二步,優化思路。組建的大學生創新教育課程體系需要運用到教學實踐當中,在實踐中發現創新教育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分析問題的成因,在此基礎上不斷對現有的課程結構進行調整和優化;第三步,嵌入思路。在大學生創新教育課程體系優化的基礎上,需要按照國家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有關要求,把創新教育課程體系嵌入到學校教育體系當中,同時,還要向校外延伸,形成校內外一體化的創新教育課程模式。
(三)大學生創新教育課程體系模塊
大學生創新教育課程體系模塊的設計需要根據國家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實踐、創新能力的人才,【4】同時,創新教育課程還要根據學?,F有的課程結構進行統籌規劃,并按照創新教育理念來設置課程教學體系、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課程結構和學時分配方案等;另外,大學生創新教育課程體系還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中長期目標要求來建設,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需求。基于此,本研究對大學生創新教育課程體系的模塊進行了設計,大致可分為四個方面的模塊,即:項目任務模塊、原理方法模塊、實踐創作模塊和考核評價模塊。【5】其中,項目任務模塊主要是明確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制定項目任務,做好創新教育課程的科學選題工作,課程內容主要有項目引領課程和發現問題課程;原理方法模塊的課程內容主要有創新謀略課程、創新原理課程和創新技術方法課程三類,其目的在于培養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學習創新技術方法,解決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實踐創作模塊主要開設創新心理訓練課程和創新實踐案例課程,旨在進一步探索發現問題,形成創新心理,塑造創新人格,學習創新工具的應用知識;考核評價模塊主要開設的課程內容有調研報告課程、作品創作設計課程和產品制作課程,并對課程的實施效果進行回顧總結,評價課程的實施效果,進而起到激勵和導向作用。
(四)大學生創新教育課程目標體系的構建
前文也有提到,大學生創新教育課程結構包括橫向結構與縱向結構,因此,對于大學生創新教育課程目標體系的構建也應當從橫向目標與縱向目標維度來加以確立。其中,橫向目標是建立在高等教育目標基礎上的,也是教育目標的一個子系統,因此,以創新能力和個性化人才培養為基點,構建大學生的創新知識目標、創新人格目標和創新智能目標。大學生知識創新目標的實現不僅具備寬厚的專業知識,還要具備一定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這也是培養大學生創造性思維,展開探究性學習的基礎;創新人格目標需要從創新個性目標(培養學生的求知欲望與好奇心,形成自主探究的興趣)、創新精神目標(主要培養大學生的探究精神和求異精神)和創新意識(培養大學生的超越意識和進步意識);創新智能目標需要從創新智力(培養大學生的觀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維力)和創造力(新穎、獨特的智力品質)。縱向目標體系的構建需要根據不同學習階段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來加以制定,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的培養目標,第一個階段為模仿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一般在???、中職、高職院校創新教育課程中實施;第二個階段為綜合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一般在本科院校創新教育課程中實施;第二個階段為開創型創新人才培養,一般在研究生階段創新教育課程中實施。其中,??齐A段的創新教育目標需要培養學生的知識轉化為技能,模仿技術應用問題,做到觸類旁通;本科階段的創新教育目標應當以大學生求取新知識的方法與能力、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綜合問題的處理能力,使之成為具有實踐創新能力的專門性人才;研究生創新教育課程建設需要把培養高層次、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作為目標價值取向,在知識方面,除了要具備堅實的基礎理論知識以外,還要掌握多學科綜合知識,增強社會意識、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在能力方面,要培養創造能力、交往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在綜合素質上,要具備科學精神、務實精神、嚴謹求實精神、兼容并包精神、開拓進取精神,以及敢于批判質疑的態度和較高的科學素養。
(五)大學生創新教育課程評價體系的構建
大學生創新教育課程評價體系的構建需要從以下幾個維度來展開:第一,創新教育管理與制度評價。首先,要對大學生創新教育課程計劃進行評價,分別對創新教育課程理論教學計劃和實踐教學計劃的短期、中期、長期的計劃實施情況進行評價;其次,對創新教育制度進行評價,需要從創新教育管理制度、監督制度和考核制度進行評價,這些制度的建設是否具有推動和促進大學生創新教育效果;第二,創新教育投入的評價。首先,對創新教育人力資源投入情況進行評價,重點針對創新教育教師的薪酬、補貼、資助、培訓等方面,旨在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其次,創新教育物力資源的評價。主要是實施創新教育課程教學的場地、儀器設備、創新教育實踐基地建設情況;第三,創新教育內容評價。首先,在課程的開設上,是否能夠體現不同階段的創新教育課程特點,課程設計是否合理,是否滿足我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規律;其次,創新教育學習能力評價。主要通過自評、他評和教師評價的形式展開,旨在了解課程本身對大學生創造性、獨立性、合作性,以及在創新觀念、品質、情感、習慣、個性和創造力等方面的教學效果;第四,創新教育成效的評價。主要是針對大學生的個體教育和集體教育成效展開,其中,在個體教育成效的評價中,可以對學生參與科技創新、理論創新和技術創新活動的頻率,以及學生個體參加創新性活動的獲獎情況進行評價;集體創新教育成效需要從學校科研論文的發表數量和創新教育競賽組織情況進行評價。
四、結束語
大學生創新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動態過程,也將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科技的進步、文化的演變不斷加以改革,在不斷探索與實踐的進程中,提高認識,把創新意識培養貫徹到教學全過程當中,凸顯課程特色,完善課程模塊設置,優化專業平臺建設,拓展創新教育空間,打造優秀教師團隊,真正構建與創新教育相匹配的課程模式,進而實現我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
作者:張婧群 單位:長春師范大學
本文html鏈接: http://www.cssfps.cn/qkh/66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