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創業教育理論體系完善研究
一、理論界對失敗學習研究的重點及難點透析
資料顯示,2013年底我國貧困人口高達8249萬人,尤其在農村高達8-10%的返貧率。要在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除政府將增加有利于創業的制度供給,更為重要的是利用貧困與創業動機成正向關系的“畢海德定理”,激發人們發揮“出于個人尋求自營職業的動機,而不是出于發展新產品、新技術等企業家式的沖動”。由生存性動機引發小微企業創業將是我國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大多數小微企業就是由社會閑散人員包括返城的知識青年創辦的,他們在“被雇傭”無門又缺乏收入的雙重壓力下,被迫走上“自我雇傭”創業之路。因小微企業規模小,所需創立資金少,創業手續相對簡單,創業失敗風險較小,“正面我贏,反面我也輸得不多”,人們創立小微企業的積極性會比其它規模類型企業要高,這也就是小微企業為什么在大量死亡的同時,又被更多創立出來的原因所在。然而,小微企業不足3年的生命周期似乎成為創業者難逃的魔咒,也意味著我國絕大多數創業者在創業動機轉化為行動之時,注定陷入“失敗魔咒”。正如前面分析,失敗案例比比皆是,但對失敗總結的理論研究偏少。世上沒有不敗的企業,失敗學習也注定構成了創業教育需要拓展的重要方向。在理論界,對創業失敗學習研究難度大,主要原因有:
(一)對創業失敗價值判斷不同,導致研究重點聚
焦在提高創業成功率和延長企業生命周期研究上在我國,“失敗”一詞的含義有多種。在《現代漢語詞典》,“失敗”的含義有兩種:一是沒有達到預定目標,與“成功”相對;二是被對方打敗,輸給對方,與“勝利”相對。學者倪寧等認為,創業失敗本質是創業者沒有實現預定目標。這一判定為筆者對失敗的分析提供了啟示僅僅從目標來分析失敗,很難詮釋失敗的真正內涵,應從創業“收益———成本”即∑R(總收益)與∑T(總成本)之間的關系視角分析:
①當∑R>∑T>0,意味經營企業可以獲得收益,即創業成功?!芌-∑T差額越大,創業成功的價值感越強。
②當∑R-∑T≤0,按照倪氏的分析,即創業失敗。從投入產出分析,∑R-∑T<0,即總收益小于總成本,企業無論怎樣增加要素投入都無法實現邊際收益大于邊界成本的產量,創業必然失敗。從企業生命周期分析,企業“生命之矢指向”是一維的、單向指向死亡即失敗。對于創業者而言,總是走向死亡這個預定目標可以指當事人明確的目標,也可以是當事人并不明確而客觀存在的目標。由于創業活動是指由創業動機轉為創業行為、由概念性企業到現實企業、從企業成立到企業死亡過程。故而從創業過程分析,創業失敗是指在任何創業階段中的創業活動的中止現象。對學者而言,探尋延長現有企業的生命周期對策更具現實性和容易獲得企業的資金上的支持,這種研究上的功利性導致漠視創業失敗。對地方政府而言,關注創業行為發生,既增加GDP又解決就業民生,更為重要的是創業實踐活動會造就一批成功的創業家。創業失敗對地方政府而言,失敗是創業者個人的私事,從而對創業失敗缺乏應有的重視。
(二)對創業失敗案例收集容易,對失敗真實歸因分析存在難
如果不總結失敗的經驗教訓,“失敗是成功之母”只是對最后的成功者具有意義,對大多數小微企業創業者而言,“如果企業失敗了,世界上沒有任何其他國家會在法律、行業慣例、社會規范方面表現得更加寬容。企業消失了,但創業者生存下來了,并學到了寶貴的經驗”。一般來說,創業的成功者愿意將自己的失敗經歷與人分享,號稱創業失敗后“不死鳥”的史玉柱失敗的經歷常常被人引證,但像史玉柱成功的典型鮮少,不能代表普遍。對絕大多數在市場上鎩羽而歸的失敗者而言,赤裸裸解剖自己的失敗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沒有人愿意證明自己在市場機會把握、產品組合、企業管理上的“無能”。正如前面所分析的,人具有機會主義行為,在探究失敗時往往將內置因素外化為不可抗拒的外部客觀原因,導致學者們對創業失敗歸因的分析結果的真實度降低。
(三)文化水平差異對失敗的容忍度不同,導致對失敗研究存在難度
德魯克對創業的失敗有一段精彩的論述:“失敗與成功不同。它不能被拒之門外,而且幾乎總引起人們注意。但是,它很少被視作機遇的征兆。許許多多的失敗不過是錯誤、是貪婪、是愚蠢草率以及設計或執行不力的結果?!睂摌I失敗的認識,文化和發展水平不同的國家存有差異。在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創業失敗與創業能力沒有必然聯系,創業者不會被人嘲笑,而往往被認為運氣不好所致。即使是內置因素導致創業失敗也敢于解剖自己。失敗的創業者會從過去的失敗經歷進行有效學習,放棄低效率項目而選擇新的項目。人們把這種不畏失敗作為“企業家精神”的重要內涵。而在很多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創業失敗被認為是恥辱,失敗不僅造成資本損失,更被視為無能,也使對失敗歸因研究難度增加。另一方面,為了不被人恥笑無能,創業者會選擇風險較小的項目或者所需要資本較少的小微項目創業,喪失冒險精神。小微型企業作為消滅貧困的重要途徑,“使人們過上人性的、而非螞蟻般的生活”,也為個人發展提供獲得“充滿活力的企業家身份”的機會。創業失敗意味著企業生命消亡,但創業者可能會東山再起,再次創業,從而演繹出“創業———失敗———再創業”的動人音符。對小微企業創業者而言,創業失敗后會有兩種不同的行為結果:一是小微企業自身不復存在,創業者在失敗學習的基礎上在同行業或者新行業中再創業;二是創業者因失敗打擊引發對再創業恐懼,不再進行創業。小微企業除了前面分析的經濟功能外,還具社會責任,即小微企業既不要徒勞無功地生存,也不要徒勞無功地消亡,小微企業生存和消亡都要變得有價值。有意義的消亡是雁過必須留聲,創業經歷者從失敗經歷中進行有效學習或者留給未來創業者即現在的旁觀者失敗的教訓,而不能僅僅只是創業者的失敗經歷。學者于曉宇認為“創業失敗并不等于創業者失敗”。創業者在創業失敗之后知難而退還是破釜沉舟,部分取決于創業失敗成本的管理。有效管理創業失敗成本,可促發高水平的創業學習,并影響其再次創業意向。為此,創業失敗應該有其更積極、更有價值的深層意義:它向這些歷練的創業者表明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通過有效學習獲得新的認知,累積經驗,增長能力,在再創業中更好地創造和把握機會,繞開失敗陷阱。也正是從這層含義分析,相比較于創業的成功經驗學習,創業失敗學習才是更具有價值的研究對象。
二、創業失敗學習研究的主要內容及對高校創業教育體系構建的啟示
縱觀國外的研究,對創業失敗學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對創業失敗及后續創業活動關系的研究和總結。Shepherd等論證了失敗經驗與再創業或創業績效影響呈現不確定性。Yamakawa實證研究了創業失敗與再創業之間的關系,認為在特定條件下,創業者的失敗次數與再創企業成長之間存在倒“U”型關系。相比那些取得成功的創業者而言,經歷了失敗的創業者可能會因失敗返貧被嘲笑諷刺、生理和心理受到打擊、傷害甚至出現放棄生命的極端行為。從創業動機分析,創辦小微企業的業主動機若是實現自我價值,即使行為結果是失敗的,也會將失敗看成是創業者的入場費,創業者的后續創業動力會得到提高。通過先前的失敗透析,創業者能夠明了失敗的前置因素,反思自己決策行為能力,克服不足達到自我認同的目標;第二,對創業失敗原因的研究。現有創業理論研究偏重創業學習的定性研究,對學習模型也缺乏統一設計,難以定量研究。對于創業失敗者而言,要解剖自己失敗的原因是件痛苦的事情。從現有研究分析,創業失敗歸因主要有內部因素(內因)和環境因素(外因)兩大類。劉永芳在分析國外學者在探索創業失敗原因時,發現不同人會對創業失敗的認知產生偏差:①基本歸因錯誤,過高地估計內在因素的影響;②行為者和觀察者結論的偏差,在總結失敗原因時,行為者傾向于歸咎為外部因素,觀察者傾向于歸咎為內部因素;③創業者的機會主義行為,在創業成功的時候傾向歸于內因,失敗的時候則歸咎于外部因素影響;第三,對創業失敗次數與再創業信心影響的不確定分析。對于失敗程度和種類,學者Sitkin提出了“智能失敗”概念。在Sitkin看來,并非所有失敗都具消極性,那些相對較小的、無害的失敗即嚴重程度較低的失敗會給再創業者增強信心。Cope認為創業失敗越嚴重越會增加創業者自我管理以及處理危機和挫折的能力。也有學者采用實證研究方式,探究不同類型的創業失敗與創業者對失敗態度的邏輯關系,對失敗的態度體現了創業者如何應對失敗以及在后續創業中如何識別機會以及再次創業等創業活動的開展。學者Shepherd將“預見性”引入創業領域,創造性則提出了“預見性悲傷”理論,將創業失敗帶來的痛苦分為可預見和不可預見的悲傷,由此將創業失敗分為可預見和不可預見的失敗兩類。“預見性悲傷”是指由于預見到即將面臨的失敗,創業者具有了接受失敗的心理準備和應對措施,是一個“悲傷———應對———計劃———心理、社會重組”的過程,進而有學者提出了情緒成本和財務成本對創業失敗修復機制。在Parkes看來,創業者因預見失敗,提升了心理承受能力和采取了應對失敗措施,有效降低創業失敗的情緒成本及財務成本,提高創業者對失敗情緒的承受力,也使創業者對后續創業活動開展產生積極的影響。至于失敗次數與再創業的關系,理論界目前尚沒有得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結論。是經歷一次失敗還是多次失敗會對克服困難、迎接再創業挑戰變得更有動力和激情,對此,學者們的觀點是不一致的。大多數學者認為,經歷屢戰屢敗,會使創業者對未來愿景失去信念,再次創業的動力和信心受到打擊的可能性就會增加,變得沒有斗志對抗逆境。Ucbasaran等人也持有相同的觀點,認為具有失敗經歷的創業者在后續創業中能夠識別更多的創業機會,但失敗次數應有限度,在創業者創業經歷中,創業失敗次數太多,創業者再次創業的意向和動力就會減小,能識別的機會也會相應減少。Yamakawa等人論證了創業失敗經歷次數與再創業行為的函數關系,認為兩者成倒U型關系,當失敗次數增加時,再創業行為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對失敗次數和再創業意向影響關系的研究,理論界出現了消極和積極兩種不同觀點。國外學者更多是以成功創業的正面顯性知識傳授為研究點,關注影響創業失敗的內外因素和創業失敗對個體的影響,從理論上解決了“創業為什么會失敗”和“失敗后如何進行學習”兩大問題,但研究的內容和層次都顯得比較單一。
至于如何從創業失敗視角來構建創業教育理論則很少涉及。研究表明,企業規模越小,失敗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死亡率就越高。問題是創業失敗的重要結果并不是企業消失而是創業者被保存,通過失敗學習變“失敗是成功之母”,創業者就會東山再起,演繹“創業———失敗———失敗學習———再創業”之路。“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人們在創業失敗后會歷經一個漫長而孤獨的過程,并非所有人都明白“失敗也是獲得創業學習經驗的一個內在學習過程”,也很少有高校開設“創業失敗學”來為學生提供“創業為什么會失敗”的知識積累??梢灶A見,在我國未來的高校創業教育研究領域必定會增設“創業為什么會失敗”和“失敗后如何進行學習”內容。研究創業失敗學習的不同內涵和特征、類型、學習方式對再創業的影響,研究社會如何提高創業失敗容忍度等內容,推進創業失敗量化研究,可能是創業學發展的趨勢。創業理論不僅要聚焦研究如何識別和把握機會并創建新的企業,更要研究如何避免創業失敗、失敗后如何進行有效學習以便在再創業中避開失敗陷阱以及通過失敗學習提高再創業的成功率。全球創業觀察(GEM)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成年人的創業傾向2005年為28.51%,是全球平均值的2倍;2007年,潛在創業者的創業傾向為31.5%,2009年下降為22.6%;到2011年,創業傾向指標高達42.8%,在54個參與國家中排第三位。然而,高達70%的失敗率會嚴重打擊和消減人們再創業的激情,降低一國經濟活力。就我國高校而言,每年有700以上畢業生走向就業崗位,傳統的就業觀念的影響使大學生往往就業選擇鎖定在國有大型企業尤其是壟斷企業、行政部門等狹小的就業空間,消減了大學生的自主創業欲望和創業能力。大學生高達90%的失敗率和失敗后選擇再創業的人數不到15%,引發了創業失敗的恐懼,究其原因就是創業教育理論在創業失敗學習方面存在缺失。從創業結果分析,活躍的創業傾向和創業活動不能代表高創業成功率,要打破小微企業“生命周期陷阱”這一魔咒,創業者進行有效學習可能是破解魔咒的“良藥”。如何解開創業者開展學習之謎?Deakins感到很困惑:“我們不明白創業者是如何學習的,然而新建企業里存在一個學習經歷,這是人所共知的”。有學者認為創業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在創業過程中學習不是一個額外的附加品而是一種起核心作用的因素,失敗是積累創業經驗的一個內在學習過程。筆者認為,創業學習的方式主要有創業前的學習(干前學)、創業中的學習(干中學)、創業后的學習(失敗學習即干后學)三種。在我國的創業教育理論中,對前面兩種學習方式系統性研究較深而對失敗學習研究缺乏。作為創業活動一個重要成果———創業失敗常常被人們忽視甚至被視為反面教材。正如在前面所分析的,創業失敗遠比成功更有研究價值。創業經歷構成了歷練能力的重要平臺,失敗學習是創業者獲得再次創業所需技能和知識的重要來源。只有認真分析失敗的原因,為失敗的創業者和旁觀者提供學習機會,幫助創業者降低不確定性,擴大創業機會搜尋范圍,謹防重走先前失敗之路。盡管各國高校創業教育理論在20世紀末期得到快速發展,但大多數在校大學生均認為難以從創業失敗中進行有效學習。我國創業教育發展歷史較短,與發達國家的創業教育相比,學者于曉宇認為至少存在三個方面的不足:一是我國創業教育缺乏明確的目標價值。部分高校以培養優秀企業家為目標,重在以成功的企業家尤其是那些“一夜致富”的經典案例作為激勵的“精英教育”,一些高校則以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和管理技能為目標,重在對創業欲望和創業精神的“普及教育”,而大多數高校在這兩種目標之間搖擺。無論是精英教育還是普及教育,均很少提及創業失敗這一事實,展現在大學生眼簾的是創業成功者的微笑而難以見到失敗者的痛苦和經濟損失,導致大學生對創業失敗缺乏心理準備和承受力;二是創業教育的教師資源奇缺。創業教育是一門跨多學科、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要求從事創業教育工作的教師具有商場上“摸爬滾打”歷練經歷,而現實中具有這種經歷的教師非常少。在我國高校教師資格的高學歷、高職稱、高科研能力“三高”資歷認定,把具有創業經歷但學歷相對偏低的人排斥在教師隊伍之外,加上高校教師收入相對偏低,科研業績的考核也使具有創業經歷的人難以融入高校教學隊伍。盡管很多高校會聘請具有創業經歷的企業家來學校開設專題講座,但這些成功的企業家也很少提及自己的失敗。沒有任何一所高校會聘請失敗者講解失敗過程和失敗歸因;三是創業教育課程設計國情特色不鮮明。我國創業研究起步晚,很多創業學教材多來自國外。因國情、文化差異,創業失敗的原因、社會對失敗的認同度、失敗對創業者經濟和心理的影響也不一致,導致我國的創業失敗學習缺乏本土化,“創業教育難以落地”。筆者認為,在我國的高校創業教育體系中,要增添創業失敗學習的內容,沿“創業教育———創業失敗學習———提升創業能力———提高創業成功率”視角開展分析,至少包括以下四個部分:
(一)概念部分
在理論視角下,從成千上萬小微企業創業失敗的鮮活案例中,歸納我國小微企業創業失敗歸因、特點,甄別創業失敗類型,總結失敗學習內容、形式、要素,圍繞“創業失敗?失敗學習?提升能力?增強創業績效”的邏輯線路,探討創業失敗、失敗學習、創業教育績效、創業能力提升等多維內涵,探尋構建既包含創業如何獲得成功正面的顯性知識教育,又囊括如何防止創業失敗的隱形知識傳輸以及創業失敗學習的創業教育與再創業活動開展的本質聯系。
(二)歷史部分
從十七大“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到十八大“引導勞動者轉變就業觀念,鼓勵多渠道多形式就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戰略出發,分析和跟蹤小微企業業主開展失敗學習與再創業成功幾率的內在邏輯關系,探究通過構建以創業失敗學習為框架的創業教育體系和提升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間的邏輯關系和路徑。
(三)現實部分
審視創業失敗學習對創業者心理、生理影響和再創業動機、再創業行為及再創業成功幾率的影響。將創業失敗學習教育與政府激勵創業政策互補,對不同層次大學生的創業動機、政策環境、創業文化、創業失敗幾率、失敗學習與創業能力、創業績效、企業生命周期等對比分析,選擇典型案例對基于在以創業失敗學習視角下構建的創業教育體系的價值進行研究和判斷。
(四)對策部分
失敗可能是任何創業者都需面臨的選擇,重要的不是如何戰勝失敗而是從他人或自己失敗中總經教驗,不再重蹈失敗之路。將研究創業失敗學習嵌入創業教育理論,以彌補傳統創業教育研究僅僅關注“如何成功創業”而很少涉及“如何從失敗中學習,防止失敗”的不足,豐富創業教育的內涵和完善其理論體系,探尋大學生如何在創業教育中通過創業失敗的隱形知識學習,開創自己的事業,開辟新的人生道路和改善個人生活質量。從失敗歸因總結、市場風險分析、規避失敗對策、失敗的心理修復四個層面提出構建創業教育理論的對策。管理學大師德魯克對失敗內涵做過全新的詮釋:“失敗與成功不同……它很少被視作機遇的征兆。失敗經常預示著基本的變革以及伴隨著機遇”。“失敗恐懼”和失敗對創業者經濟、心理打擊和網絡資源的損失,會降低創業者的創業激情和減少創業行為,進而使國家活力衰失。可見,如何理解失敗、容忍失敗,如何在失敗學習教育中防止重蹈失敗之路,提升創業能力,成為影響人們尤其是大學生就業和構建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因素。
作者:陳劍林 張雯 單位:井岡山大學商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www.cssfps.cn/qkh/57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