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論文
(一)過程評價的具體流程
1.前期績效評價前期績效評價
的基本依據有相關的法律和政策以及財政部門與主管部門制訂的前期績效評價工作規范和其他相關資料。其次,前期績效評價的對象是鄉鎮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方面所設置的績效目標,申請的預算資金以及為達到績效目標打算采取的措施和實施的制度,可分為鄉鎮自評和區評。鄉鎮自評是鄉鎮政府中的主管部門將所制訂的績效目標和預算資金,每月支付額度等內容進行確定,并通過網絡的方式進行公示,聽取居民的意見。考慮到鄉鎮經濟條件和居民文化水平的落后,還應該召開鄉新農合大會等類似的會議,在各村選取部分村民作代表,在會上進行公示和交流,相關部門做出調整完善后將績效預算的相關材料上報到區級;區評是指區財政局在鄉鎮自評的基礎上,針對鄉鎮上交的材料,根據項目的分類挑選專業人士組建專家評審小組,根據相關的評價標準進行評審,并提出評價意見報告提交到區財政局。預算部門應根據自評結果與區級評價結果,及時調整與優化本部門的績效目標等。
2.中期績效評價中期績效評價
是整個績效評價過程中承上啟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財政部門對于項目的績效跟蹤管理,中期績效評價往往是在鄉鎮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項目進程過半時進行。中期績效評價首先是對于上半年以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鄉鎮中的實際執行情況進行調查分析,調整并完善前期作預算時申報的績效目標,完善鄉鎮新農合支出的目標管理。其次,是通過在鄉鎮發展新農合的過程中所執行的相關管理制度、措施以及實施方案完整性、規范性、可操作性進行考查,從而及時發現執行中所產生的偏差,最終分析評估績效目標完成的可能性。最后則是對于新農合階段性的實際執行情況和取得的實際成效進行全面考量,其中最不能忽視的就是鄉民的主觀感受,因此可以進行一次鄉民對于新農合的滿意度調查,分析得出結果,并提出針對性的改進措施和建議,確保績效目標的實現。評價工作應由第三方機構進行。
3.后期績效評價后期績效評價
是在本年度結束時對于該年度鄉鎮新農合的整體發展進行評價。評價內容包括新農合在鄉鎮中的定位和績效目標;實施和管理情況;制定的計劃、資金的使用情況以及財務的管理情況;所制定的績效目標的合理性、績效的達標程度;保障對象的滿意程度以及對鄉鎮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績效評價依賴于評價指標,最終評價的結果也是依據指標的達成程度進行判定。對于鄉鎮中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來說,其主要的評價評價指標有:
①參合率:參合人數與農業總人口比率。參合率越高,意味著受保障的人數越多。
②籌資標準:人均籌資標準,包括個人出資和財政補助水平。籌資標準越高,說明保障能力越強。
③保障水平:鄉鎮政府的補償資金占住院費用的比例越高即實際補償比例越高,說明保障水平越高。
④受益面。受益人數與參合人數之比。
⑤在鄉鎮醫療機構住院比率的高低。
⑥群眾的滿意程度等。并將績效評價的結果按等級劃分。評價具體步驟包括:鄉鎮府財政部門開始年度評價工作→制訂評價表→成立評價小組→實施評價工作→收集評價基礎材料→通過分析確定評價結果→填寫自評材料和報告→上交報告至區財政部門→確立專家組和第三方機構→對報告進行評審并將結果反饋回基層→整理總結→針對所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進完善。
(二)公平保障體系
前期績效評價分為鄉鎮自評和區評。鄉鎮自評中,各村選舉的村民代表應由村民大會選舉產生,村民代表代表著本村的權益,對本村負責,自評時全體代表一起對公布的相關績效考核目標進行監督與問責。而區評是針對鄉鎮上交的材料,根據項目的分類從專家庫中挑選專家及相關的專業人士,共同組建專家評審小組,并由專家組提出評價意見,最后經專家本人簽名確認提交到區財政局,專家應本著公平公正的態度進行認真評估,并對評估結果負責。預算部門要將鄉鎮實施新農合的具體方案和相關資料交予第三方評估機構,由第三方評估機構獨立核對核查。項目參與的有關部門不能隱瞞阻礙其工作,第三方評估機構完成評價工作后,給出具體的績效評價報告,并對該報告負責。后期績效評價由政府財政部門自行依據相關的評價指標進行評價,本著公平認真負責的原則對財政項目進行評價,總結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暴露的問題,并對于相關資料進行整理歸檔。
(三)反饋評價機制
在前期評價過程中,相關的實施部門必須對鄉鎮自評與區評提交的評價意見進行自查,并在15天內給予反饋答復,對于提出的問題進行糾正,并及時調整與優化。中期評價過程中,相關的實施部門同樣必須對第三方評價機構提交的評價意見進行自查,并同樣在15天內給予反饋答復,并對于提出的問題進行及時糾正與優化。
作者:嚴運樓 何思涵 焦航
本文html鏈接: http://www.cssfps.cn/qkh/48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