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模式創新
一、生態文明教育的含義
生態文明教育是在人們具備一定生態意識的前提下,自覺遵守自然和社會生態系統原理,積極改善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的關系,根據社會發展的要求,對受教育者進行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教育實踐活動,達到促進受教育者全面發展的目的,從而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生態文明教育包括生態文明知識教育、生態文明情感教育、生態文明意志教育和生態文明行為教育四個方面。生態文明教育給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內涵,也提出了新的任務,要求大學生全面發展,不斷提升綜合素質,這為高校培養社會發展需要的合格建設者起到了推動和引領作用。
二、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理論聯系實際
“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是時發表展的客觀要求,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是高校德育所要承擔的歷史使命,也是大學生全面發展、提升素質的內在要求。”[2]目前,高校已意識到生態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逐步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活動,向大學生傳播生態文明知識并培養其生態文明行為習慣。然而,從實際調查結果來看,雖然有超過60%的大學生表示對生態文明相關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能堅持在日常行為上做到的比例卻很低。由此可見,在高校生態文明教育過程中,大學生更側重于理論知識的了解和學習,而沒有將生態文明觀念真正有效地落實到自己的日常行為中。
(二)缺乏有效組織
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能否有效組織,是決定其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關鍵因素。活動的時間、規模、頻率等都直接影響著大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進而間接影響生態文明教育活動的實效。一方面,隨著社會競爭加劇,大學生心理壓力、學習壓力逐步加大,導致不少學生因受時間限制而不得不放棄參與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另一方面,如果學校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參與的學生付出了寶貴的時間卻感覺沒有任何收獲,其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就會降低,長此以往,對學校開展的各種生態文明教育活動就會產生抵觸心理。
(三)宣傳形式缺乏創新
通過加強宣傳來擴大生態文明教育的影響范圍,是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途徑。調查發現,宣傳力度不夠是導致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效果差的主要因素之一。宣傳的方式、頻率和內容決定了宣傳力度的強弱。目前,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活動的宣傳主要靠宣傳欄、展板和報紙等。可見,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宣傳形式缺乏創新,導致生態文明教育宣傳效果十分有限。無法全面生動地介紹生態文明實踐活動,就無法觸及大學生的內心世界,也就無法使更多的大學生在日常行為上產生共鳴。
(四)缺乏評價指標體系
目前,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活動在實施過程中存在重開展、輕實效的問題。調查發現,雖然部分大學生認為參加生態文明教育活動收獲很大,對學校開展的生態文明教育活動感到很滿意,但是大多數學生也認為學校開展的生態文明教育效果不明顯。高校對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的效果和質量并未建立一定的評價考核體系,更缺乏系統的獎勵制度。同時,活動組織者也鮮有在活動結束后對參與學生進行信息反饋和追蹤調查,更沒有對活動的優劣進行反思和總結。
三、構建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創新模式
高校是社會生態文明建設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文明建設中不可缺少的一個主體。構建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創新模式,對于解決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實踐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和培養大學生生態文明觀、情感、行為習慣等具有重要意義。具體來說,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創新模式包含生態文明教育知識創新、生態文明教育技術創新和生態文明教育知識應用創新三個子系統。
(一)生態文明教育知識創新
1.通過課程建設加快生態文明教育知識創新生態文明教育知識能否創新,關鍵在于教育者自身認識是否到位及能否轉變思想。首先,高校要樹立較強的生態文明教育知識創新意識和生態文明教育責任感,并且以極高的主動性投入實踐。其次,拓展現有的思想政治課程體系,進行課堂教學創新,將生態文明教育知識創新納入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識創新體系,如在“法律基礎”課中加強環境保護法方面的知識創新,在“形勢政策”課中增加世界生態發展現狀分析等內容。第三,注重選修課和必修課建設。由于生態文明教育具有綜合性、跨學科的特點,因此有必要開設一些涵蓋多學科的綜合性基礎選修課,如“人與自然”“生態科學與人類文明”“生態道德教育與可持續發展”等。實際上這些課程本身就是對生態文明教育知識的一種創新和拓展。
2.通過學科體系建設加快生態文明教育知識創新在高校課堂教學中,學科滲透是當前普遍運用的一種課程組織方式。在專業課程建設中加入一些生態文明教育知識,將生態文明教育知識與專業課程建設結合起來,將學科教育與生態文明教育整合起來,有利于加快生態文明教育知識的創新和拓展。具體來說,在專業課程建設中,擔任專業課程開發及教學的教師可以通過研究分析教學體系來挖掘與生態文明教育相關的內容和知識,并在實際教學中進行適度拓寬和加深。通過這種模式進行知識整合,既保持了原有學科專業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又吸收了生態文明教育相關知識,使生態文明教育的跨學科性在各專業中得到充分體現,從而建立與專業知識教育相銜接的生態文明教育知識創新體系。
3.通過師資隊伍培養加快生態文明教育知識創新師資隊伍培養是加快生態文明教育知識創新的重要保障。高校教師的生態文明觀和教育教學能力影響著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實際效果。因此,要加快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知識創新,就必須培養一支穩定且高質量的師資隊伍。首先,高校應建設一支業務精、作風硬的專兼職相結合的生態文明教育師資隊伍,并激發其主動性和創造性。其次,高校要積極支持學者、教師及專家開展專門的課題研究工作,鼓勵他們圍繞高校生態文明教育主題進行不斷探索,并對科研成果給予獎勵,從而使得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相關研究能夠更加深入和系統。總之,師資隊伍是生態文明教育知識創新的重要保障和力量之源,是將生態文明教育知識轉化為實踐的重要條件之一。
(二)生態文明教育技術創新
1.實地觀察法實地觀察法是組織大學生到自然保護區、動物園、植物園等自然環境進行觀察、考察和體驗,引導大學生對具體生態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索,從而加深大學生對生態文明知識的了解,提升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的一種方法。組織大學生到校外進行實地考察,觀察諸如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生態環境破壞等問題,讓大學生以直觀的形式獲得第一印象和第一手相關材料,不僅利于豐富生態文明教育教學內容,并且在此過程中還可以引導大學生在觀察體驗的基礎上系統地分析生態問題,鼓勵大學生通過獨立思考來解決實際問題。
2.活動參與法大學生既是生態文明的宣傳者,也是生態文明的實踐者。對于高校來說,一方面要鼓勵大學生廣泛開展各種環境保護宣傳活動,并以更加專業的精神和負責的態度對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現象展開深入調查;另一方面要倡導大學生選擇綠色生活方式,倡導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節約資源做起,不使用或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回收廢舊電器及電池等。同時,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綠色校園、綠色社區、生態城市建設,以實際行動向社會宣傳生態文明并感染身邊的人。
(三)生態文明教育知識應用創新
在高校生態文明教育中,大學生生態文明知識應用和行為養成是最為關鍵的環節。高校要積極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知識應用創新,具體來講,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第一,培養日常生態文明行為習慣。引導學生從現在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我做起,培養不亂扔垃圾、節約水電、愛護花草樹木、杜絕浪費、愛護環境等良好生活習慣。第二,建設美好的校園自然環境。學校優美怡人的自然環境可以在潛移默化中陶冶學生的性情,塑造學生的良好品格,達到功能與審美的和諧統一,對生態文明建設具有情感熏陶、榜樣示范和心靈共鳴等作用。第三,組織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活動。學校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網絡等現代媒體來宣傳環保知識,還可以利用寒暑假組織社會實踐小分隊,宣傳環保理念,倡導低碳出行,將生態文明教育知識應用到實踐中。第四,充分發揮各類學生社團的作用。學生社團是當代大學生積極開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載體,大學生可以通過學生社團將生態文明知識運用到環境保護活動中,并在實踐中了解生態現狀,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通過發揮學生組織的自治功能,使大學生自發地產生保護生態、熱愛自然的意識,更重要的是將生態文明教育知識應用到實踐中,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作者:尹祥 單位:河南理工大學
本文html鏈接: http://www.cssfps.cn/qkh/54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