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職業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的創新
一、其他國家的高等職業教育管理模式借鑒
(一)德國的“雙元制”教育管理模式
德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處于一種相互連通的狀態,整個教育系統比較完整、開放。可以說職業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延續,是一個為學生的持續發展提供渠道的機構。在這個模式下,德國高等教育機構會采取校企合作、工作過程項目化的手段,大大地提高了德國高等職業教育的質量。德國的高等職業教育是“政府主導、校企合作”,政府和企業都是高等職業院校發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為院校培育高素質、高技能、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和實踐平臺。
(二)法國的“交叉學習”教育管理模式
法國從小學到大學一直都設有職業技術教育的相關課程,所以學生從小就能接觸到技術和生產方面的知識,特別是在高中和大學階段。法國的職業技術教育課程在注重專業基礎教育和專業學習的同時,也重視普通文化課程的學習,這樣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基礎知識,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基本素養和水平。法國高等職業院校的教育課程著力于專業教育和基礎教育的同時,還特別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理論課和實踐課交叉教學、相互補充,但是卻獨立地考核。這種“交叉學習、獨立考核”的教育管理體系,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發揮了巨大的鼓勵作用。
(三)日本的“多層開放”教育管理模式
日本高等職業教育所采取的“多層開放”教育管理模式,是由不同層次的短期學校、短期大學、高等學校等院校組成的一個開放式教育管理體系。高職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職業院校開展的課程進行學習。這種模式內的院校雖然有著不同的學科、不同的課程內容,但是它們的教學理念卻是相同的,那就是要以培養技術人才為目標,為社會發展培育所需要的人才。
二、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的創新策略
(一)重視管理與制度創新,加強政府宏觀職能
1.弱化職業高校和普通高校的等級。眾所周知,職業院校在我國的地位比較低,從招生資格上來看,優秀的人才都被普通高等學校所錄取。在就業方面,人才市場普遍對職業院校的學生帶有歧視心理,認為他們不如普通高校的學生。這種等級分明的教育管理制度,非常不利于高等職業院校的發展。對此我們可以學習法國的教育管理模式,將職業教育機構當作是國家教育系統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職業院校處在和普通高校同樣重要的位置,高等職業院校的畢業生甚至可以比普通本科畢業生的學歷更高。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弱化職業高校和普通高校的等級,為高等職業院校的發展提供條件。
2.提升高等職業學校的教學質量。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一直處于低于普通高校教學質量的狀態,由于生源質量差、師資力量差等原因,造成了目前的現狀。所以我們應該向法國學習,在職業院校中設立不同的教學等級(比如說在職業教育體系中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和層次的分類,分別在職業院校中設立高等職業教育性質的高級技術員班,培育精英人才),或者是引導高等職業院校構建“特色院校”(緊扣高職院校的特色之處,發揮自身的優勢,創造出某個領域或者某個行業的優秀人才),以提高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促使高職院校創造出更多的優秀人才。
3.實現學歷教育與職業教育的協調發展。我國可以借鑒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將教學和就業密切聯系,加強實踐教學,從而實現學歷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協調發展。在傳統的學歷教育中,我們只強調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卻很容易忽略學生的綜合能力。然而在職業教學中,很多院校卻過分強調專業技術,從而忽略了學生的學歷涵養。所以我們可以將兩種教育模式進行結合,創造出既有學歷素養、又有技術含量的人才。
(二)改變職業教育管理的思想觀念
1.奉行“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在我國,高職院校的學生很多是其他高校不要的“差生”,所以學生基礎比較差。這個時候,高等職業學校就必須要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給予學生更多的尊重和平等,并且在課程的設計上也要結合高職學生的實際情況,按照低基礎、寬范圍、方法靈活的理念進行課程設計,簡化難度,精選重點,優化知識組織,以利于學生的學習。
2.樹立“創建特色職業學校”的理念。我國現有高等職業院校大大小小幾千所,但是辦學理念卻趨向于一致,這樣不僅不利于學生的選擇和學習,更不利于國家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每個地區的地域、風俗、優勢和特點都有所不同,職業院校應該抓住院校的地區特長,發展出其他同類高職院校無法模擬的特色課程,“以質取勝”而不是“以規模大小取勝”。比如說景德鎮以陶瓷聞名,當地就有一所以“陶瓷”命名的“江西陶瓷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從而打造一個富有地方特色的職業院校。
(三)改變高等職業學校招生制度,從多個渠道選拔考生
1.統一考試招生。統一考試招生就是通過高考來為院校選拔人才。在中國幾乎每一個學子都要通過高考進入大學或職業學院,高考是全國性的、統一的國家考試,很多職業院校是按照學生高考的成績設置分數線,從高到低擇優錄取。高考是由教育部統一組織調度進行的考試,不可否認它的公信度非常高,成績也比較權威,但是這種方式未免過于單一,而且“一考定終身”的形式對學生來說也不公平。
2.學校自主招生。學校自主招生是一些學校采用的錄取方式,普通高中生可以在畢業前向一些院校進行咨詢、考試,然后在錄取的時候可以享受高考加分政策。雖然這類學生也要參加高考,但是高考已經不是唯一的評判標準,學校可能還會安排面試、才藝展示等環節,對學生進行充分的考核,最終選拔出優秀的人才。
3.校長親自招生。在美國、英國,有很多校長親自走向社會宣傳自己的學校,或者親自對其中的考生進行面試,這種校長親自出面招生、面試的情況在我國卻非常罕見。校長是院校的最高領導人,他的影響力絕對不亞于任何的廣告,所以如果可以讓校長參與到招生的過程中來,相信學生會更愿意選擇和相信這樣的院校。
(四)加強校企合作,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
1.構建類似工作現場的實訓基地。加強職業院校的實訓實習基地建設是目前職業院校的教學重點。實訓基地不僅可以改善高校的辦學條件,共享資源,還可以集教學、培訓、學習于一體,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和重點知識,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
2.邀請企業專家進入校園教學,加強與學生的交流。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中各個行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職業院校必須根據教學要求對實際教學進行安排設計。除了優化教師的結構,提高教師的綜合能力之外,還應多邀請一些相關行業、企業的專家進校園舉辦講座或者座談會,加強行業、企業專家與院校師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促進專業教學改革。
3.加強學校與企業的聯系,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教育部曾經在2004年就頒布了《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指出高等職業院校要以就業為導向設立辦學目標,主動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堅持培育專業涵養高、實踐能力強、職業道德良好的人才。所以我們應該把實習、實訓作為職業學院教學的主要內容,通過院校和社會的合作,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實習機會,從而真正把教學延伸到社會中。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管理工作模式創新不僅可以為國家培養人才,提高高等職業院校的社會地位,同時還可以促進院校學生的自身發展,所以創新勢在必行。在如何創新方面,可以借鑒德國的“雙元制”模式、法國的“交叉學習”模式、日本的“多層開放模式”,從以下四個方面開展國內高等教育的改革:重視管理與制度創新,加強政府宏觀職能;改變職業教育管理的思想觀念;改變高等職業學校招生制度,從多個渠道選拔考生;加強校企合作,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
作者:劉紅英 李紅梅
本文html鏈接: http://www.cssfps.cn/qkh/54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