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學中文化底蘊探析
一、舞蹈與文化的關系
舞蹈與文化既是兩種不同的知識范疇,又有著無法割舍的內在聯系。
1、舞蹈是文化的載體
舞蹈在文化內涵方面擁有語言藝術與形體藝術兩大基本特征,而且舞蹈主要以形體藝術的無聲語言表現其文化特征與風格特征,所以,形體藝術是舞蹈最主要的文化特征。形體藝術的歷史要比語言藝術的歷史更為久遠,在人類語言尚未形成的時候,人類已經開始用簡單的聲音變化、手勢語言、體態特征進行信息的傳遞和情感的溝通,也就是說,人類初期的形體語言是信息交流和人類文明的最初載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類交往程度的加深,形體語言無法承載過多的信息量,其信息傳輸功能逐漸居于次要位置而被弱化。隨著舞蹈藝術形式的形成與發展,形體語言又一次煥發青春,以其獨有的形體符號的表現方式在藝術殿堂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舞蹈藝術體系中,舞蹈擁有情感要素、韻律要素和造型要素。舞蹈的情感要素描述著舞蹈者與舞蹈主題的思想內涵,表現出人類對社會生活、對大自然、對舞蹈、對自我的審視與描述。舞蹈的韻律要素自然要和音樂節奏、運動規律協調一致,表現出很強的藝術性和科學性。由此可見,舞蹈在抒情性、節奏性、造型性三大本質特征上都表現出強烈的文化信息。
2、文化是舞蹈的靈魂
舞蹈是人類藝術創作過程中的一朵奇葩,記載著編舞者在舞蹈創作過程中的情緒變化、心理狀態、思想意識以及對舞蹈藝術的深度認識,可以說,舞蹈是人類創造性思維活動的藝術結晶,其中,編舞者的文化素養、思想道德以及藝術創造力都能夠對舞蹈產生直接而深刻的影響,從而使舞蹈生動詮釋出編舞者對社會、對人生、對舞蹈的看法與體驗,編舞者的個性化思想和藝術化創作使舞蹈具有鮮明的主題和深沉的思想內涵,從而賦予舞蹈生命和靈魂。不同的地域承載著不同的文化,也滋養著不同的舞蹈形式。以古典舞為例,古色古香的古典舞在歐洲大陸上一般都統稱之為芭蕾舞,并表現出與中國古典舞風格迥異的舞蹈特征。芭蕾舞是集音樂、戲劇、舞美等諸多藝術形式于一身的獨特舞蹈形式,表演者絕大多數都是腳穿特制足尖舞鞋的女性,并且在舞蹈表演過程中主要通過以腳尖立地、身體筆直的形體姿態進行表演,所以,很多人喜歡把芭蕾舞叫做“腳尖舞”。芭蕾舞表演能夠創作出亭亭玉立、風姿卓絕的舞臺風格,究其原因主要是歐洲人開放的個性以及追求自然、浪漫、高雅的文化時尚,從而造就出芭蕾舞與眾不同、別有洞天的藝術特色。
二、提升舞蹈教學文化底蘊的有效策略
“現代舞蹈藝術研究的實質就是揭示藝術作品中的身體形態、動作語言形態的形成和變遷與時代的風尚、文化的變遷之間的緊密聯系,揭示舞蹈藝術中的文化意義”。
1、強化舞蹈文化教育,助力舞蹈技能學習
教師要看到舞蹈文化教育的強大輔助作用,提升學生對舞蹈創作背景和思想內涵的理解,更好地把握舞蹈作品的文化底蘊。因此,教師要積極培養學生高格調的審美層次,大幅度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知識技能,主動拓展學生的發散思維、形象思維以及創新思維,從而有效強化學生對舞蹈藝術的感悟和把握,培養學生發現美的能力、表現美的能力和創造美的能力,為學生的舞蹈學習打下堅實的主體基礎,使學生的高效舞蹈學習成為可能。學生了解舞蹈的文化底蘊、社會背景、思想內涵以及創作動機后,就會對舞蹈擁有比較全面的認識,能夠深刻理解舞蹈動作的思想內涵,實現舞蹈創作情感的回歸與再現,為即將進行的舞蹈學習做好情感準備、思想準備,從而使學生在舞蹈學習時實現與舞蹈創造者在情感、心理、思想、動機方面的高度一致,能夠在舞蹈學習過程中將個人的情感與舞蹈創造者的創作激情、創作心理產生共鳴,并能夠完美展現舞蹈創造者傾注在舞蹈中的諸多情感元素,實現舞蹈學習的高質量開展,全面推進學生的舞蹈學習和藝術成長。
2、創新舞蹈文化教材,提升舞蹈教學效果
教師不但要強化提升舞蹈教學文化底蘊的積極意識,提高學生對舞蹈藝術的全面理解,還要創新舞蹈文化教材,為表現舞蹈的創作背景、創作動機以及創作情感準備好充足的文字材料或影音資料,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舞蹈藝術,保持舞蹈學習的“原汁原味”,為舞蹈教學課堂效果的大幅度提升創造條件。另外,教師還要實現舞蹈文化教材的先進化和時代化,將時代元素和科技元素融入到舞蹈教學中,以現代人的角度看待舞蹈創造者當時的情感、思想和文化內涵,并以現代人的思想去審視和表現舞蹈,既做到對原舞蹈藝術內涵的繼承,也實現對原舞蹈藝術內涵的創新和發展,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從而有效促進舞蹈教學的科學發展。
三、結束語
教師立足舞蹈教學中文化底蘊弱化發展的實際,深入探討舞蹈與文化的內在聯系,并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改進舞蹈教學過程中文化底蘊不足的現狀,為學生的舞蹈學習創設科學的認知環境,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舞蹈,更好地表演舞蹈,更好地創造舞蹈,真正實現舞蹈教學的最優化發展。
作者:吳海林 單位: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www.cssfps.cn/qkh/58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