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證醫學帶教法對眼科臨床實習生的影響
循證醫學(EBM)是指慎重、準確、明智地應用當前所能取得的最客觀的研究證據,并結合臨床醫生的專業技能和臨床經驗,參考患者要求,最終制定合理的治療措施的過程[1]。近年來,EBM被引入臨床教學當中,帶來了臨床教學模式的革新[2],培養了大批優秀醫務工作者,取得了可喜成果。本文對比研究了循證醫學帶教法與傳統常規帶教模式對眼科實習生學習質量和考核效果的影響,現將研究結果介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2月~2014年10月來我眼科進行臨床實習的80名實習生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實習生輪轉安排,采用隨機數字法按實習輪次隨機分為兩組,每組40人。其中對照組男25人,女15人;年齡21~25歲,平均(22.5±0.6)歲。實驗組男24人,女16人,年齡22~24歲,平均(23.2±0.7)歲。兩組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實行常規帶教法,帶教醫師根據教學大綱向眼科實習生介紹眼科常見病的病因、發病機制、治療方法及預后,鞏固基礎知識。在門診實習過程中實習生協助帶教醫師完成體格檢查、病例書寫及處方用藥,在實踐中進一步熟悉眼科疾病的診斷治療。
1.2.2實驗組實行循證醫學帶教法,根據實習生輪轉安排,將實習生以5~6人為一組分成若干教學小組,再以小組為單位讓實習生在門診接診臨床患者。實習生分工合作,兩人接診患者,收集病史資料,進行體格檢查;兩人參閱文獻;1~2人向專家咨詢意見,每天輪換。最后融合各種病例資料,擬定診療方案,在帶教醫師指導下對方案進行修定并應用于臨床,每天下班時在小組內開展學習心得交流活動,總結經驗。
1.3觀察指標
1.3.1評價實習生學習質量實習生結束我科室實習后,進行理論筆試、臨床技能和病案分析能力的測試,每項均采用百分制,在此基礎上計算兩組學生每項的平均得分。
1.3.2考核效果評價考核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展開,問卷對象為帶教醫師,問卷內容包括實習生學習主動性、工作態度、溝通能力、團隊精神、理論知識及實踐操作能力,共25題,滿分100分。滿意:90分及以上;一般:≥70分且<90分;不滿意:70分以下。
1.4統計學方法
選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取率(%)表示,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對比進行χ2檢驗和t檢驗,以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和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學習質量比較
實驗組理論筆試、臨床技能及病案分析能力得分分別為(89.6±3.2)分、(92.3±2.5)分及(95.6±2.4)分,均高于對照組的(81.4±2.8)分、(87.7±2.8)分及(86.2±2.1)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考核結果比較
實驗組帶教醫師對眼科實習生的滿意率為87.5%(35/40),高于對照組帶教醫師對眼科實習生的滿意率65%(26/4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循證醫學以實習生為中心,強化實習生自主學習、獨立解決問題的意識,要求實習生獨立面對患者并對病情做出判斷,改變了常規帶教模式下實習生以醫師為中心,圍繞帶教醫師進行醫療行為的局面[3]。循證醫學從解決臨床實際問題出發,為實習生提供了“發現問題-尋找證據-綜合分析-擬定方案-實施方案-查漏補缺”的一整套學習方法和診療思路,從而實現了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的有機結合。此外,循證醫學充分尊重實習生主體地位[4],讓實習生切實感到醫護人員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有利于提高實習生的工作積極性,在實際工作中激發他們的聰明才智,培養創新型人才。因此,循證醫學對于提高實習生專業水平、溝通能力、判斷能力及實踐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眼科學是一門涉及多學科、專業性很強的臨床醫學學科,隨著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的進步,眼科學的新理論、新的診療方法和技術層出不窮[5],而在理論學習階段,眼科學相比于內外婦兒等大學科,在一些學校沒有引起教學老師和學生足夠的重視。因此開展眼科學的循證醫學帶教法意義重大。本次研究顯示循證醫學組的眼科實習生理論知識、臨床技能及病案分析能力等學習質量高于常規帶教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再次證明循證醫學在臨床帶教中對于培養高素質合格醫療人員的積極意義。綜上,循證醫學對于提高眼科實習生學習質量和考核效果效果顯著。
作者:尚琳
本文html鏈接: http://www.cssfps.cn/qkh/66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