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語課程教學改革研究對策
一、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主要目的
針對一些高中學校英語課程改革方案被消解的原因,對高中學校的教務處人員和一線教師進行訪談:1.英語素質教育的課時量;2.課時安排時間;3.教學活動安排這三面為問題切入點,總結出學校在多重制度壓力下實施新課改境遇:
1、學校課時安排與國家政策相差巨大,表面只做出某些相應的改變,與上級要求差距較大,通過“做材料”應付政策要求,作材料完全只是為了實施行為本身,有時以作假的方式做材料,如撰寫教學過程記錄,學生總結課程改革后英語學習心得應付上級要求。
2、學校往往利用非常規時間實施新課程改革。為避免傳統的常規教學活動不受課程改革影響,采取集中實施方式,利用課余時間,如每周下午自習時間,或假期集中上課實施改革。
3、地方教育局和學校較多的關注外在英語課程組織和管理活動方式,但是教學活動,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以授課老師而定。學校各方精力不足,資源有限,指導不足很難從學生學習結果發現影響,顯然對教學中的評價工作,及總結工作缺乏有效的指導和及時的評定。
二、英語課程改革實施困境分析
學校英語課程改革離不開組織域關鍵各方的相互影響。所謂組織域,就是組織共同體,里面有各類組織生存所需要的各類資源,有相應資源或者產品的供應者,消費者,中介機構等。顯然,學校教育符合組織域的特征:教育部,地方人民政府,大學,家長和高中學校等組織和機構不僅有自己的利益需求,也有著對學校英語教育,英語課程改革有不同期望。
教育部代表著中央政府對高中學校教育進行管理,是教育領域管理最高的管理部門,這是教育部參與學校教育這個組織域的一個重要角色。它擁有著龐大政治資源,這些資源充分保證了教育部在組織域中的地位和影響力,是實施自上而下政策的首要者。地方人民政府對所轄地界中包括教育在內的各種事物具有管轄和領導權限,對轄區的教育提供各種物質支持條件。大學在學校教育組織域中扮演三方面的角色:一是學校教育質量實施的監督者;二是為學校教育提供供應者即教師(優秀的大學畢業生);三是為學校提供技術咨詢服務。家長在組織域中也是學校教育質量實施的監督者,同時也是重要資源提供者:充足的教育經費資源和優秀的學生資源。學校是組織域中最為關鍵的一方。它具有雙重性:一是服從組織域各方達成的協議,并以最完善的教學政策實施協議。二是積極參與制度邏輯的商議過程,并扮演重要角色。學校是學校教育的最終承受者,具備自主操作空間和權力;許多課程改革的政策都只是一些目標,而無具體的操作指南時,目標落實上需要學校這一組織方發揮積極地作用。同時學校是學校教育的壟斷性生產者,學校在對外宣稱上具有信息上的優勢,學校實施了什么政策,有自身最大的發言權。學校在進行英語課程改革時受到多重影響,在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的同時,到底應該實施素質教育,還是應該幫助學生獲取高分,學校內部各方都感受到自己的社會責任,從而影響英語課程改革方案的實施行為。
三、推進英語課程改革方案的啟示
1、尊重制度變革的路徑依賴規律學校針對英語課程改革應演化而非革命。路徑依賴意味著英語課程改革在未來發展之路上依賴于過去的發展道路。在推進方案中,不能全盤否定應試教育制度邏輯,而是對現有制度進行改良,如何做的更好,并保持組織域內部的相對穩定性。高中學校對革命性的變革具有抵觸心理,因此應保持核心利益和技術的穩定。
2、建立推進英語課程改革的利益激勵機制對推進英語課程改革的學校提供更多的利益獎勵,或獎勵經費籌集機制,對參與改革的學校進行實質獎勵,而非名聲上的獎勵(戴媛媛,2011)。學校希望自己能夠獲得更高的社會認同,更多的教育經費,更好的發展機會。學校在盡最大的努力爭取好的生源,優秀的教師,充足的經費時,組織與各方應建立建立推進英語課程改革的利益激勵機制。
3、強調規范性制度即社會責任對改革的影響對社會規范性進行引導和管理,強調社會的責任,是支持改革的理念主流化,從而影響實施行為,這里的社會規范性包括教育部,地方人民政府,家長以及社會民眾對英語課程改革所持有的態度,理念。
4、為學校開發和提供更多的操作策略提供可操作性的具體的實施策略,例如動態的評價,形成性評價,校本研修,并提供英語課程改革的技術含量和專業品質。同時學校有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教育工作者應有教育良心,矛盾在于長遠的素質教育缺乏良好的環境,短期內素質教育依賴于應試教育而存在。
作者:宋雙婷 單位:西安外國語大學
本文html鏈接: http://www.cssfps.cn/qkh/33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