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機械化建設研究
1農業機械化的作用和意義
和諧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要求實際上就是農業機械化,這種農業形勢可以在繁重的農業勞動中適當解放農民,享受現代精神文明以及物質文明的效果。農業機械化對于快速發展農村、增加農業收入具有很大意義。持續增加農民收入,對于縮短城鄉差距、工農差距具有很大作用,保障社會與人的和諧發展。不斷應用和推廣節水灌溉、秸稈綜合利用、高效種植、保護性耕作等技術,為建設友好型和節約型社會提供保障和支持,是促進自然與人和諧發展的基礎。應用農業的載體實際上就是農業機械化,減低成本和增加效益最主要的就是科學技術,實施農業機械化是必然趨勢[1]。此外,農業生產中的搶收搶種、抗旱排澇等都需要依據農業機械化技術完成。這種技術對于改變品質和增加產量具有很大作用。
2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措施
農村經濟和農村新階段發展的實際需求就是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建設和發展的重要部分。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建設和發展農業機械化。
2.1提高法律法規政策建設力度
隨著社會主義經濟市場的發展,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根本就是法律法規和政策。為了保證能夠充分滿足農業發展實際需求,需要依據農業機械化立法,進一步促進發展農業機械化,尤其是在建設方式上,需要適當進行宏觀調控,提高建設和扶持農業發展的力度,從而帶動農業機械化和農民的熱情和積極性,建立和完善發展農業機械化水平長久機制[2]。
2.2提高購置農業設備補貼力度
農業機械屬于投資回收期長、一次性投入大的技術。僅僅只依靠農民本身購買新設備、新技術、新機具是不行的。國務院、黨中央提出的支惠農政策三補貼的主要內容實際上就是農機購置補貼,是促進快速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最有效、最直接的一種方式,所以,中央財政和國家應該增加購置農業機械的補貼力度,以便于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農業生產,保證具有高水平的農業機械化。
2.3提高創新農業機械化技術的力度
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主要動力實際上就是創新技術,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充分符合農業生產對于農業設備的實際需求,建立積極的相應引導政策,探索創新有效的長久機制,提高科學技術投入力度,增加創新農業機械化的能力,保證能夠在實際運行的過程中,及時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問題和不足,提供相關設備和技術,確保在玉米收獲、水稻栽植、牧草生產機械化、經濟作物機械化等方面突破現有的技術,合理的解決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薄弱技術環節,為進行農業生產提供保證和支持,此外,各區域都需要不斷擴大保護性耕作的力度,提高研究關鍵技術的能力,加大推廣成熟技術的力度,增加示范技術區域和規模,盡可能找到最有效的應用和推廣方式。
2.4提高農業發展服務產業化力度
農業服務產業化主要就是通過家庭承包為基礎的經營方式,需要在雙層經濟模式的前提下實施,是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要方式,同時也是農業機械化生產經營的主要構成,能帶動農機服務產業化發展和進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完善和建立服務社會的農業機械化體系,大力扶持和鼓動農民使用和購買農業機械化設備,依據提高放活經營職能、公益性職能的基本規范,擴大建設和改革農業機械化農機體系的應用,形成以國家為應用和推廣基礎建立的農機主導機構,基礎就是農機服務組織,廣泛應用教育、農機科研等企業,充分劃分和協調工作。
2.5提高開發人力資源力度
充分利用目前現有的農機系統培訓資源,積極開展培訓農民工的技能和使用技術,利用多種方式,分批分期對農業機械化專業戶、技術人員以及基層管理機械人員進行相應的職業技術培訓,以及專業技能培訓。依據目前市場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通過專業方式來培養專業技術操作人員,以便于能夠不斷發展和創新農業機械化技術,努力打造和培養一支符合實際發展需求的高素質團隊。
3結束語
總而言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主要構成部分就是農業機械化,是發展現代農業重要保證和物質基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勞動效率,提高農民收入和勞動者素質,為國民經濟和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保證和支持,提高建設現代化農業步伐,現階段,國內發展農業水平還不是很高,物質技術和基礎設施都比較差,粗放式經營管理,所以,需要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保證能夠促進農業發展,能夠提升綜合農業生產力,促進農業現代化建設速度。
作者:方志 單位:東陽市馬宅鎮人民政府
本文html鏈接: http://www.cssfps.cn/qkh/65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