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企業文化融入校園的實踐研究
一、企業文化進校園的路徑選擇
1.建立健全企業文化進校園統籌協調機制。
企業文化進校園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本著優化資源配置的原則,將其作為子內容納入學校文化建設的統籌謀劃中,進行一體化設計。一是設立學校文化建設組織機構。高職院校應成立文化建設領導小組或與之類似的組織機構,這是切實推進學校文化建設工作的關鍵。鑒于我國高職院校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文化建設組織機構應該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開展工作。在組織架構上,組織機構應包括領導機構和工作機構,分別負責學校文化建設工作的決策和執行。二是編制實施文化建設規劃。這需要進行大量的調查研究,如明確企業文化進校園工作在學校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所要達到的目標和要求,各部門應承擔的責任和完成的工作任務,以及完成任務所要采取的對策和措施。針對企業文化進校園宣傳不夠以及重職業能力培養輕職業素養養成的現狀,學校文化建設規劃須對企業文化進校園的宣傳以及學生職業素養養成的目標、任務、責任部門、時間要求、對策措施等作出明確規定,努力做到分工合作,各司其職。
2.建立健全企業文化進校園約束激勵機制。
將企業文化進校園納入年度工作考核。中層部門和干部的年度工作考核,是高職院校實施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徑。但從考核工作的實際情況看,由于種種原因,各高職院校并沒有把企業文化進校園納入考核范圍。鑒于此,將企業文化進校園同其它重要工作一樣納入考核范圍,制定明確、合理的考核指標,堅持進行規范考核,必將大大調動廣大干部、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使他們創新思維、創新思路、創新方法,切實推進企業文化進校園工作。將企業文化進校園納入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目前,各高職院校基本上都建立了一整套符合自身特點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在提升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由于企業文化進校園是高職院校的不二選擇,作為學校重要組成部分和中心工作的教學系統、教學工作理應承擔起企業文化進校園這個重任,而且要采取措施確保把工作做實做細。將企業文化進校園納入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依托既有的程序和機制,對教學實施前、中、后全過程監控,無疑是個不錯的選擇。
3.建立健全企業文化宣傳機制。
一是加強宣傳隊伍建設。學校的專職宣傳隊伍由于自身使命和職責使然,必須要強化文化建設特別是企業文化進校園的理念。為此,要加強企業文化的學習、培訓和研究,開展、參與企業文化沙龍、考察等,使隊伍充分熟悉行業文化、企業文化、學校文化,準確把握三者的特點、規律和相互聯系,懂得宣傳工作如何在保持學校文化獨立性,繼承和弘揚學校原有文化特色、優勢的基礎上,引進融合企業文化。按照“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學校其他教職工特別是廣大教師也應該加強企業文化的學習和研究,以積極主動的態度成為企業文化的學習者、宣傳者。二是加強宣傳平臺建設。無論學校層面還是中層部門的宣傳平臺,都應該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結合自身特點,開設介紹企業文化的專題欄目,對學校所面向行業中典型的企業文化進行介紹。還可以依托校情、系情和學情,積極探索并成立新的企業文化研究、宣傳平臺。三是開展企業文化宣傳活動。以沙龍、講堂、論壇、展覽等方式開展各種形式的企業文化宣傳活動,從不同角度,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成長需求,開展有針對性的宣傳,使企業文化的宣傳實現對所有學生的覆蓋。開展企業文化宣傳活動,需要學校主管部門與招生、就業以及學生教育、管理部門密切合作,根據各自的專長和優勢,統籌謀劃,合理安排,最終形成上下聯動、左右呼應的長效機制。
4.建立健全企業文化教學機制。
依托行業職業教育集團、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等校企合作平臺,本著“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理念,充分利用企業教育資源優勢,將企業文化融入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一是將企業文化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根據企業的工作過程和崗位要求,校企雙方共同分析、確定合格勞動者應具備的職業能力、職業素養,并將之分解為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據此合理設置課程,形成以專業核心課程為中心的課程體系,最終形成突出企業文化特色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這是高職院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必須遵循的最基本依據。二是將企業文化融入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高職院校實施教學的指導性文件,是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在課程上的具體化,主要是對各專業課程體系包含的每門課程進一步細化深化,形成更加明確、詳實的課程概述、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及學時分配、項目化教學設計和考核方案設計等。科學合理的課程標準,必然內含企業的工作過程和崗位要求,體現合格勞動者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換句話說,必然融合了企業文化。
5.建立健全企業文化體驗機制。
一是營造校內企業化實訓環境。在校內各專業實訓基地再現企業生產和管理的“真實”情景,在硬環境建設方面,主要是以企業化名稱命名實訓場地,張貼、懸掛反映企業文化特色的標語、警示語等;在軟環境建設方面,主要是對實訓進行頂層設計,建立企業化實訓制度,實施規范有序的管理。二是營造企業化校園環境。引入企業精神、經營理念等企業文化元素,并以名稱、格言、牌匾、雕塑等形式落實到道路、廣場。樓宇上,形成富有自身職業特點的道路文化、廣場文化、樓道文化、宿舍文化,讓學生在校內時時處處感受企業文化的影響和熏陶,并不斷內化為自身的職業意識、職業素養。三是發揮校外實訓基地的作用。高職院校都擁有與專業對口的眾多校外實訓基地。到企業實習或頂崗實習,使學生直接置身企業文化之中,可以實現學生與企業文化的零距離對接,是學生體驗企業文化最直接的途徑,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推進企業文化進校園要正確處理三種關系
1.正確處理企業文化和學校文化的關系。
雖然企業文化和學校文化同屬文化的范疇,同為組織文化,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和規律,但二者畢竟是兩種不同的亞文化,存在著根本性的區別和明顯的差異性。因此,高職院校強調企業文化的重要性,努力推進企業文化進校園,決不是要把二者混為一談,或者淡化學校文化,或者以企業文化代替學校文化。而在于以企業文化補充、豐富學校文化,強化學校文化的育人功能,以此提升育人質量,為經濟社會的發展培養更多更好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另外,以學校文化為主體,是高職院校的根本,否則,高職院校將失去自己的靈魂。
2.正確處理企業文化育人功能與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
如前所述,企業文化具有教育導向、團結凝聚、約束激勵和品質優化等功能,可以很好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甚至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彌補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但是企業文化畢竟根植于企業的土壤,以營利為最高價值追求,這與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截然不同。也就是說,相對于高職院校的育人目標,企業文化在育人上存在著明顯的局限性,過分強調企業文化的功能是不科學、也是不客觀的。
3.正確處理黨政、教學、學生、后勤四大系統的關系。
高職院校與其它高校一樣,都是由黨政、教學、學生、后勤四大系統構成的。按照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四大系統都對企業文化進校園工作承擔著相應的責任,應當完成相應的任務,即使不像教師那樣直接面對學生進行“言傳”,也應該努力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以實際行動“身教”學生,通過營造良好的企業化環境影響熏陶學生。因此,對于企業文化進校園而言,高職院校的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是工作的主體,而不是袖手旁觀的看客。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切實增強推進企業文化進校園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進而增強完成使命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作者:柴清風 鮑雙振 單位:河北化工醫藥職業技術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www.cssfps.cn/qkh/33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