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藝術教育與創造力培養研究
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校的藝術教育也逐步隨著國家發展、全民素質的提高,越來越受到重視,成為我國當前教育改革和人才培養的重心之一。從本質上說,藝術教育是一種審美教育,通過培育人們的審美修養和審美心理,提高全民素質,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審美教育是整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教育一直以來都沿襲著傳統教育的方式,以書本知識傳授為主體,尤其是美育一直都是作為副科來輔助教育,從觀念和本質上并沒有受到重視。然而,高校的藝術教育,一方面要陶冶情操、提升審美能力;另一方面,要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通過藝術教育的各種形式,把學生培養成具有一定創新意識、創新思維的新一代人才,而不是像機器批量生產似的,培養出模式化的“產品”。通過藝術教育進行發散思維的訓練,通過藝術審美加深對科學的理解,可以提高大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創新能力。
一、我國藝術教育的現狀
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我國的公共藝術教育也走過了大半個世紀,從最初的藝術類課程只在藝術學院開設,到藝術類公選課走入高校,再到學生在4年的大學學習過程中必須完成至少2門藝術類的選修課,雖然有了變化,但是并沒有突破性的發展。一方面,大多數學校的藝術教育還是以藝術課的技法、技能訓練為主,尤其是一些藝術院校,由于受到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仍然是從技能入手,很容易把學生培養成為“匠人”或者“藝人”,和過去社會的“師傅帶徒弟”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一致的。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啟發,創造力的培養相對比較忽視,并且對相關的藝術類理論課程不夠重視,重心偏向了“技”,這就偏離了藝術教育最初的功能和目的。另一方面,藝術教育沒有真正起到它應有的作用,很多學生只是為了修到學分而隨意修選,尤其是一些理工科的學生。由于我國之前的教育一直存在重理科輕文科的現象,很多高校的學生在選修藝術類課程時都是抱著隨便聽聽的態度,沒有從根本上重視藝術教育的功能,這對現在所倡導的促進大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產生了不利的影響。當前,我國只有一些比較頂尖的高校(如北京大學、上海大學等)在推行藝術教育時,真正地把公共藝術教育的目的予以明確。希望通過公共藝術教育充分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審美力,啟發學生的靈感和創造能力,把理智和情感貫通起來,輻射到各個學科,拓寬學生的思維,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在我國高校的硬件建設中,很多高校還缺少多媒體音樂廳、展覽館、音樂廣場等設施,這樣不利于實施藝術教育,也無法提供交流的場所。另外,在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中,經常要受到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的束縛,很多老師仍舊是按照傳統的教育方式集中化、程式化授課,使得課程枯燥、單調,使學生們失去了興趣。同時,由于場地和設施的限制,很多藝術類的課程都只有藝術院校的學生才能接觸到,作為選修課面向全校的話很難實施,這也限制了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
二、高校藝術教育與創造力培養的對接與融合
(一)藝術教育要融入創新理念,轉變教育模式
魯迅先生曾說:“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任何時候,不論是從事哪種學科、哪種工作,都需要時刻有創新的理念。聯想公司貼著一句話:“每一年每一天都在改變。”由此可見,不論是藝術學科,還是科學發展,都時時刻刻倡導創新,只有創新才能謀求發展之路。大學生是高校教育的主體,高校承載著培育綜合型人才的重任。因此高校在進行教育時要注重綜合培養,通過藝術心理學、藝術鑒賞等課程,在內容上走向綜合化。作為高校受教育的群體,任何專業的學生在選修任何一門藝術公選課時,都應該通過藝術類課程的學習激發創造力和想象力,而藝術教育正是承擔了這個任務。首先,藝術教育能激發人的想象力,從而增強人的創造力。愛因斯坦曾表示:“想象力遠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有限,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動著進步。想象才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因此在進行藝術教育的時候,初期可以通過具體的事物、理論等讓學生有個感官的認識,然后逐步發散學生的思維,發揮他們無限的想象力,通過引導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從而增強其創新能力。高校的藝術教育,不能僅僅局限于書本上所講授的內容,而是要在教育的過程中融入創新的理念,增強創造力,這樣才不至于說我們的高校教育是批量生產,生產出來的人才都是單一而非多元的,不能真正發揮藝術教育的作用。其次,現代教育是人生的整體教育,不能僅僅重視科學教育,而忽略藝術教育,高校里的教育一直強調素質教育,藝術教育從某種層面上來說是一種素質教育,我國很多高校的藝術教育在整體上已經忽略了“素養”,而進入狹隘的“藝術”層面,使得藝術在很多學生的概念當中是神秘而又另類的,有非課程化的傾向。而這其中重要的藝術教育漸漸變成了一種可有可無的教育,在西方發達國家,藝術教育被納入終身教育的體系。藝術的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審美愉悅,然而在這個過程中藝術塑造著我們的思想,改變著我們的世界觀,從而激發我們改造世界的創新能力,這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1]現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缺乏的就是創新的能力,因此在進行藝術教育時,創新是最重要的理念。高校應當在管理機制上、課程設置上、師資培養上以及校園藝術活動等多方面進行改革,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真正把創新的觀念納入高校的藝術教育中。
(二)高校藝術教育要轉變傳統的觀念,更新理念
傳統的高校藝術教育是以老師傳授,學生接受,統一機械地按照教學計劃一步一步進行“填鴨式”的講授,一節課下來,學生真正記住的東西幾乎為零,不過是走馬觀花地看一遍、聽一遍而已。高校的藝術教育是進行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應當以培養大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根本,使學生成為藝術教育的主體。教育需要科學的方式,科學教育當中也蘊含著人文精神,就像北大物理系教授王義遒說的:“科學工作者在科學探索中至少表現出濃濃的人文精神;人對知識的追求;人的自我完善;科學中充滿著美。”[2]我們應當發掘科學當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在進行教育時,把藝術教育和科學教育相結合,采取合適的、新穎的、更易接受的方式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從真正意義上重視藝術教育,體驗藝術教育帶來的創造力的培養過程。此外,我國大學公共藝術教育的課程大部分偏重知識的傳授,在課程的總體設置上偏重知識體系,沒有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和需求。而在大多數高校,公共藝術課和其他課程在比例上非常不均衡,導致很多學生有意無意地就會有傾向性,限制了學生修讀藝術類課程的選擇。轉變高校藝術教育的傳統觀念,培養大學生的創造力,在大學公共藝術教育的課程設置中,要積極調整一些專業性過強的課程,將人文藝術教育更廣泛地深入到教育中,形成美術、音樂、舞蹈、詩歌、建筑、歷史等多學科的綜合,加深學生們對藝術教育課程的理解和消化,拓寬學生們的視野,從而促進大學生創造力的培養,真正使他們從藝術教育的課程中獲得精神的升華。藝術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學生形象思維、靈感思維等非邏輯思維能力,從而達到促進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作用,而公共藝術教育的課程正是承擔著這個任務。[3]另外,在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教學的過程當中,啟迪和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教學的過程當中采用發散思維和聯想思維的形式,通過具體的事項啟發學生進行創新思考。如,通過畫一個圓,讓學生進行聯想繪畫,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激發學生的藝術表現沖動,讓他們在輕松自由的氛圍當中逐步走進藝術的殿堂。結合不同學生的專業背景,設定一個相關的主題,使得學生能夠產生興趣投入其中,在課堂上鼓勵學生進行即興的創作和表演,不設置任何的形式限制,通過想象擴散思維,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在藝術教育中,可以把文、理、工、藝術等等學科進行交叉,找出它們之間的一些聯系,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制定教學方案,把藝術與科學、藝術與人類文化等等融入一個領域當中,進行有機的結合,才能夠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使他們逐漸地理解藝術,提高藝術素養。在我國很多綜合性大學中,藝術教育黯然失色、沒有地位的背景下,藝術教育淪為“附庸”和“奴婢”,似乎它僅僅是為了人們的娛樂消遣而存在于世間。[4]在綜合性大學中,本身藝術類課程對于很多學生而言只是上完主課之后的一道點心,處于可有可無的狀態,學校的重視不夠,學生的意識也很淡薄,如果公共藝術教育的課程質量再不高,隨時處于尷尬的局面,因此要加強對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工作者的培養。在大學的公共藝術教育課堂中,一方面缺乏高水平、有創新性的優秀藝術教育工作者,這些藝術教育工作者缺乏對藝術教育體系的深入研究,他們已經習慣于按照傳統的、模式化的教學方式去實施課堂教學,不及時更新教學方案、教學課件,也不具備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不探索發展新的思路,在實際的教學當中,難以真正體現出藝術教育的重要性,致使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遭遇夭折,或是毫無效果。
(三)加強公共藝術教育教師隊伍的建設,加強學科之間的相互交叉、相互滲透
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承擔者是教師,隨著新時代的到來,高校教師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獲取知識、分析知識的方法,舉一反三,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造力的目的。大學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最主要的區別在于,由“填鴨式”“統一式”的應試教育轉變到“創新式”“發散式”的大眾教育,這就十分需要高校教師隊伍的正確導向,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他們的潛能。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教師也要不斷學習,吸收新鮮的知識,拓寬自己的視野,高校應當給公共藝術教育教師提供更廣闊的平臺讓他們出去學習交流,把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方法等吸收回來再傳授給學生,與時俱進,最終切實推進藝術教育的發展。大學公共藝術教育的教師,為了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首先要在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革和創新,在課堂教學當中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啟發和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從傳統的教師講和學生聽的模式中解放出來,實現教與學的角色轉換,讓學生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當中,積極思考,從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說:“凡為教育必期達到不須教。教師職務唯在啟發引導,使學生增益其智能,展卷而自能通解,執筆而自能合度。”[5]藝術教育不是獨立的,也不是只能針對文科的學生,藝術教育和科學教育是可以相互融合的。泰勒曾說:“具有豐富知識和經驗的人,比只有一種知識和經驗的人更容易產生新的聯想和獨到的見解。”我們應當充分利用大學里多學科的優勢,利用學科之間的共通性和互補性進行創造力的培養。例如繪畫藝術和光速產生的效果,通過對光速產生出來的效果進行創造,運用繪畫的技法表現出光的效應,這都能體現出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再比如數學符號和藝術設計的結合等等,通過多種學科知識的學習,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充分利用高校周圍的藝術資源,更新藝術教育理念,營造良好的藝術教育氛圍
藝術教育要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因此,高校的藝術教育不能僅僅局限在課堂上,要走出課堂,走進校園,走入社會,要把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結合起來。在這當中,校園文化是進行藝術教育普及的一個重要部分,對校園當中的文化藝術節、音樂會、藝術社團等給予大力的支持,同時也應該舉辦一些免費的藝術培訓活動,營造濃郁的藝術氛圍,使得全體學生都能夠真實地接觸到藝術,進行藝術體驗與實踐。另外,要充分利用高校所在地以及周邊的博物館、展覽館、美術館、音樂廳、歌劇院等藝術教育的陣地,跳出課本,切實地走入社會中的藝術場所,真實感受藝術給人們帶來的視覺和聽覺享受。各個國家的博物館、美術館、歌劇院等都承擔著進行藝術教育的任務,而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應該擴寬思路,將藝術引進校園,同時也讓學生接受直觀的藝術教育。通過參觀、學習、講解等方式,全方位、立體化地進行藝術教育,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提高他們的創造力,營造出良好的藝術教育的氛圍。因此,高校的藝術教育作為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培養和啟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等獨特的功能,使得它在高校的教育當中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藝術教育的投入、效果等方面還存在很大差距。藝術教育的理念隨著教育的發展也在逐步進步,在傳統的藝術教育培養模式下,在當今社會的人才需求下,加強大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是高校藝術教育任務的重中之重。因此,要做好兩者的對接與融合,拓展藝術教育發展的新思路,從而全面推進我國高校的藝術教育,使之與世界接軌。
作者:樊珂 單位:河南科技大學
本文html鏈接: http://www.cssfps.cn/qkh/63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