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結構常見問題及對策探討
1影響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的因素分析
(1)管理因素
該因素主要涉及到政府農業經濟管理以及農業經濟體制。首先體現出來的是我國財政對于農業資金投入之不足。我國農業始終是獲取資源能力相當薄弱、自身發展能力有限的弱勢產業之一,其發展方式之轉變均無法離開政府以及相關各方的積極支持。如今,我國工業的發展已到達一定的階段,從而導致我國農業的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往集約型加以轉變的過程中面臨資金投入的問題。就經濟史視角而言,經濟發展處于不同的階段會出現各不相同的經濟體制,而不一樣的經濟體制又會產生不一樣的經濟運行機制,從而影響到經濟發展的效率以及增長方式。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農業市場經濟體制的健全完善,讓農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作為一種十分高效的資源配置形式,市場機制運用供求約束、價格激勵以及市場競爭淘汰等促進了農業增長方式之轉變。為實現農業經濟結構的合理調整,肯定要對農業市場經濟實施新的全方位變革。
(2)科技因素
隨著我國農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農產品向著優質化的發展,這就一定要以農業技術創新為驅動。當前,中國農業科技的含量太低,農產品的質量不夠高,導致農業和別的產業間、和世界農業先進水平間的差距變得愈來愈大,農業經濟的發展與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缺少強大的科技支撐。怎樣提升農業產品所具有的科技含量,積極提升農產品質量已經成為十分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然而,當前中國農業科技體系中依然具有大量影響到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的諸多因素。目前我國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要改變區域結構的雷同化問題,從而形成更為合理的區域化分工,從而更好地發揮出比較優勢。然而,我國目前的農業科技體系整體上還是處于政府主體型狀態,無法很好地支撐起區域農業結構之優化與升級。
(3)人才因素
因為城鄉之間的差距、行業之間的差距、地區之間的差距過大,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紛紛流入到城市以及其他產業之中,這就在農村之中產生了惡性循環。能力愈強的人擁有的流動機會自然就會愈多,這樣一來其流走之幾率也就愈大,而愈是能力差的人就愈是留于農村之中,從而直接造成了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惡性循環,農業發展的速度變得愈來愈慢,農民素質也變得愈來愈低,農業和別的產業間的差距也變得愈來愈大。農業經濟之發展無法離開科技人才的支撐,而人才資源實際上是市場競爭的核心環節。中國農業科技人才往往會因為體制和機制等問題而產生年齡上的斷層、知識上的斷層以及職能上的斷層等狀況,這些均十分不利于我國農業經濟的進步以及經濟增長方式之轉變。
2我國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的常見問題
(1)農業生產率較低且農業經濟發展速度緩慢
這樣一來,就導致了我國農村投資的比重相對較小、農業基礎設施匱乏。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受到了國家長期資源配置中的傾斜政策之影響,導致我國農業長期以來始終保持著家庭式自給自足之狀況。如此不但導致農業協作化的程度偏低、技術發展滯后、生產效率低下,而且還嚴重地影響到了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農民群眾的耕種積極性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了國家農業土地所有權之影響。比如,占用農民的耕地用在城市化建設的過程中無法給予農民以相對合理的賠償,從而導致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在某種程度上受到抑制,進而流失了非常多的農村勞動力。
(2)農村中的非農產業發展水平相當低下
表現在技術含量整體偏低而缺乏足夠的競爭力。因為我國屬于農業大國,農村人口眾多,比重也相當大,是一種非常典型的勞動力無限供給方式。因為廣大農村勞動力不可能全部用在僅有的可耕地之上,而且農村的勞動力素質相對較低,比如一部分鄉鎮企業往往是面向廣大農村生產一些初級的工業制品的,同時人力資源又極為匱乏,缺少合理的制度實施妥善安排,導致鄉鎮企業生產空間不夠寬廣,缺少足夠的市場競爭力,企業無法得到十分穩定之發展,進而難以帶動農村經濟實現新的發展。
(3)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受到阻礙
我國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一般有兩個方法:其一是把一些勞動力吸引至農村工業之中,但是,如此一來,農業所轉移的剩余勞動力相當有限。其二是運用進城務工人員,但是又會由于人力資源的不夠而導致農民群眾進城務工就業途徑受到極大的限制,加之剩余勞動力自由流動也受到城鄉戶籍制度的極大影響。
3實施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的幾點思路
(一)加強政府管理與政策規劃
在調整我國農業經濟結構的過程中一定要從政府管理和政策規劃加以著手,并且以市場需求為主要依據,從而讓農村地區的新經濟結構能夠得到持續完善,并以此為基礎強化對農業經濟資金之投入,運用財政制度之改革讓資金管理效率得以大幅提升,進而讓農業經濟取得更好發展。與此同時,還應當把農村金融市場準入條件進行合理的調整,通過降低標準和把商業銀行引入至農村,從而便于在農村地區推廣應用金融服務。要大力深化農村信用社的體制改革,全力探索適合于當地農村發展的新型農村信用社運營方式。要全力支持與推動各類非正規金融之發展,從而逐步形成正規金融與非正規金融并行之局面。
(二)積極發展農業科技
要把科技發展視為農業的未來發展方向,從而讓農業科技成果能夠以最經濟、最快捷的方式得以應用,并且在農業經濟產品中加以凸顯,進而讓農副產品科技附加值能夠得到增加,并且把民營科技企業與科技中介機構之運行環境加以優化,促進產權明晰企業化科技之健全。要積極強化建設農業科技示范企業,并且大力推進農村職教培訓工作,形成新型多元化農村科技教育機制,進而推動我國農村科技體系的健全完善。
(三)勇于突破原有的局限性
要想切實調整農業經濟結構,就應當勇敢地突破農業只提供初級原料這一長期以來具有的局限性,依據農業產業化發展與經營體制之要求,切實強化農業產前各類生產資料的供應,農業產后儲運、加工以及銷售等各項服務,積極打破當前以初級原料生產為主的簡單格局,積極促進傳統農業基礎往新產業加以轉變與分化。要以農產品加工為主導,積極提升農產品加工增值率,致力于提升農業資源所具有的綜合利用率,將農業建設成為現代化的基礎性產業。為實現以上目的,各地應當制定出符合當地實際的各具特色的農業經濟結構調整規劃方案。為了讓規劃方案能夠具有更好的操作性,可以按照方案的要求制定出具體化的項目儲備庫,可分成近期項目、中期項目以及遠期項目。項目庫應建有項目建議書,內含項目背景、內容以及方案,資金預算、項目建成后經濟效益估算以及項目承擔單位等。在有了項目庫之后,既可面向社會實施招商引資,也可向上級部門爭取所需基建資金,同時還可向社會發布該項目的相關信息。在此過程之中,積極培育與健全龍頭企業十分關鍵。筆者覺得,培育龍頭企業應當盡可能地做到因企制宜、精簡高效、利益共沾,從而符合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之要求。
(四)調整農業市場中的資本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融資趨向于己多元化。通過我國建設市場經濟的實踐,可以清晰地表明任何一個行業若想在市場經濟中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融資多元性是解決問題的重點之所在。然而,當前我國農業資本偏小,農業資本市場之發育尚未成熟,而且是嚴重地滯后,信貸市場也不夠規范,一些地方甚至在進行違法操作,由此而造成了我國農業資本的嚴重滯后與結構單一,導致我國農業結構轉移面臨著非常大的挑戰。對此,應當深入分析市場潛力,積極改變固有的思想觀念,積極運用資本市場以推動我國農業的產業化進程。
(五)運用市場導向開拓流通途徑
在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應當高度重視市場導向,積極引導農民群眾依據市場需求合理地安排生產規模以及產業結構。要結合當地所具有的資源優勢,讓這種資源優勢能夠轉化成為產品優勢以及市場優勢,從而做到進一步地拓展市場。要以政府部門的宏觀經濟政策為主要依據,以市場為主要導向,積極促進農產品市場體系之健全完善,從而更好地解決農產品生產和市場脫節的問題、農產品銷售不暢的問題。要實施統一規劃,更加合理地調整布局,積極健全配套性設施,進而提升我國農產品的市場體系建設步伐以及管理能力。
(六)全面發揮科技進步優勢
正所謂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我國農業結構調整和生物技術、信息技術以及轉基因技術等高新科技的發展密切相關,科技的快速發展導致農業生產方式產生了極大變化。依據相關數據顯示,當前全球轉基因農作物多達1500種。高新科技的發展為我國農業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以及挑戰。因此,對農業結構實施戰略性調整就要求我們一定要充分發揮高科技的重要作用,從而走出一條新型的科技興農之路。
4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存在著諸多挑戰,但同時也代表了更多機遇。通過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采取各種措施,一定能夠讓我國農業經濟在新的時代大潮緊緊抓住時代的發展脈搏,走出一條發展的新路。
作者:張義之 單位:南陽師范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www.cssfps.cn/qkh/54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