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武陵山片區大學生家庭教育
一、古丈樣本的典型性
古丈縣地處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部偏東,武陵山脈中段,國土總面積1297.45平方公里,其中87.9%為山地。轄12個鄉鎮,140個行政村。2007年全縣總人口13.85萬人,以土家族、苗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5%。2002年初,古丈縣被確定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古丈縣小,面積小、人口少、經濟總量小,是湘西州迄今最小最貧困的縣。近年來,古丈縣依靠豐富的礦產資源,以優質的傳統特色產業為基礎,努力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已取得巨大的進步,然而,由于經濟總量偏小,基礎設施薄弱,產業建設滯后等因素,古丈縣的社會經濟發展仍滯后于武陵山片區的其他縣市。據湘西州扶貧開發信息網資料,古丈縣農村人均年純收入在1196元以下的貧困人口還有5.489萬人。古丈縣貧困人口占全縣農村人口的45%,而貧困人口的80%集中分布在偏遠、高海拔、文化教育落后、通訊閉塞、地理環境相當惡劣的山區,以移民庫區、巖溶干旱區、高寒山區尤為突出。通過多年幫扶,古丈縣4萬多農村貧困人口越過貧困線,但由于歷史、地理、自然、工作等主、客觀原因,全縣尚未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解決溫飽的難度大,已基本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穩定脫貧的壓力也較大。由于種種原因,許多貧困人口因貧困而失學,又因失學而成為新一代貧困人口,勞動力文化素質低,既是貧困的結果,又是造成貧困的原因。調查結果表明,這部分貧困農戶家的勞動力文化素質狀況較差,平均受教育時間僅5.92年,大大低于全縣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古丈縣的教育狀況與經濟狀況緊密相連,而其經濟狀況在武陵山片區具有的典型性表明,其教育狀況也基本能夠代表武陵山片區的教育的現狀,因而研究古丈縣的大學生家庭的教育需求情況進而探討武陵山片區的大學生家庭的教育需求就具有典型性。
二、古丈樣本大學生家庭的教育需求分析
(一)家庭在教育方面的支出情況
對于大學生家庭的調查表明:教育一年花費占家庭支出的比重占到2/3的比重最高,最少的也是1/3。有些家庭甚至負載累累,需要多年還清,選擇3年以上、3年、2年、1年還清借債的依次為:39%、27%、14%、20%。大學生家庭有60.9%的比例認為“昂貴的學費成了負擔”。這也反映了農村偏遠地區家庭對于高等教育的支付能力明顯偏低的現狀。雖然經濟狀況有限,但家庭并沒有因此壓縮對教育的投資,特別是對于有大學生的家庭而言,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儼然已經成為了家庭的沉重負擔。一個在校的大學生要支付的最基本的費用包括學費、資料費、住宿費、伙食費、生活用品費,學習用品費等,大部分的大學生家庭面對高昂的教育費用,則通過助學貸款來解決。助學貸款貸的是學費,學生畢業后就要還貸,但目前大學生的就業狀況并不樂觀,使得助學貸款的還款率并不高,也就更加重了大學生家庭的經濟負擔。
(二)對讀大學的看法有大學生家庭
在這方面最明顯,樣本選擇“走出家鄉,改變孩子命運”的選項占多半,為53%;對以孩子為依托,改變家庭狀況甚至移民遷出、改變家鄉狀況并不抱太大希望。問卷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有同樣一筆扶貧款,只能用于交通設施、產業項目和教育改善,您認為應該優先考慮:A.交通設施,B.產業項目,C.教育改善”。調查顯示,大學生家庭表明要優先發展教育,且比例超過了50%。由此可見,大學生家庭對子女的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和對投資高等教育的熱情,幾乎沒有大學生家庭會主動放棄即將接受或正在接受的高等教育的機會。為了讓自己的子女不再“面朝黃土背朝天”,讓子女接受教育,特別是接受高等教育已經成為家長內心最熱烈的呼喚。家長對子女的希望更多地偏向實際,希望子女在接受教育之后,能找個穩定的工作。
(三)孩子高等教育狀況
盡管都十分支持孩子考上大學,但考上大學的比例很低。對于大學生家庭的調查表明,選擇所在村寨的大學生數量為5-10個的比例最多,為49%,其次為5個左右,比例為31%,10-15個的比例很少,為14%。在古丈縣一個村的人口一般在200人左右,按照一個村10個大學生比例算,大學生也只占到5%。而從考上大學生的性別來看,女性比例遠遠大于男性,為71%,高出男性21%。很多男性沒有接受到更高一級教育,對社會的長遠發展勢必造成不利影響。
(四)教育對家庭經濟的作用
大學生家庭反映,大學生工作后對家庭的經濟作用,超過65%的比例認為暫無經濟作用,但還是有17%的比例認為其對家庭經濟貢獻占到1/3。大學生家庭的孩子工作待遇多在2000-3000元之間,甚至還要稍微低一些。大學生剛參加工作,加之現今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突出,收入自然不多。大學生對家庭的脫貧致富作用方面,表現不很充分。選擇“作用小”的比例最多,占72%,選擇“沒作用”和“說不清楚”的比例達到16%?!昂⒆訒x得越多,家庭經濟狀況就越差;供養大學生越多,其家庭就越貧困”,這種高投入、低回報甚至無回報的高等教育體制,大大增加了貧困家庭的生活負擔。
(五)畢業生工作或上學地點
大學生家庭已經畢業大學生的工作地點選擇“在沿海城市”的比例最多,其次是“在本地縣城工作”,再次是選擇“在大中城市工作”。如果即將畢業,其就業地點也多傾向于“在大中城市就業好”。普遍認為這些地區是中國的經濟發達地區,就業機會多。通過對湘西古丈縣大學生家庭教育需求的問卷調查和訪談,大體可以得出武陵山片區大學生家庭教育需求的以下結論:第一,偏遠民族地區能夠考上大學的比例很小,同時大學生畢業工作后對家庭經濟的即期作用不大,對家庭的脫貧致富作用也表現得不夠充分,但讓子女接受教育,特別是接受高等教育已經成為片區家長內心最熱烈的呼喚。第二,貧困的片區家庭對高等教育的支付能力很有限,教育支出占家庭支出很大比例甚至導致有的家庭負債累累,不得不依靠助學貸款的方式支付學費。第三,大學生家庭中已經畢業和即將畢業的大學生中,大部分都傾向于在沿海和發達地區城市工作和上學,回鄉工作和創業的熱情并不高,這就造成了民族地區的人才流失,對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建設都是一大筆損失。第四,由于當前大學生就業現狀的不樂觀,城鄉教育的差距導致城鄉大學畢業生在素質、心理等方面的差距等原因,致使偏遠民族地區的大學生的就業現狀更是雪上加霜。
三、應對武陵山片區大學生家庭的教育需求的建議
應對武陵山片區大學生家庭所反映的教育需求問題,可以從政府的招生、就業政策、國家的助學貸款機制的優化以及高校對民族地區大學生的招生、就業、職業培養等方面入手,結合實際,逐步優化武陵山片區大學生家庭的教育需求。
(一)政府要制定并優化政策,為大學生就業提供政策支持
首先,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應向偏遠的武陵山片區傾斜,加大該區教育的財政轉移支付,縮小城鄉之間的教育資源差距,讓更多的有求學意愿的學生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以便應對現代化社會對就業人才的需求。其次,政府應搭建覆蓋全國的就業信息平臺,深入到各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讓市場的供需雙方能在全國的范圍內發布和查看供需信息,實現更加全面的雙向選擇。同時,建議在信息平臺中設立武陵山片區大學畢業生的專欄,以便引起社會各界對該地區大學生的關注,降低該區大學生就業的成本,同時,引導和鼓勵用人單位為武陵山片區的困難大學生提供實習、培訓以及就業的機會,堅決抵制在就業問題上出現的地域歧視和地方保護主義現象的出現,對優先錄用武陵山片區困難大學生的企業和單位予以獎勵和稅收優惠等。再次,國家應采取諸如在高考招生中對該區的考生降分錄取的政策,照顧來自民族地區的學生,培養他們成為21世紀的有用人才,為和諧社會的建設奠定基礎。
(二)完善國家助學貸款機制
現行的針對學生的自主體系包括獎學金、貸款、助學金、減免學費、特殊困難補助、勤工助學六種資助形式。助學貸款是貧困家庭對大學生的教育投資的主要途徑,完善高校貧困生的助學制度,可以緩解貧困家庭對教育支出的壓力,所以,筆者認為,要進一步完善貧困學生的助學貸款體系,具體來說就是通過簡化貸款手續過程,讓更多有需要的武陵山片區的貧困生實現順利貸款來擴大對學生的資助范圍,并且適當提高貸款的額度,延長學生的還款期限并豐富資助的形式,如可以號召社會各界捐贈資金、實物等學生所需等。
(三)積極促進民族地區大學畢業生回鄉創業
武陵山片區的大學生在該區就業具備一定的可行性,但還要創造一定的就業條件和環境,除了該區大學生自身轉變觀念,還需要國家、片區和社會各個方面的關注和支持。武陵山片區的大學生創業同樣也需要國家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一方面,要多方為該區的大學生畢業生籌集創業基金,通過國家財政和社會兩個渠道為該區大學生設立創業基金,支持大學生自主創業,給予回鄉創業的大學生必要的創業資金支持。另一方面,政府應對回鄉創業的大學生提供寬松的環境,實行優惠政策,加大創業典型的宣傳力度,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回到武陵山片區創業就業。再次,優化面向武陵山片區大學生創業的專家隊伍建設,為該區創業者提供必要的有針對性的和專業性的指導服務,為回鄉創業的武陵山片區的大學生保駕護航。
(四)高校應在大學生就業問題上發揮更大作用
一方面,高校在招生中,應對武陵山片區的學生給予照顧,讓更多該區的學生接受高等教育,并且在大學生就業方面,對該區困難學生予以照顧,如加強就業指導,盡可能多地收集就業信息,為該區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優先給用人單位推薦優秀的武陵山片區的困難學生,以解決他們的就業壓力,降低該區大學生家庭的教育投資風險;學校同時也要為他們提供勤工儉學的機會來緩解該區大學生家庭的經濟負擔;完善并提高校內招聘會的水平,吸引更多企業進入校園招聘,幫助他們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就業信息,實現順利就業,來提高該區大學生家庭對高等教育投資的回報率。另一方面,高校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勇于拼搏,積極進取的創業意識,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邀請優秀創業代表來校開展創業講座,幫助偏遠的武陵山片區的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的優勢和劣勢,找準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定位,提高競爭力。
作者:劉婷 劉毅 單位:西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www.cssfps.cn/qkh/34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