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在學習語文課程中的創新思維
一、實現教師角色轉換,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1.由“解剖者”成為引路人。
語文對聽說讀寫有著很高的要求。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以往,教師成了“解剖者”,將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生硬地分解成主題思想、段落大意、寫作背景等,文本中所包含的情感與意境被忽視,學生根本也沒有閱讀與思考的時間。新課改倡導個性化閱讀教學理念,指出:閱讀是學生、教師與文本的對話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要由解剖者成為引路人,要引導學生展開自主閱讀,讓學生展開充分閱讀、主動思考、積極思維,在教師的相機誘導與啟發下,產生更多的獨特見解,并鼓勵學生交流個人見解,在交流與討論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
2.由擁有者成為啟發者。
傳道授業解惑,這是傳統教學中的教師定位。在新形勢下要實施創新教育,教師更要成為指導者與啟發者。教師不再僅僅是現成知識的的擁有者,而要成為知識的開發者,使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主動展開探究,成為知識的真正構建者,實現知識在教師與學生間的多向交流與互動,而不是簡單地由教師傳遞給學生的單向教學。因此,我們要鼓勵學生展開探究性學習,與學生組成共同的學習體,一起投入到探究性活動中來,從而達到教學相長。
二、巧妙設計導入環節,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是開啟創新之門的鑰匙。興趣是教學成功的先決條件,縱使我們的教學再精彩,教師再努力,而學生沒有學習的激情與動力,對學習本身不感興趣,就會降低自身的教學參與度,抑制大腦皮層的興奮點,創新也就成了無源之水。可以說,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前提。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高度重視導入環節的設計,要以新穎有趣的導入來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打下基礎。如在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時,我以“我和魯迅比童年”為話題來導入。這樣由學生的童年來導入,更能激起學生學習的激情,使學生產生積極閱讀的欲望,來尋找魯迅童年的足跡。又如,在學習《小石潭記》一文時,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強大的效果來向學生形象直觀地展現小石潭美景的古畫、圖片等各種素材,這樣更能讓學生領略與感受小石潭的清、幽、雅的景致,體會作者樂憂相間的心情,從而使學生主動而積極地投入到教學中來。實踐證明,通過巧妙的導入可以在第一時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學生由無意注意轉為有意注意,在最短的時間內進入學習與思維的最佳狀態。
三、創設有效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展開主動探究
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并不是一句空話,而是需要在學生主動而積極的探究中,通過不斷地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中逐漸培養。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常有疑點,常有問題,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創新。”我們要以問題為契機,以問題來引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憤悱狀態,以激起學生探究的激情,激發學生創新的火花。問題本身的價值性是探究活動成功的關鍵,直接關系到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我們要避免那種單一是非判斷型問題,而是要提出一系列富有探索性與啟發性的問題來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如在新舊知識聯結處設問。學習是一個不斷地從已知到未知再到已知的過程。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在新舊知識的聯結處設計問題,這樣更利于學生探究活動的展開,促進新知識的獲取,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又如,聯系社會生活提問題。學習來源于生活,同時又服務于生活。
四、結束語
用先進的教學理念來指導教學實踐,為學生構建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課堂教學模式,誘發學生探究動機,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在探究中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作者:杜俊先 單位:清苑縣魏村第二中學
本文html鏈接: http://www.cssfps.cn/qkh/33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