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家庭作業實效性淺析
一、作業設計必須緊扣教材
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時,要多動手操作。這樣,不僅能幫助他們理解知識,還讓他們在游戲、玩樂之中學習,提高對數學的興趣。在課堂上學習了兩位數除以一位數,但首位不能整除的知識后,筆者認為如何讓學生掌握豎式計算是本堂課的重難點,因此,布置了如下的家庭作業:(1)將12根小木棍捆成一捆,共捆4捆,另加2根小木棍。(2)動動口,讓學生扮演老師,向爸爸媽媽說說,自己是如何把50根小木棍均分為2份的?(3)動動腦:如何用豎式計算?通過這樣環環緊扣的問題設置,不僅能幫助學生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還能讓他們形成運算技能,提高數學素養。
二、注重個體差異,家庭作業要分層次
教師要注意到學生間的個體差異,主要表現在學習能力、學習基礎等方面。因此,教師在設計家庭作業時,應注重學生間的個體差異,做到“因人而異”。通常可采用“常規+自選”的作業策略。常規作業是針對全班所有學生,每人都必須完成的作業。它也是最基本、最基礎的作業任務。自選作業是教師為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提供的發展性作業,也屬于興趣性作業,可由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比如,學習“圓周長”后,筆者布置了以下難度不一的家庭作業,供不同層次的學生練習:(1)常規題:①計算圓周長:d=8厘米;r=2分米。②假設自行車外輪的直徑為0.48米,每秒可滾動一周,那么,自行車2分鐘能行多少米?(2)選做題:①王大爺現有一根鐵絲,長為21米,那么,能否為半徑是4米的半圓形菜地圍上一周?②找一找,說一說,你身邊有哪些圓形物體或圓形的組合物體,選其中一個圓形物體計算它的周長?(3)思考題:若有一塊圓形玻璃,但它的邊緣有破損,那么,你能不能計算出這塊玻璃原來的周長?筆者要求學生都要完成基礎題,即常規作業,而選做題和思考題作為自選作業。這樣,保證每位學生都有練習的機會,學習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作業設計要貼近生活實際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小學階段的數學教育,必須培養學生能夠初步運用數學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從而解決生活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增強運用數學的意識。因此,教學過程中,筆者會精心選擇部分具有典型意義的問題,并為學生提供一個相應的情境,讓他們通過認真觀察、收集數據、抽象圖像,積極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比如,為了加深對統計知識的理解,筆者設計了如下家庭作業:(1)調查統計自己家一周丟棄塑料袋的數量;、(2)通過小組合作制作成統計表,由統計表我們了解到什么。(3)根據統計表,我們可以了解到哪家丟棄塑料袋最少或最多。(4)請先估算平均每家一周丟棄塑料袋是多少個,然后,再動手算一算。(5)由上述計算,你能想到什么?學生們在調查、統計、合作的過程中,都涉及到運用統計圖表、估算、平均數等所學知識,從而增強了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與運用能力。其中,最后一題讓學生綜合運用語文、數學、環保等方面的知識,不僅能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還能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發揮作業批語的激勵作用
作業批語在激勵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有著很大的作用。特別是小學生年齡小,喜歡得到大家的認可。若教師能善于觀察,并仔細分析每位學生的具體情況,恰當地給予他們激勵性的批語,便能起到激勵效果,增加學生學習的動力。當學生解決了一個難題后,教師應在班上表揚,讓他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并激起其他學生積極挑戰的勇氣與欲望。因此,教師要把握好三種批語,適時使用。首先,啟發性的作業批語,能夠激起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其次,及時性的作業批語,能引導學生更深層次地探索。最后,溝通性的作業批語,能打開家校合作的大門,通過教師、學生、家長間的合作、互動,進而提高教學實效。“講之功有限,習之功無已。”數學教師不但要重視課堂教學,還應重視“習行之功”。家庭作業要個性化、有選擇性,從而為每位學生提供運用數學知識、發展及展現的機會,讓每位學生都喜歡上數學。
本文html鏈接: http://www.cssfps.cn/qkh/58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