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美育教育發展研究
一、中西方美育的發展之路
由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美育在發展之路上也有不同之處,但人類對情感的訴求、對美的追求又是共通的,而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碰撞,才能促進文化教育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的發展。美育的發展也是在中西方美育教育的基礎上不斷前行的。
(一)中國美育的發展之路
中國古代美學思想要從奴隸社會開始,中國藝術家和思想家把審美與藝術問題同最原始的自然問題到后來的宇宙、社會、人生的根本問題直接聯系起來,并貫穿了中國人自己獨特而深刻的哲學思考和理念。中國美學的歷史分期大致可劃分為以下三大時期:
1.近代以前的美育思想。
中國古代美學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黃金時期:第一個黃金時代———先秦兩漢時期。中國傳統的美學思想起源時期,這個時期關于美育的思想十分活躍。兩大思想源流當屬于儒家的和道家的美育思想。其中,儒家思想的代表是以孔孟為核心的。孔子論“興”“觀”“群”“怨”,是對詩的美學作用和社會教育作用的深刻認識,為后來我國美育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而道家學派以老莊為核心,全部思想建立在關于“道”的理論基礎之上。第二個黃金時代———魏晉南北朝至明代。這一時代的美學思想可以看作是一個回到老莊美學的時代。在這個時期的人格美育思想對中國傳統美育思想的形成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與意義。第三個黃金時代———清代前期。這是中國古典美學的總結時期。在這個時期出現了王夫之和葉燮的美學體系,為前兩個時期的美學思想作出了概括性的總結。
2.近現代美育思想。
隨著西方鴉片對中國本土社會人文等的摧毀,與之而來的還有西方文化的帶入。洋務運動時期,中國人自主創辦了新式學堂,一系列的新式美育教育課程接踵而來。鴉片戰爭以后,隨著兩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土崩瓦解,涌現出一批新人物、新思想新美學。梁啟超的美學啟蒙思想為中國美學理論作了下一個階段的準備與發展,是中國美育教育開啟的另一個里程碑。蔡元培是中國美學體系真正的創始人,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說”,“失其陶養之作用,而轉以激刺感情”,用現實世界的人性信仰代替對幻想世界的神性的信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美學的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從50年代中葉到60年代初,以批判舊美學、建立馬克思主義的新美學為課題開展的學術討論,中心是從哲學上探討美的本質、自然美以及美學對象問題。朱光潛等人介紹了西方美學理論,宗白華等人運用西方美學的觀點和方法,研究中國藝術和中國古代美學思想,他們在傳播美學思想的同時融入了美育觀。在這個時期涌現出了一大批眾所周知的美學家、教育家。
(二)西方美育的發展之路
西方美育的產生比中國早,發展相對于中國成熟許多。古希臘羅馬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也是西方美學、美育發展史的光輝開端。西方美育的發展可以分為:
1.美育的興起和發展。
畢達哥拉斯學派提出“美德乃是一種和諧”,算是美育的開始。柏拉圖十分重視美感教育,強調從小培養青少年愛美的習慣。這一點與朱光潛先生在《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觀點十分相似,即“如果一個人在青年時期就能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那么終其一生都是有益的”。由此看來,中西方的美育觀同樣重視少年時期的審美素養的培養。從畢達哥斯拉學派到亞里士多德。西方的美育觀發生了質的飛躍,但是美育真正的提出要到下一個階段了。
2.席勒美育觀的提出。
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中,明確提出通過美育的實施發展完整的人格。在他看來,每個人都能通過美育實現自我人格的調整,達到充分的人性自由以擺脫傳統思想的禁錮。從西方的美育產生和發展來看,西方對于人文、人性、心靈培養的重視,就如同中國古代一直以來倡導的“天人合一”。不同的是西方國家始終不認為人與自然中會存在“天人合一”的可能性,因為它大多是從微觀的視角審視美的。但不難看出的是不管中西方美育之路的發展是如何的不同,它們的出發點是一樣的,即達到豐富審美、美化情感,讓每個人在社會中得以健康全面的發展。但是,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當人們快速進入“科技時代”時,美育可以使人不受異化和奴役,保持審美的赤子之心。正如李澤厚先生在《美學四講》中提倡的“保持中國式的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說在社會發展進入工藝、科技時代的時候,怎樣在“工具本體上生長出情感本體”,從而使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得到和諧、交融、統一。這是一項人類長期有待解決的問題。
二、當今大學生美育教育的現狀與分析
“改進美學教育,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質”,這一要求把美育定位為可以提高審美和人文素養的教育。近幾年的素質教育和通識教育的提出,對促進美育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的類型、不同地域、不同專業,不同年級以及不同性別等對接受美育教育的程度是不同的。,目前有許多理工科、軍事等高校為學生們開設了美學課程,旨在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對于美的描述中基本上呈現了一個大的趨勢,即:絕大多數的同學覺得善良、健康、品行端正、和諧就是美。說明在新的時期,大學生們不僅認為內在美極為重要,還有一部分同學把個人的美不美與是否對社會做出貢獻掛鉤。由此看出,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大學生們的責任心不斷增強。大學生們的素質在美育中得到無形的提高和升華,足以證明美育教育實施的必要性。
三、美育教育對大學生人格與修養的完善的意義
美育使人和諧地融入社會,正如蔡元培指出的,美育陶養感情的目的,在于使感情變得強大而深厚。美育教育能夠推動大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的情感品質,跟其他人和諧相處,共創和諧社會。
1.美育使人獲得充分的自由。
在西方美學中,自由這一概念是在康德的二律背反中提出來的,后來這一詞成為席勒美學中的核心論斷。正如《審美教育書簡》中說的:“為了解決政治問題,就必須通過美育的途徑,因為正是通過美,人美才可以達到自由。”美育的本質不是被動地去牽引每個人感受美,創造美,而是讓每個人都能主動地發展,通過挖掘美的因素的過程切身體會美,這是一般教育不能達到的。美育本身就是“怡情”的過程,從最基本的感受到心神志的完全融合,即我們所謂的“悅耳悅目”、“悅心悅意”到最后的“悅志悅神”。
2.美育的“潛移默化”。
這里的“潛移默化”說明了美育的一個特點,即非強制性。它是一種特殊的教育,通過對人的“怡情養性”,在主體對客體的感受和感化中,經過審美從而深入到人的“內心”,從而陶冶我們的精神境界,完善我們的人格與修養。它不同于一般的素質教育或者是德育,經過長期的美育的熏陶,就會不自覺地形成一種完美的心理結構,對人的影響和作用也是“潛移默化”的,你會不自覺地發現很容易去欣賞一件事物或者是一件作品,不自覺地心胸開闊,不自覺地想事情會帶有積極樂觀向上的態度。通過美育教育,可以使人們的內心具有對美好事物的憧憬和向往。
3.美育教育對人格與修養的完善。
中國教育自古有“學以致用”的傳統。現代大學的教育仍然受到了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認為讀書只是為了考試,這種傳統演變到今天就變成如何培養應用型人才,這也成為當今很多高校的辦學目標和辦學定位。近年來,大學生虐待老人、傷害他人身體的案例屢見不鮮,根本原因就是缺少了人文情愫、人文關懷以及大愛精神的情懷。蔡元培說過:“美育以陶冶我們的情操為目的,從而使我們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養。”美育,可以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促進大學生和諧發展以及人格的修養與完善,起到塑造人的心靈、培養健全人格的作用。
4.促進大學美育教育的實施。
大學美育教育的實施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即:高校的切實方針、教職工共同參與和學生自身素質的加強。只有“三管”共同實施,才能有效地推動美育的發展。(1)學校方面。首先,開設多的美育課程,加強對美育理論的學習,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質和修養。其次,營造濃厚的積極的文化氛圍,創造更多的和美育教育相關課程及校園活動。另外,引導大學生參加審美實踐活動,如:有水平的書畫展、藝術演出等。除此之外,多引領學生去戶外欣賞美麗的風景,增加對大自然,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憧憬之情。(2)教師方面。教師的素質和教學態度對于美育教育的實施尤為關鍵。首先要加強教師對美育教育的理論認識。其次,教師應注重審美素養,提升心靈美、言語美和行為美的切身教育,引導學生們具備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最后,作為老師應該首先培養一顆熱愛生活、樂于觀察、勤于審美的心,積極地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和創造美。(3)學生方面。首先,自身得培養提高感受美的能力。擁有一顆積極向上的樂觀的心,盡可能去感染別人。其次,培養和提高鑒賞美的能力。積極參與審美活動,如講座、書畫展等,讓自己的心靈得到升華。另外,有意識地去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和創造力。培養文學藝術修養,會運用形象思維去解決抽象思維不能解決的問題。
四、總結
總之,“以美感人,以美育人”,把美學意識的培養和審美素質的提高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使審美和學科有意義地融合。這將是現代教學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也是開發人的創造性潛能的重要途徑,更是當今教育的本質目的。
作者:楊旭霞 楊安翔 單位:南京林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www.cssfps.cn/qkh/58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