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建筑的特征與要素
本文作者:時潔瓊、廖永林 單位:天津星城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天津市天政基礎設施建設有限公司
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進程的加速,建筑的趨同化也越來越嚴重。小城鎮建設是城市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城鎮旅游、鄉村旅游對新農村建設有重要意義,而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建筑會提升地區品牌效應,為地區旅游、建筑旅游、區域經濟發展等方面產生積極影響。本文,筆者從民俗文化建筑的概念出發,對民俗旅游建筑的特征與要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目前在民俗文化建筑中應遵循的設計和規劃方向,以期對從事民俗文化建筑的設計和規劃的同業人員有所幫助。
小城鎮建設是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而目前在我國小城鎮建設和城市化進程中,建筑的趨同化十分嚴重,導致城市建設缺乏個性,建筑的地域文化特色不明顯。建筑不僅是居住的場所,還是經濟、技術、藝術、哲學、歷史等多種要素的綜合體,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是民俗文化和活動的載體。我國地域寬廣,民族眾多,文化多樣,為了傳承民族文化精神,在城鎮規劃中,應該重視對民俗建筑的保護,使民族特色得到創新與開發。若民俗文化建筑規劃實施地好,會帶動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對發展當地旅游業、第三產業會起到巨大推動作用。對帶動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民俗文化建筑概述
通常認為,民俗文化建筑是一種吸納傳統建筑及相關文化特征元素,采用相應的建筑材料和技術的特殊建筑類型,除滿足旅游觀賞的功能外,更多的是以滿足游客吃、住、娛、購等各種要素功能需求為目標。民族文化建筑地大量建筑使用于民俗景區、主題公園、民俗風情村寨、賓館、工藝街等民俗型旅游場所地;山水風光等其他類型景區的休憩、衛廁等附屬建筑設施也常常采用這種風格。
民俗文化建筑在旅游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既可作為民俗文化的載體,體現民俗文化;作為民俗文化的有機組合部分,滿足旅游功能,綜合反映特定時期、地域、民族的多方面的文化特性。旅游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享受,是在經濟發展、物質生活達到一定水平后人們追求精神享受工具。現代旅游開發不僅涉及眾多方面的因素,如經濟、文化、生態環境等,還在調整產業結構、增加財政收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擴大市場需求和增加勞動就業機會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并對一些經濟發展緩慢、交通不便、偏僻落后地方的經濟發展及文化交流起到了帶動作用。中國傳統民俗建筑在幾千年的歷史演變下逐漸發展成熟,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體現,同時也在世界建筑文化中產生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國與國之間文化和科技的交流在不斷加深,文化入侵和文化趨同現象愈演愈烈,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建筑設計領域使中國文化獲得生長空間,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一些地方政府盲目發展經濟,大量開發農耕用地作為建筑用地,有歷史價值的老民俗建筑尚未被人所知就被肆意拆毀。
城市建筑作為一種城市語言,是不同地域性的城市標志,是被展示出來的城市歷史,代表城市精神的古建筑被拆毀,城市文化也在隨之流失。建筑的創作離開了歷史和文化,就無從談起,成為無源之水;城市市區了古建筑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個性。建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一種重要的綜合型民俗文化表現形式,只有城市建筑保持其歷史傳統風格的延續,才能使原有的城市形象和城市性格得到傳承。但是,快速的城市化破壞了老城區和老民宅,切斷了城市歷史文脈的延續性,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方盒子建筑和新、奇、怪的后現代主義建筑。城市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建筑,也就失去了城市的文化,在中國的廣大土地上,若建筑不再有地域特色,大江南北全是相同的建筑,將是十分可怕的景象。中國古代的民俗建筑具有親民性,城市院落的空間尺度被人們所認同,但是現今,由于人口的增加,這種空間尺度的親切感在消失,城市的原有特色和文脈傳承也逐漸消失。如,北京的王府井大街以中國傳統特色而馳名中外,可是與十五年前的王府井再也找不到過去的記憶;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弄堂、重慶的吊腳樓如今已經成為稀罕物。人們在現代高樓大廈生出自豪感的同時,不免又增添了一種生存的窒息感。
現代建筑極具理性主義,但缺乏感情色彩和人情味。現代主義的理念就是要將所有的要素變換成均質化、抽象化的形式,在現實中否定風土、氣候、歷史等固有的要素。現代主義建筑失去了與人類心靈產生共鳴的精神感染力,傳統文化的神秘感隨著現代社會信息的快速交流而消失,地域性的傳統文化被揭開了神秘面紗,但民俗性文化的文脈仍然被傳承。建筑是文化的載體,是時代的象征,不能發展為一個純功利性的機器。傳統院落式的建筑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現代人被關在一個與一個盒子之間,失去了交流,人情味變得更淡。建筑的情感淡漠影響著人的情感,所以民俗建筑的文化回歸成為必然。而一種新的方法開始受到矚目,那就是建筑要與地域的傳統,歷史和生活習慣相融合,回歸充滿人本主義的“地域主義”。
二、民俗文化建筑的特征與要素
1.民俗文化建筑的特征。無論是傳統的民俗建筑還是現代建筑,只要具有獨特之處,就能吸引游客;只要具備一定的規模,就具有一定程度的旅游開發價值。有些民俗文化建筑正在向著既具有傳統文化特征又滿足旅游建筑功能的轉化,成熟的民俗文化旅游建筑應具有以下的特征。
(1)文脈性。文脈是指一個地域(國家、城市、景區)的人文歷史和自然地理,包括自然地理條件、文化氛圍、文化脈承以及社會人文背景等內容。民俗文化建筑都與過去的歷史文化有著某種密切的關聯,旅游建筑就必須把這種具有標志性的風格特征展示出來。
(2)生動形象。在民俗旅游建筑設計中,仍然需要保持其原有的地域性建筑風格,體現其相應的歷史時期、地域性、及民族特征外,還要強調個性化要求。
(3)功能性。對于旅游建筑來說,它首先應滿足旅游的基本功能;從建筑的結構與空間構成上,滿足旅游建筑的旅游服務功能,運用與民俗文化相對應的材料,并結合運用現代建筑材料,建筑工藝,滿足現代人的生活需求,使民俗旅游建筑即顯示其原有的民俗文化特征、文化背景,營造出旅游的氣氛,同時又要滿足旅客的餐飲、住宿、娛樂和游玩等多種旅游服務功能。
(4)經濟性。建筑的經濟性要求以最少的投資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民俗建筑經濟性的實現途徑較多,如,采用一些具有民俗特色、質樸的內部裝飾或具有民俗意義的游樂方式;一個空間多種用途,分不同時間段,不同的服務對象和內容的變化,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達到兼容性,即達到節省空間的目的,又豐富了旅客的游玩;使用現代化的建筑技術材料。
2.民俗文化旅游建筑的要素。
(1)建筑架構。中國傳統民俗建筑主要以木構架建筑體系為主,該結構體系是一種土木共濟,形成土木相結合的構筑體系。該種結構具有就地取材、天人合一的優勢,既經濟又環保。
(2)布局模式。中國傳統民俗建筑在布局方面,與自然環境相和諧,天人合一,因地制宜,形成了一種相對自由靈活的布局形式。
(3)建筑材料。中國傳統建筑除少數大型宮殿建筑有石材的使用外,絕大多數建筑都是就地取材采用的建材主要有木材、石材、泥、竹等天然建材、綠色建材。民俗建筑主要以土木作為建筑材料而民俗旅游建筑需要反映民俗特征,在材料的處理選擇上表面質感相似是最基本的要求。
(4)建筑色彩。色彩裝飾在民俗建筑中是非常必要的。如中國古代建筑用丹紅裝飾柱子,梁架,還在梁,楊等處進行彩繪。色彩運用細膩,既重構成,也重肌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色彩的運用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與中華民族的民族心理有著密切的關系。在現代民俗旅游建筑的應用中,要遵循合理協調為依據。
(5)裝飾要素。傳統民俗建筑裝飾設計從裝飾內容到裝飾技藝已經在很多現代建筑中得到使用,其中好的裝飾形式和處理手法,可以直接應用到民俗旅游建筑當中。
三、民俗文化建筑的設計和規劃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俗文化建筑成為現代旅游的一個熱點問題。如通過對民俗建筑的合理設計和規劃,來充分利用旅游資源,達到保護并發展的雙重目的,同時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是從事建筑設計人員所面臨的重要課題。另外,設計人員在民俗旅游建筑設計時還要注重創新,對傳統的空間布局、建筑裝飾進行歸納總結,對新的技術手段、文化理念進行借鑒,力求創造新的表現形式;在設計中融入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和現代技術達到生態平衡、和諧共處的機制,在滿足人的正常生活需求的同時,實現人與環境的協調統一發展,民俗建筑項目要重點考慮當地環境控制基本指數標準、項目本身及地方旅游服務硬件接待能力、居民對外來文化的接受或容忍程度等方面的環境性問題,強調經濟與社會、經濟與生態的良性循環。
本文html鏈接: http://www.cssfps.cn/qkh/25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