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發展下生態農業旅游論文
1京津冀協同發展下河北省發展生態農業旅游的優勢
1.1資源優勢
河北省是我國農業大省,地理環境廣闊,自然風景優美,特色農產品豐富,鄉土文化氣息濃郁,對渴望體驗農村生活、親近大自然的人們有極大的吸引力,是北京、天津居民選擇生態農業旅游的理想之處。河北省欒城縣是全國著名的草莓生產地,十幾年來,該縣每年都會舉辦草莓采摘節,帶動了當地的生態農業旅游發展。發展至今,欒城縣采摘面積達到670多公頃,采摘品種不斷豐富,包括了草莓、甜瓜、油桃、水果西葫蘆等。位于京津腹地的永清縣,生態農業旅游發展迅速,鄉鄉有農家樂、采摘園。永清縣擁有34000多hm2林地,其森林覆蓋率達到43%以上,是全省之最,被譽為京津走廊的“天然氧吧”。這里的原生態歷史沉積與生態農業的人性化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集觀光采摘、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生態農業旅游。綠、美、鮮已經成為吸引人們來此觀光的鮮明特色。
1.2區位優勢
河北省內環京、津兩地,發展生態農業旅游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2014年12月,國家交通運輸部部長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論壇”上提出將建立京津冀交通一體化實施項目清單,從基礎設施建設、交通運輸、港口交通、智能交通、綜合樞紐等領域制定切實可行措施,確保交通一體化取得實效。在鐵路方面,京津冀三地和鐵路總公司將出資100億元,共同組建京津冀軌道交通投資公司;在公路方面,北京交通委員會將根據城市功能定位及人口分布進行規劃,實現國道、高速與津、冀的對接;深化交通運輸改革,綜合發揮其先行及保障作用,最終形成相鄰城市1至2小時交通圈。交通的發展為京津冀地區的居民出行提供了便利,短路程、低花費成為河北省環京津地區生態農業旅游吸引游客的關鍵。
2推進生態農業旅游發展的措施
2.1增加政府投入,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發展生態農業旅游,鄉村風貌是根本。所以政府應該以景觀的概念加大財政投入,建設具有當地獨特文化的新風尚農村,完善當地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使鄉村成為生態農業旅游的理想之地。
2.2與當地文化相結合,豐富生態農業旅游產品
如果當地的生態農業旅游只是簡單的采摘、農家樂,那么將會導致同質化嚴重,就會失去客源吸引力,旅游業無法長久發展。只有與當地特有的民俗風情相結合,開發出豐富多彩的旅游項目,才能使生態農業旅游長足發展。
2.2.1隨著旅游的常態化,游客開始追求具有深度的體驗。因此在設計生態農業旅游項目上,就要強調活動的參與性,能夠引導游客進行深度地參與活動,加大在互動性的旅游項目上的設計,努力營造深度體驗的氛圍,讓游客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2.2.2生態農業旅游要屬于體驗性的旅游項目,因此要注重真實性。在建設生態農業園區時要充分利用當地的旅游資源,注重旅游項目之間的優化組合,使吃、住、行、娛、游、購配套發展,具有整體性,保障游客能夠體驗到生態農業旅游的真實性。
2.2.3要想當地的生態農業旅游獨樹一幟,就得發掘具有特色的旅游項目,越是與眾不同,就越具有吸引力和競爭力。所以在進行園區開發時要結合當地的民俗文化,因地制宜地進行建設,突顯出原有文化的韻味,形成獨特鮮明的且具有文化內涵的主題。
2.3樹立區域整體發展觀念,實現規模經濟
河北省在發展生態農業旅游的過程中,要樹立區域整體發展觀念,企業間聯手營銷,實現規模經濟。這樣既可以減少營銷成本的投入,避免同業間惡意的價格競爭,使企業間形成互惠互利的共同發展戰略。
2.4加大宣傳力度,打造知名品牌
促進河北省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需要采用多種營銷手段,加大廣告宣傳的力度,樹立品牌觀念,實施知名品牌帶動整體發展的戰略。具有星級設施及服務的知名生態農業旅游園區的發展,將帶動周邊地區旅游業的發展,同時周邊旅游園區的興起又會反饋給知名園區,形成共生共榮的發展關系,達到延長區域生態農業旅游生命周期的效果。
2.5跨區域開展旅游合作,完善協調、監管機制
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河北省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可以開展跨區域的旅游合作。通過與北京、天津當地的旅行社的合作,共同開發旅游線路,推進市場間的互動。完善區域間的協調、質量監管及應急處理機制,更好地進行旅游項目的對接,推進生態農業旅游標準化建設,促進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
作者:代玉洋 白靜靜 賈兆穎 單位:河北農業大學
本文html鏈接: http://www.cssfps.cn/qkh/5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