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3篇
第一篇
一、運用多媒體拓展信息,有效地拓展歷史教學空間
在歷史學習過程中,歷史教材包含的內容是十分有限的,這些教學內容很難滿足現代學生對知識的需要,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去收集歷史信息,并根據所要學習的內容有針對性地對收集的信息進行整合和分析,選擇一些對學生價值性更高的信息進行編寫,制作成教學課件,從而做到為歷史教學補充說明,讓學生更加深刻清晰地了解歷史原貌。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都是通過圖書館利用紙質書籍進行查閱和收集資料,這樣收集合適的資料是非常有難度的,同時這樣的教學工作量也過大,教師難以吃得消。但是在現在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資料與信息的收集,通過多媒體不但能夠輕松地收集到信息,還能夠有針對性地收集相關性強的信息,這樣的教學可以說是一箭雙雕。例如,在學習鴉片戰爭開始一直到八國聯軍侵華這一整個過程的相關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在網絡上收集并下載一些比較全面的、具有系統性和條理性的內容,讓學生了解每一個戰爭的歷史背景是什么,知道戰爭的過程和最后的結果,教師可以將這些內容用圖表形式進行展示,讓學生對比學習,提高教學效率。
二、運用多媒體開展活動,有效地提升歷史教學成效
在高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利用新的教學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因此,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去開展活動,利用一些主題活動來讓學生把握歷史課程的重要內容,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再現歷史,使歷史教學變得形象生動。例如,在學生紅軍長征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開展紅軍長征的主題活動,利用多媒體將長征的過程為學生再現,讓學生感受長征的艱難險阻,看完之后讓學生表達一下內心的感受。通過這樣的活動教學不但能夠讓學生的愛國之情更加濃烈,還能夠讓學生對歷史知識認識更加深刻,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三、結語
總而言之,歷史這門學科主要就是將人類社會中的整個發展的歷程進行講述,并對一些歷史遺留下來的創造性歷史文化進行傳遞和弘揚,讓人們鑒定過往,知道未來,利用多媒體更加清晰地了解歷史,學習歷史,從而在學習的過程中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汲取力量的同時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郭曉霞 單位: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回民中學
第二篇
一、歷史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1.激發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學生對歷史學習感興趣,就會主動參與、積極探究,這樣會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學生對歷史學習是否感興趣是完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性因素。歷史是生活的真實寫照,這本身是活潑而富有活力的。然而用文字來表述,形成書面的教材,這對學生來說是枯燥的。但是多媒體集圖文聲像于一體,可以把文字描述以圖文聲像的形式展現出來,帶領學生一起穿越時空,與學生一起走進真實的社會與生活。
2.優化教師的教學方式,擴大課堂教學容量
教師可以通過整合各種教學資源來充實課堂教學。以往的教學中,教師課前忙著查閱各種資料,但是學校條件有限,可供歷史教師查閱的資料有限,教師能收集到的與教學有關的信息很少,教材是教師與學生獲取信息的唯一渠道。有了互聯網,可以為教師提供更為寬廣的平臺,教師可以利用強大的信息資源庫來收集各種材料,如文字、影視劇片斷、圖片、圖畫、地圖等,豐富了教學內容,真正實現了各種教學資源的優化與整合,可以為學生與教師的主動探究贏得更多的時間,增大課堂教學知識密度與課堂教學容量。
3.積累豐富的表象,豐富學生認知結構
學生的認知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學生對外界信息的獲取與提煉并不僅僅局限于文字,還包括圖片、圖像、音頻與視頻等多種渠道。傳統教學以閱讀教材以及聽教師的語言描述為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學生所獲取的知識有限。將多媒體輔助教學運用于歷史教學中,可以為學生提供各種信息與資料。因此,教師可以融合影視劇片斷、遺留下來的字畫、各地考古發現、各種研究等于一體,讓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來獲取各類信息,獲得更多形象可感、具體可知的感性認識。
二、將多媒體應用于歷史課程教學中能解決傳統教學方法上存在的一些問題
1.可以減小師生對課本的依賴性,擴大課堂教學容量
多媒體應用于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再僅僅依靠教材上的內容。如,利用古裝片、古典歷史片、紀錄片、考古發現、歷史故事會、歷史小說等內容來結合教學的話可以擴大課堂容量,獲得更好的教學效率。
2.可以減輕教師的負擔
減輕教師板書負擔,教師可以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教學。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常常需要把本節所講知識點寫在黑板上,大量的板書占用了教師相當多的時間。采用多媒體可以提前將所要板書的內容輸入電腦,這樣在教學中教師就不必所有文字進行書寫,只需相應的操作,便可以將所要板書的內容清晰完整地顯示出來。
3.內容豐富,可以在學生眼前再現歷史
多媒體應用于歷史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互聯網或網絡知識,利用文字、圖片、地圖、聲音和視頻等信息將過去的歷史知識再現眼前,以豐富的內容來講解歷史,得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4.可以提高課堂氣氛,啟發學生
歷史課程與多媒體教學結合的教學方法,對高中歷史的作用特別大。它通過計算機軟硬件,借助圖、聲、像、文等多種信息形式,將課堂變成一個互動的場所,不同于傳統教學一樣死板,它全方位地調動學生、啟發學生的積極性。總之,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對象的不同,決定了教學方法和手段的不同,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教學手段在歷史教學中各有優勢且兩者能互相補充,我們只有本著實效性和高效性的原則,靈活運用兩種手段,才能收到預期效果。
作者:古再麗奴爾·麥提圖爾孫 單位:新疆師范大學
第三篇
1高中歷史教學中多媒體利用現狀分析
多媒體是新興的信息技術之一,也是教學活動中應用最為廣泛的信息技術之一。下面,我們就來對高中歷史教學中多媒體利用的現狀進行闡述。2.1多媒體利用思想傳統雖然多媒體技術是現代化的教育技術,但是仍然有一部分教師沒有正確的多媒體使用觀。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中得到利用,是為了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與質量的提升。但一些高中歷史教師為了使用多媒體技術而使用多媒體技術,他們覺得只要在課堂中使用了多媒體,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提高,教學創新度就有所提升。這些教師只是將多媒體當成一個現代化的黑板在對待,將板書從黑板上轉移到多媒體屏幕上。傳統的多媒體利用思想,使多媒體對于教學的促進作用得不到發揮。2.2多媒體利用方法落后多媒體技術從開始到現在,已經幾經更新。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做更多的事情,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傳達信息,可以利用多媒體制造課堂氛圍,可以利用多媒體加強師生溝通。但是,在當前的高中歷史教師隊伍中,存在一定數量的教師,他們沒有正確的多媒體應用方法。他們過于關注多媒體的作用,讓多媒體成為了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不僅有損教師的課堂主導地位,更剝奪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造成多媒體利用效率不足現象的產生。
2高中歷史教學中多媒體利用策略分析
加強多媒體的正確利用,是促進現代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提高的重要方法。下面,我們就來分析幾點高中歷史教學中多媒體的利用策略。
2.1利用多媒體技術,創新高中歷史導言課
緒論是高中歷史課堂的重要內容之一,許多教師會對課本的緒言進行講解,但教師講解的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了解歷史學科學習的目標,明確歷史學習的基本線索,讓學生了解歷史學習的內容。簡單的闡述,會讓高中學生覺得歷史學習過于枯燥,讓學生只關注歷史學習內容的理論性,影響學生的歷史學習積極性。學生沒有學習過課本中的知識,只對緒言進行學習,并不能完全讓學生明白歷史課堂的意義。但是,加強多媒體技術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利用,會讓高中歷史緒言教學變得一樣精彩。比如在講解有關于中國近現代史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開展緒言課。高中學生已經在初中階段了解與學習過中國近現代史的相關知識。在這樣的基礎上,高中歷史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對歷史教學活動進行改革,利用課件來呈現一些有關于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以及甲午中日戰爭的圖片與視頻,以此來引導學生對這些圖片進行簡單的介紹。在師生互動中,教師歸納不同的事件,不同的意義,從而為學生構建整本書的歷史知識結構,自然地完成緒言教學,給學生更加直觀的歷史學習內容,提高歷史課堂的趣味性。
2.2利用多媒體技術,創新高中歷史新授課教學
高中歷史課堂的學習內容十分豐富,教師要在每一節歷史課堂中,組織學生學習新的歷史知識,復習舊的知識,做一些科學合理的練習,對學生進行課堂檢測等。高中歷史課堂的教學任務是很多的,在高中歷史新授課階段,加強多媒體課件的應用,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會讓教學效率大大提高。在教學開始之前,教師需要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優化設計,利用合理的結構與教學內容,加強教學緊湊性。比如在講解有關于鴉片戰爭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圖文結合性質,將思維導圖融入到課件中。在教學中,先呈現思維導圖的核心,也就是鴉片戰爭。教師利用教學語言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像“說到鴉片戰爭,你們都會想到哪些事情或者內容?”學生會說他們想到英國,想到中國的清政府等。當學生可以概括出鴉片戰爭時,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呈現思維導圖的下一級內容,像戰爭暴發的原因、時間、標志性事件、結果、意義等。組織學生通過課堂自主閱讀來找到答案,從而完成思維導圖的第三級內容。同樣,教師可以利用呈現空缺的方法對學生的課堂掌握情況進行檢測,提高教學效率。
3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歷史教學質量的高低,對于當代高中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達成,以及高中歷史學習興趣的提高有著重要的影響。面對教學改革速度不斷加快的挑戰,當代高中歷史教師要正確認識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并對多媒體技術進行科學的應用。筆者針對多媒體技術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現狀,提出了幾點高中歷史教學的方法。希望更多的高中歷史教師關注多媒體技術,促進高中歷史教學的現代化。
作者:楊永強 單位:山東省平度市第九中學
本文html鏈接: http://www.cssfps.cn/qkh/54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