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路與建議
1水生態文明的概念
目前學界、政界對水生態文明定義頗多,或從物質、精神、制度三者關系的角度,或從自然、經濟、社會三者關系的角度,或從文明形態發展的角度等,分別給出了水生態文明不同定義。但是不論哪種定義,都講求各要素之間的和諧,包括人與水、人與社會的和諧等,其中人與水的和諧是所有定義的共性。從字面組成上看,可以這樣理解生態文明:生態是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文明則是社會發展到較高階段表現出來的狀態,前者是自然科學定義,后者是社會科學界定。文明的實質是人類(社會)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看法和對待。歷史上的先后出現的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階段,人類一直沒有解決對物質財富積累的追求的無限性和自然界支撐能力有限性之間的矛盾[2]。而生態文明則是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為其核心,而不是僅僅對物質的無限追求。相應地,水作為自然界的基礎要素之一,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資源環境基礎,以處理人與水之間的關系、形成“人水和諧”的狀態是水生態文明的核心問題。根據以上分析,我們認為可以這樣概括:水生態文明是以人水和諧為核心思想,從自然規律出發的實現水與經濟、社會之間的良性循環的發展狀態。
2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特點
與以人為中心的社會建設、精神文明建設不同,更區別于以人為中心盲目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工業文明建設,講求人水和諧的水生態文明建設有著其自身結構、發展的特殊性。
2.1水生態文明建設具有系統性
水生態文明可以看成由水資源、水生態和經濟、社會四個方面構成的系統。系統具有的整體性、相關性和環境適應性,決定著水生態文明系統內四個方面相對獨立而又相互作用,并與其他生態文明系統相適應,受整個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影響。只有正確認識到水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把握好水生態文明系統中資源、生態、經濟、社會各自作用,處理好彼此間的關系,才能使水生態文明整個復合系統發生有益的變化。
2.2水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長期性
在認識上,舊有的以“人類中心主義”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改變,和新的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的形成,及水生態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應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牢固樹立人水和諧理念,始終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資源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保護的各方面和水利規劃、建設、管理的各環節,從意識形態上實現用水方式的根本轉變,為水生態文明建設奠定思想基礎。
2.3水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復雜性、差異性
廣義的生態文明包括人水和諧及水生態系統良好兩方面內容[3],但是二者在某些地區和特定的發展階段存在矛盾,較難統籌;水生態文明建設涉及到各個階層的利益,需要各個部門和社區組織、個人的參與,協調難度較大,這決定著人水和諧的實現必將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同時不同地區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條件不同,所處階段不同。例如干旱半干旱地區與濕潤地區的水資源稟賦差異較大,氣候植被條件懸殊;城市與鄉村、山區與平原的水系條件、生態現狀、人類活動影響程度不同;西部欠發達地區與東部發達地區的經濟結構、生產技術、環保意識、節水觀念所處階段不同。建設水生態文明應確立人水和諧的思想,但應防止建設方案同一化或簡單挪用,防止評價標準的“一刀切”,應當結合水生態文明的地域特點,考慮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發展階段,因地制宜,制定出當地的水生態文明建設方案,根據不同區域特點確定區域性評價指標。
3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路與建議
水生態文明是我國當今日益趨緊的資源環境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是思想觀念進步和人類生存發展的必然選擇。建設好水生態文明任務重大,需要我們確立與之相適應的思想觀念,以水資源節約為重點,保護和修復水生態系統,完善制度建設。
3.1從思想觀念上樹立水生態文明理念
轉變觀念要求我們一方面要認識到洪旱災害不可避免,自然界水循環生生不息但是可利用水資源的再生能力有限,水生態一旦破壞將難以完全恢復到破壞前的狀態,人類的科學技術是有限的;另一方面要認識到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是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生態環境保護優先”的水生態文明理念。我們當按照水循環、水生態環境的自然運行發展規律辦事,按照區域水資源的承載能力的要求謀求經濟發展,中心思想就是降低人類對水生態系統的脅迫作用和負面影響,逐步改變重建設輕保護的傳統觀念,樹立生態文明的意識,逐步恢復水生態系統的健康。水生態文明雖然受到廣泛的關注和研究,但是在治水思想上仍未真正把水生態文明理念作為指導我國水利發展的戰略思想落到實處。在治水思路上要實現四大轉變,即從人水相爭向人水和諧轉變、從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轉變、從水資源開發利用優先向節約保護優先轉變、從工程水利向現代水利與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在推進水生態文明的建設過程中,加大對“文明“或者“文化”層面的考慮,避免可能會帶來的新一輪的水利工程建設,消除一切都是可量化的思想,防止再次走上惟GDP考核之路。
3.2以水資源節約為重點建設水生態文明
水資源節約是解決水資源短缺的根本舉措,只有水資源量這個基礎保證了,才能順利開展水生態文明的相關建設工作。當前我國水資源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水資源數量的約束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瓶頸。一個地區多年平均的水資源量是一定的,為保持經濟持續增長、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必須走水資源節約之路。全球氣候變化等因素使得水資源量的變化具有更大的不確定性。實現水資源節約,應當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推進水循環利用,建設節水型社會。一方面當提高全社會的用水效率,農業上發展適宜當地實際情況的節水灌溉技術;工業上鼓勵節水產業、循環用水產業的發展;繼續宣傳和鼓勵人民群眾節約用水,使用節水設備;繼續完善節水型社會建設,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另一方面當提高單位用水產出、人員單位用水的糧食產量和工業增加值等,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在控制經濟用水、保障生態用水的同時實現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做到保護和發展的同步。
3.3保護和修復水生態系統
水生態是水生態文明的核心字眼,是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所在。健康的水生態系統能正常發揮在自然環境演替中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輸送功能等各項功能,也是創造人類適宜的生存環境的基礎,深刻影響著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從水生態系統的基本結構、功能出發,恢復、保持水生態系統合理的結構狀態和自然生態環境功能,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生態文明的產生和發展必將用水的保護做引擎[6],如能保持水生態系統合理的結構狀態和自然生態環境功能,就能保證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為社會持續創造經濟效益。實施水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應當按照自然的水循環規律和條件,科學確定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生態系統用水總量和過程,保障生態系統基本用水;對于已經受到損害的濕地生態系統,在遵循自我修復規律的基礎上,應積極實行人工修復,維持和恢復河湖水系連通性、保持和改善水體理化條件,重建河流生態廊道的連續性及多樣性,切忌河流湖泊化;在水質保障與治理上,加強工業、城鎮生活等點污染源和農業面污染源治理,及船舶流動污染源和底泥內污染源治理,使污染物排放滿足水功能區納污能力的要求,實施截污導流、生態疏浚、水生態系統重建等工程建設,逐步實現水功能區水質的全面達標;做好物種和生物資源保護,建設瀕危物種基因庫、細胞庫等,保存其種質資源;做好水生態系統的評價、規劃和監督工作,確定各級各類水域保護修復的目標及任務。
3.4加強水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
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管理制度方面,以貫徹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和考核辦法為核心。2012年《國務院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的“三條紅線”和“四項制度”,從節水、取用水、排水、水質、水量等多個環節和制度建設方面制定了到2030年的總體或階段性目標。2013年伊始國務院發布了《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辦法的通知》,考核內容為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目標完成、制度建設和措施落實情況,并詳細規定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用水總量、用水效率和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的控制目標。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及其考核辦法為水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評價制度方面,除了繼續實施和完善水資源、水生態和水環境評價制度外,還應制定水生態文明全局尺度的評價制度。一方面,完善水生態文明建設的評價指標體系。目前,山東省濟南市、江蘇省無錫市等地的試點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應,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試點工作已在全國范圍內展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還在積極的探索中。應吸收試點地區優秀經驗,結合具體區域實際,將水資源管理、水環境保護、水生態修復、水價改革、水權交易等納入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重要內容。另一方面,應當科學評價經濟建設成果。把水資源消耗、水環境衰變和水生態效益損害納入經濟建設成果評價體系,把水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納入黨政干部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嚴格水資源環境管制,探索建立新上項目審批的“一票否決”制和區域、流域限批制度。
4結語
我國當今面臨著發展諸多資源環境的約束,其中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是最大的制約因素。以“人水和諧”為核心思想的水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生態之間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水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涉及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復雜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建設水生態文明,要從思想上貫徹新時期治水理念,樹立人水和諧、以供定需、節約保護優先和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認識到水生態文明的系統性、復雜性、長期性和差異性特點,遵從自然規律,以水資源節約為重點,突出水資源節約這個重點任務,實施水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以制度的力量作保障,從而實現人類社會健康持續發展與良好的水生態環境的和諧共贏。
作者:孫煉 李春暉 單位:北京師范大學
本文html鏈接: http://www.cssfps.cn/qkh/54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