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信貸對農業經濟增長的作用
1、相關概念的界定
1.1農業信貸界定。
農業信貸是指在農業經濟活動中,貸款者向借款者供應貨幣或商品并收取相應利息的行為。其中既包括了金融機構向農村地區吸收存款的行為,又包括了農村村民向金融機構貸款的信用行為。而本文所說的農業信貸主要是指正規的金融機構向農村發放貸款的行為,信貸的對象主要是指在農村中從事農業生產以及流通等領域的經濟實體。
1.2經濟增長理論。
金融機構通過吸收社會上大量的存款,再將存款作為貸款貸給有需要的人,這些錢款作為一種投資間接的為社會經濟的增長提供了動力,帶動經濟的增長。因此貸款實際上是通過投資對經濟產生作用的。哈羅德認為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只有當投資等于儲蓄的時候,經濟才能夠實現均衡增長,其中還根據哈羅德模型的基本方程:G=S/V(其中G是經濟增長率,S是資本積累率(儲蓄率或投資率),V是資本/產出比)我們可以知道,充足的資本物質投資是保持經濟持續增長的條件[1]。只有足夠的農業投資,才能夠滿足農業經濟在發展過程中所需要的原料以及勞動力等,才能夠使農業充分的發揮其發展潛力,促進農業經濟的增長。
2、陜北地區農業信貸對農業經濟增長影響的分析
2.1陜北地區農業信貸發展現狀。
陜西省是我國的重要農產品生產基地,全省共有耕地接近300萬公頃,同時陜西還擁有大量的優質土壤,極易適合農業生產,適合種植多種農作物,除了種植小麥,玉米和黃豆等主要作物之外還種植有大量的棉花以及各種果類。同時隨著農村信貸市場化的進程,陜北地區農業信貸總量和信貸結構也有了較大的變化。據有關資料統計,在2007年9月末陜西農業短期貸款余額為420.4億元,2008年9月末陜西農業短期貸款余額為471.69億元,2009年7月末的時候陜西農業短期貸款余額為613.59,而在2010年末的時候,短期農業貸款余額達到了788億元,平均每年增長達到23%左右。同時從2007年到2009年陜西農業貸款數額來看,可以看出陜西農業信貸總量是在不斷的增長的,尤其是近幾年得到了迅速的增長,這和我國在農業信貸方面的政策是分不開的。同時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陜北地區農業信貸市場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首先農業信貸的市場化程度不斷的提高,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對農村信貸市場的控制也逐漸的減弱,從事農業信貸的商業銀行數量增多,農民信貸的條件減弱,對信貸規模以及信貸結構等的控制也有放松。同時法制環境對農業信貸的影響力不斷的加大,隨著金融改革的深入,金融市場交易主體的法律意識也在逐步的提高,利用法律解決糾紛的事件在迅速的提高,農戶惡意拖欠貸款的現象也在逐步的減少,信用機制逐步的得到了健全,農戶和貸款金融機構之間的合作也在逐步的加強。
2.2陜北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現狀。
近年來陜北地區農業經濟發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首先糧食生產產量有了極大的提高,在2007年總產量達到了1195萬噸,糧食種植結構也得到了優化。其次農業種植業產量提高,2011年陜北水果產量為1333萬噸,較2007年增長41.9%。同時肉蛋奶以及蔬菜也得到了穩定的增長,為我國農產品市場供應提供了保障。除此之外農業現代化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政府在全省大力的推行新機具,農業機械化有了很大的提高,在2011年底,全省大中型拖拉機數量已經達到8.9萬臺,聯合收割機接近3萬臺,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大大的促進了農業生產率水平的發展,土地利用效率也得到了提高。但是陜西省農業經濟發展依舊面臨著許多問題,首先陜西農業基礎設施依舊很薄弱,水利條件差,機械化水平相比于全國機械化程度依舊很低;其次該地農業從業人員文化水平低,思想意識較為落后,缺少掌握現代農業科技的人才,不利于農業經濟的發展。同時由于該地區農民收入水平低以及當地財政困難等原因,農業的資金投入不足。
2.3影響該地區農業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
近年來雖然當地政府采取了很多方法來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業經濟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影響農業經濟發展的因素還有許多。其中主要有農業技術水平、農業機械化水平以及農民素質的高低等,但是歸根到底最主要的是農業資金投入的大小,只有有了充足的資金投入才能夠提高機械化水平,才能夠對農民進行培訓,促進農民自身素質的提高等,從而提高農業經濟的發展。
(1)農業貸款投入不足,供需矛盾突出。雖然陜北政府近年來加大了農業信貸在財政中的支持力度,各金融機構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寬了一些政策,但是由于農村經濟的發展,需要資金量也呈現上升趨勢,現有的信貸供給不能夠滿足該地區巨大的信貸需求,供需矛盾突出。同時由于信貸機構為了轉移信貸風險,對于一些經濟條件較差的農戶實現限貸或是不貸的政策,這就使得真正對貸款有需要的農戶不能夠獲得資金來源,而一些經濟條件好的,不是很缺乏資金的農戶則可以獲取較多的資金,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信貸發揮其真正的作用。
(2)農業貸款結構不合理。陜北地區農業信貸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信貸對象結構的不合理,由于信貸機構信貸存在著一定的信貸風險,這就使得信貸機構在信貸的時候不得不考慮信貸的對象是否擁有償還信貸的能力,因此許多較為大額的農業信貸多貸給一些經濟條件較好,信貸償還能力較強的農戶,而對于那些極缺乏信貸資金的農戶則實行限貸少貸的政策,這就使得一些真正缺乏資金的農戶貸不到款項,而對于那些原本就較富裕,在資金上并不是很缺乏的農戶則占用了一些多余的資金。其次農業信貸用途的結構不是很合理,在農村信貸中貸款主要用于一些投資少,見效快的項目,比如貸款給農民購買種子、化肥、農業器具等傳統農業的生產,而對于一些見效慢的高新現代農業則投入少,投入結構的不合理嚴重的阻礙了農業經濟的突破性發展[2]。
(3)農業貸款管理體制和風險轉移機制不夠健全。由于農業生產屬于較為弱質的產業,極易受到各種自然風險的損害,給農戶收入帶來損失,使得農民在還款方面造成一定的困難,同時一些農戶還款信用意識不夠強烈,不及時按約定還款或是出現不還款現象,這種現象的發生使得信貸機構不愿意將貸款借給農戶,同時為了規避風險,信貸機構一般只實行小額貸款,這樣就難以發揮資金的真正效用,同時也會造成農村信貸資金的閑置,不能夠很好的發揮資金的作用[3]。
2.4陜北地區農業信貸對農業經濟增長作用的分析研究。
(1)相關基本數據的選擇。為了對該地區農業信貸對農業經濟增長的作用進行分析,筆者主要選取了該地區的農業貸款、農業人均貸款、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以及農業總產值等指標。其中農業貸款以及農業人均貸款反映出該地區農業信貸的規模大小,而農業總產值、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化可以反映出農業經濟的變化以及對農業經濟未來的一個預測。其中,相關數據均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數據庫)。
(2)數據分析。從以上數據表格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基本信息,首先陜北地區人均貸款額在2004年到2013年之間有了極大的增長,從2004年的1718元到2013年的9290元,增長了近5倍多,這就體現了該地區農業信貸業務的快速發展,同時也體現了當地政府對農業信貸的重視。其次該地區農業家庭人均純收入在這幾年中一直呈現上漲的趨勢,且增長速度較快。最后該地區農業總產值在這幾年中也有了較快的提高,從2004年到2013年之間增長了近3倍。
2.5農業信貸對農業經濟增長影響作用分析。
(1)農業信貸對農業科技的作用。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在提高該地區的農業經濟增長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而農業信貸在推動科學技術在當地農業中的應用上起著關鍵作用。正是因為有了足夠的資金,該地區才有能力去推廣農業機械化操作,同樣正是因為農業信貸在當地的發展,農戶才有資金去提高自身素質,將科技應用于生產中,提高了防范風險的能力,同時加大對農業良種的培育,提高農業單產。
(2)農業信貸對農業產業結構的作用。單一的產業機構既不能夠很好的適應市場的需求,抵御市場風險,同時也不能夠很好的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在以前該地區大多數實現單一的種植結構,主要以種植小麥以及玉米等,而其他作物則十分的稀少,單一的作物不能夠很好的適應市場的需求,同時由于這些作物在市場上的經濟價值不是很高,對提高農民收入的效果不是很明顯,因此就需要對農業的產業結構進行相應的調整,實行多元化的結構戰略。[5]但是農業結構的調整需要投入巨大的資金,除了政府的支持之外,農戶自身也需要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而農業信貸作為農戶資金的主要來源,在促進農業產業機構調整方面所發揮的作用是巨大的。近幾年來該地區的農業結構有了很大的調整,逐步呈現出多元的現象,該地區除了種植主要的糧食作物之外,還種植了油料、烤煙、茶葉等作物,同時該地區還大力的發展養殖業,多元化的農業結構對促進農業經濟起著巨大的作用。
(3)農業信貸對農業基礎設施的影響。由于農業生產極易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同時還受到當地自然條件的制約,因此需要完善好農業的基礎設施,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改善農業的生產環境。農業信貸為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提供了必要的資金投入,近年來,當地大力的加強水利建設,提高了灌溉能力,同時還大力的加大農業基地的建設等,這些因素都極大的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3、增強農業信貸在陜北農業經濟增長中作用的建議
3.1加大對商業銀行的調控,積極引導商業銀行加大支農力度。
商業銀行其經營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自身利益的影響[6]。為了提高自身的利益,其在貸款的時候會著重考慮到貸款人的還款能力,而不是這這筆農業信貸對貸款人所產生的效益;同時商業銀行為了減少資金損失,在銀行制度上實行貸款業務經辦人員對于沒有收回貸款的要承擔相應的責任,這就打擊了相關工作人員的貸款積極性,總之過度的追求自身利益減少了農業信貸在陜北地區發揮作用的能力。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對商業銀行的調控力度,積極引導商業銀行加大對農民的信貸,促進農業經濟的增長,陜北地方政府可以通過一定的財政支持,擴大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同時還可以通過對農業信貸的利息進行補貼,減少商業銀行因為農業信貸利息低的損失等。
3.2完善農業貸款管理機制,優化貸款投入結構。
在陜北農業信貸中還存在著管理體制不完善等問題需要改善。首先當地政府要給農村信貸提供必要的支持,營造良好的信貸環境[7],其次金融機構應該要建立健全經營管理體制,提高資金運營的質量,同時還要建立健全農戶的信用檔案,對無信用的農民予以一定的懲罰。除此之外,金融機構還要不斷的優化信貸投入結構,加大對特色農業的支持力度,提高農業生產的質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3.3加快農村金融服務市場改革,提高農村金融機構的競爭力。
當前陜北地區農業信貸主要是以政策性的銀行為主,比如農村合作社,農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這種幾家獨大的場面帶來的結果是一方面農民可貸款資金不足,另一方面由于貸款渠道較為單一,缺少足夠的競爭力度,導致銀行在一定程度上惡意提高貸款利率,加重農民負擔。因此政府要對當地的民間借貸機構進行相應的扶持,加大當地金融機構的競爭力度,給農民帶來實惠。
3.4加強信用制度建設,促進農業信貸市場的健康發展。
陜北地區許多農民由于受教育水平低,信用意識不強,往往出現不及時還款或惡意拖欠的現象,這種情況嚴重影響了信貸機構貸款積極性。因此當地政府應該加大對農民信用意識的教育,加大相關的宣傳力度,同時建立相關的信用機制,對惡意拖欠的行為實施一定的懲罰,不斷的提高農民的信用意識,保護信貸金融機構的合法權益,促進農業信貸市場的健康發展。
4、結語
農業信貸在陜北地區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促進了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但是當地的農業信貸依舊存在著信貸管理機制不完善、信貸投入結構不科學等問題,這些問題嚴重的影響了農業信貸在當地農業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因此相關政府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解決目前農業信貸存在的問題,包括加大對商業銀行的調控,積極引導商業銀行加大支農力度,加快農村金融服務市場改革等,只有在制定和實施上述措施后,才能夠真正的發揮農業信貸在農業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促進陜北地區農業經濟的飛躍發展。
作者:劉翔
本文html鏈接: http://www.cssfps.cn/qkh/63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