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機械化發展因素分析與對策
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來進行農業生產是農業現代化最基本的要求,這樣可以促進農業得到穩定的發展,保障農民收入更高。自我國加入WTO以后,對農產品的要求越來越高,農業發展在高產、穩產的基礎上更加注重高效。這就要求在進行農業生產時,需引進先進的品種,并引進國外的先進生產技術,從根本上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使操作系統更加科學化。而要想更好地滿足以上生產要求,必須要有農業機械予以輔助,因此,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
1農業機械服務于農業生產的發展過程
1.1示范發展階段
建國初期至1978年是農業示范發展階段,其處于農業的恢復和發展時期,主要的政策制定者就是政府,農業的發展也由政府進行指導,對農藝技術也進行了廣泛的推廣,并對農機進行了改良。除少數的農場有一定的規模化機械生產外,對農業機械耕地進行試推廣的地方也僅是少數農村,而大多數的農村還是采取傳統的耕作方式,各方面的農業耕種條件都比較落后,但建立了農業生產保障體系。
1.2停頓、萎縮階段
該階段為1978年-20世紀80年代中期。從1978年開始,我國農村開始出現大的轉變,在農村逐步推廣家庭承包責任制,農民也開始有了自主的權利,由傳統的集體統一經營逐步轉變為分散經營。當時,農業生產并不能實現連片種植,也不能進行統一的管理,多數的農村作業服務功能仍較為缺乏。在當時的政策中,減少了農業機械的相關投入,在政策上也沒有對農民個人能否自行購置農業機械進行明確的規定,而且當時由于農民的經濟能力不高,不能夠自行購買,這時的農業機械只是處于停頓狀態。
1.3以農戶投入為主的自由發展階段
該階段為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經過幾輪變革,農村的產業機構也在不斷變化,甚至產生了本質上的改變,這就使農民的收入不斷增加。同時,隨著工業的變革,使越來越多的農民擁有進城務工的機會,有一部分農民已經外出經商和務工,這就導致了農村勞動力逐漸減少,隨著農民經濟條件的改變,使農民更多地追求勞動利益最大化,也使自身的生產條件不斷改變,因此調整了農村承包土地的方式,農機生產的廠家也能將農機投入到市場中,引起了農民的購買欲望,從而逐漸形成了以農機耕種的現象,并且逐步提高了農機服務的程度。
1.4發展、完善與探索階段
該階段為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21世紀初期。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從根本上調整了農村產業結構,使農機從單一地進行糧食作物的生產工作不斷延伸到其他行業,使其進行不斷的擴展。農機制造行業和農機生產技術也在不斷發展,市場上不斷出現新型的農機,新型農業機械的性能更加優越,這就使越來越多的農民對其產生了購買的欲望,使農業機械能夠穩定的增長,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地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也不斷地提高了服務質量。
2影響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2.1政府重視是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原動力
在1978年以前,農業的經濟基礎是十分薄弱的,這就導致整體的生產水平低下,由于當時國家在政策上的不斷支持,也進行不斷的資金投入,各地都建立了不同的農業機械公司,也建立了相應的農機培訓學校,并且對科研體系進行不斷的推廣。據資料統計,在1958-1962年間,國家對農業機械投入大概在16億元左右,在1971-1975年這5a間對機械投入大概在23億元左右,每年平均投入4億元左右。當時的農業機械化程度雖然不高,但是還是有一定程度上的積累,并且為農業機械化發展提供了最好的開端。
2.2農民需求及經濟條件許可是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主動力
目前,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最重要的工具就是農業機械,農民對農機的使用,才能最終成為現實的生產力。在經濟體制產生變革的最初時期,大多數農民的思想還停留在傳統的耕作形式上,他們對農業機械的重視程度非常低,還有農村勞動力過剩對農業機械化有制約的作用。而且由于農民的經濟條件均不是很好,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政府也沒有給予農業機械化很大的支持,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產生了阻礙作用。而經過了多年的體制變革,很多農民選擇進程務工,這就在本質上使農民的思想得到了改變,隨著農民的經濟條件不斷轉好,使農民逐漸開始對農業機械投入資金,據有關資料統計,這個時期90%的農機購入方式都是采用聯合購置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2.3經濟基礎、實用性能是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必要條件
由于農民需要進行長期的資金積累,才會在自身條件允許的范圍內添置各種機械設備,這就需要熟悉新機械的各種性能,但是,假如所需要的農機價格是農民所承受不起的,且其性能等綜合方面又不能令人滿意,則農民就會放棄購買。只有當農機的性價比在農民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才會促使農業機械市場得到發展,激發農民購買農業機械的熱情。
2.4良好的作業環境和合理的經濟效益是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根本保證
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隨著農業的不斷興起,農民進城務工的人數越來越多,成功完成了農業勞動力的分離,農民多方面的要求也得到了滿足,并且進行了很大程度上的調整。在全國不少地區涌現出了糧食種植大戶,實現了農作物生產布局連片種植、統一管理,農田低改建設也初見成效,這些都為農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農業部門也可以發揮這一發展優勢,為農機服務創造有利條件,并且能夠使農民從中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從而提高農民購買農業機械的熱情,從根本上推動農業機械化不斷前進。
2.5新形勢的需要加速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在我國成功加入WTO后,國外先進、優質的農產品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搶占我國的農產品市場,這就逼迫要在農業高產、穩產的同時注重高效。如今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已基本步入小康社會,這就對農產品的安全問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農產品達到綠色無公害標準,才是目前農業發展的一大趨勢,才能立足于國內走向世界。這就要求不僅應引進農產品的優良品種,還要引進國外的先進生產技術,并結合自身的實際,對其進行合理的改進,生產過程要科學化、規范化。要達到這一點,必須要加快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步伐,其也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要保證。
3加速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對策
3.1制定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政策
要想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就要不斷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這是必然的條件。農民購買農業基礎設施,其最終目的就是提高自身的生產利潤。由于在進行農業生產時,與其他行業相比,其工作環境較差,如果這時農民發現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不能夠滿足自身預期的性價比,就會放棄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這樣就會減少投資主體。而這就需要政府制定合理的政策,對農民的農業基礎設施的投資給予精神和物質上的支持,對于信譽比較好的農戶可以實施按揭貸款和補貼的政策,這樣就可以促進農業機械化的不斷發展。此外,可以對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適當減免稅收,且可以在材料上給予合理的補貼。
3.2強化農機技術培訓與推廣,提高農機產品質量
農業生產中最主要的工具就是農業機械,也是農業現代化最重要的標志。農業機械的發展程度代表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程度,在農業機械化發展過程中,農民綜合素質的高低決定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程度,對農業機械的功能能否在農業生產中體現有直接的影響,并且發展農業機械化的客觀因素就是農業機械的技術指標,包括農業機械的各個指標,如質量、性能等,都會對農民的利益產生本質上的影響,同時也影響了決定購買但還未購買農業機械的農民的興趣。因此,在農業機械推廣培訓時,要不斷擴寬培訓內容,不能夠一直停留在傳統單純的推廣上,將主線放在推廣和培訓上,并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整體綜合素質,使其能夠參與到培訓和推廣過程中,不斷擴寬其視野,將其從傳統的習慣中解放出來,從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型轉變。另外,還要不斷加大對農業機械技術的研究,確保農業機械技術是符合市場要求的,并且性價比高,在大多數農民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農民有購買的欲望。
3.3進一步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是成反比的,其作用力是相反的,而生產工具代表了農業的生產力水平,這就要求在農業機械發展的同時,生產方式必須隨著農業機械的發展而產生本質上的變革,否則,生產方式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業機械化發展產生阻礙作用。隨著農業機械化的不斷發展,很多小型農機已經被大型農業機械所代替,而大型的農業機械比小型農機的生產效率要高很多,這就必然使農村勞動力,可以有時間和精力從事其他生產活動。由此可見,農村必須要調整產業結構,擴大規模化種植模式,進一步提高機械作業效率,從而推動農業機械化的不斷發展。
3.4建設和完善農機服務信息網絡
一機多用是農民對農業機械投資的最大愿望,這樣可以從根本上提高農業機械的利用率和性價比,并且可以在短時間內收回成本,從而使農業機械功能的單一性和農業生產的季節性產生本質上的落差。這就要求農機的各個部門盡快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網絡技術建立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可以及時地將農民需要的各種信息傳遞給農民,使其能夠更好地進行農業生產活動。這樣不僅可以將農業機械產品快速地推入市場,還可以增加企業本身的競爭力,從本質上提高機具的利用率,從而使經濟收入呈上升趨勢,而且還可以有效避免對農業機械的重復投資現象,保證飽滿的農業機械作業量,穩定農機專業服務組織,使農民能夠更好地把握市場,提高農業生產機械化的發展速度。
4結語
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給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使之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帶動了農村其他產業的快速發展。要使其持續穩定地向前發展,是農機化事業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認真總結,努力提高服務水平,加快推動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步伐。
作者:樊富英 王學昌 單位:云南省鎮雄縣農機管理站
本文html鏈接: http://www.cssfps.cn/qkh/61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