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養農業論文:種養循環農業革新經驗
本文作者:張秋法 作者單位:衢州市柯城區畜牧獸醫局
大力推進土地流轉,促使種養結合向園區化發展
近年來,隨著國家土地政策的不斷收緊,用地問題上升為束縛現代畜牧業發展的主要瓶頸。養殖業園區化經過幾年的示范,證明是切實可行的。畜牧業要發展,既不能占用寶貴的耕地資源,只能利用荒山荒地,加快土地流轉,上山開辟種養園區,這是唯一的出路。一是對全區可用于畜牧業的荒山荒地開展全面調查,摸清家底制定出畜牧養殖園區五年發展規劃,分年實施,力爭用5年時間建設種養園區100個,將全區養殖戶全部轉移進畜牧園區,促進規?;F代化畜牧業的發展,徹底消除農村養殖面源污染,亂建欄舍現象,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二是政府設立種養園區開發建設項目,對由鄉村上報的園區建設項目進行審核,符合條件者給予立項支持,由項目鄉村實施主體對轄區內的荒山荒地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水、電、路),建成后,根據養殖規模分割成區塊,進行統一招租,收回的租金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等。
以沼氣建設為紐帶,積極推廣“豬─沼─果(菜)”產業發展新模式
近年來,養殖業的壯大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但畜禽糞便卻成為了新的污染源。為破解這一難題,該區在省“811”工程的支持下,大力開展規模養殖場的排泄物治理,建設了一批中小型沼氣工程,積極探索“豬-沼-果”、“豬-沼-菜”、“豬-沼-魚”的產業循環體系道路,取得了可喜成效。出現了“一片果(一畦菜),一欄豬,一口沼氣池,一戶小康人家”的生態農業美景。柯城區石室鄉的聚豐養殖園區,占地面積120余畝,建有1500m2豬舍,年出欄生豬1000多頭,建有150m3的沼氣池兩個,配備了沼氣集中供氣和沼液抽取管道。50余個蔬菜大棚,6幢豬舍,兩口魚塘,20多畝果園長勢喜人。利用豬糞生產沼氣,沼氣用于生活能源及給仔豬加溫,沼渣、沼液用于果樹、蔬菜施肥,形成了良性循環。
積極探索以戶為單位的種養結合循環模式
種植業與養殖業具有互補性和兼容性,完全可以統一在一個生產體系中循環運轉。農戶不是單一的種地,也不是單一的養殖,既是農民也是牧民。如在林地中養豬,果園內養雞,稻田內采用共作、輪作方式養殖雞、鴨、禽類,在田間地頭、柑橘園內養牛、養羊等。夏季利用地邊、渠邊、路邊放牧,以獲取不花錢的飼草資源。秋冬季利用收割后的莊稼地溜茬放牧,降低飼養成本。實行種養結合的農戶,把小型規?;B殖活動安排在田間林地。飼草、飼料可以就近飼喂,畜禽糞便就近施入橘園、農田,節約運輸人工等,降低種養兩業生產成本。生產實踐表明,以農戶為單位組織實施種養結合,利用田間地頭的林地、荒地開展養殖活動,基本不占用耕地。小型養殖場固定投資較小,畜禽欄舍采用可移動搬遷的塑料暖棚,利用太陽光能取暖采光,夏季利用場內樹木防暑降溫。種養結合生態化養殖,節電、節煤、節水、節材、節地和節省投資,是資源節約型的低成本畜牧業。
政策引導,推進循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是大力開展種養結合技術培訓。農民是生態循環農業的實踐者,提高農民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能力和水平,是生態循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該區從2012年起,全面結合萬名農民素質培訓工程,大力開展循環農業的技術培訓,在觀念上向農民灌輸生態、循環和可持續的農業生產和發展理念,引導種養農戶自覺遵循生態循環農業的生產規范和生產技術標準。有關部門根據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要求,已圍繞種植、養殖等優勢特色產業,編寫了通俗易懂的資料,免費派發到千家萬戶,提高廣大農民的種養技術水平。二是擴大循環農業貼息貸款規模,促進規模場戶的擴張。據調查,目前90%的規模場戶都有擴大生產規模的欲望,但因資金不足,而放慢了規模生產擴張的速度。建議有關部門應設立循環農業發展貼息貸款項目資金,規模為每年500萬元左右,連續實施5年,用于發展循環農業規模生產場戶的貸款貼息,促進有能力、有技術的養殖場(戶)生產規模的擴張。三是開展農業招商。利用較低的土地租賃價格,優惠的牧業發展政策,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吸引各類工商人士投資養殖業、種植業、畜產品加工業,促進現代循環農業的快速發展。
本文html鏈接: http://www.cssfps.cn/qkh/28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