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業務集中處理的特征及必要性
一、會計業務集中處理的模式及特征
會計業務集中處理,是指以統一的業務處理平臺為依托,區別于傳統的網點分散處理模式,由業務處理中心采取跨網點、跨地區集中核算方式實現業務集中處理的組織模式。集中處理體系由前臺網點受理和后臺業務處理中心處理組成。
其原理是依托網絡通信、影像傳輸等技術,以影像處理代替原始單據處理,通過對會計業務流程涉及各個環節進行有效切割并分離處理,將各種非柜面業務以及需通過柜面但無須即時辦理的業務、操作風險較高的業務納入后臺業務處理中心,通過后臺專業化、流水線式的業務處理來實現的新型銀行業務處理模式。目前,納入集中處理的業務主要包括:實時清算匯兌、授權、同城票據交換提回、客戶信息建檔、資金清算、放款等。以匯兌業務流程為例,對某國有商業銀行較成熟的集中處理模式做一簡單介紹:
1.各網點柜員受理客戶提交的業務委托書并初審,掃描上傳。
2.后臺業務處理中心(通常設置在總行或分行)接收業務委托書影像,系統按要素分割成多個碎片,錄入柜員根據隨機讀取到的影像碎片,對照碎片上顯示的內容進行錄入。同一憑證的影像碎片由指定數量柜員補錄一致后,系統自動組合形成完整的業務數據。之后,系統自動將付款帳號、戶名以及匹配的影像信息導出,進行集中驗印,通過則進入后續環節處理。
3.對于某些特定交易(如關注類客戶、大額交易等),還需經由系統分配的相關崗位進行專業審核處理,所有環節審核完成后即完成賬務處理,無需前臺再處理。
4.遇印鑒不清無法自動驗印等例外情況時,需返回前臺協助補充處理。
其主要特征為:
1.業務受理與作業處理分離。網點負責分散受理業務,其他錄入、復核等作業集中到后臺業務處理中心。
2.流程制約與作業標準化統一。對影像信息的自動切割處理,要求業務單據各要素的填寫、預留印鑒的加蓋位置必須規范,后臺業務處理中心的審核和操作標準必須統一。
3.風險控制手段系統化、過程化。通過系統對業務影像處理環節的切分并隨機分配給不同柜員處理,控制了錄入人員不掌握整張憑證的信息,再通過系統對多人錄入同一要素信息的比對校驗,保證了錄入的正確性。
二、城商行推行會計業務集中處理的必要性
會計業務集中處理,既是銀行業發展的趨勢,也是城商行自身發展的必然。會計業務流程與銀行運營的各個方面息息相關,在很大程度上將影響運營效率的發揮,因此,加快對現有會計業務流程的再造,實行集中處理勢在必行。
1.會計業務集中處理是銀行業發展的趨勢,城商行也不例外
20世紀80年代,歐美國家的商業銀行率先在銀行業推動了以流程再造為核心的管理體制改革,各商業銀行普遍采用超大型計算機等技術來處理跨空間、跨部門、跨產品的數據集成問題,這使高度集中的后臺業務中心的建立成為一種潮流,集中化管理更是國際銀行業普遍采用的管理模式。在國內,2005年10月,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首次提出“流程銀行”的概念后,構建流程銀行的理念迅速被各家銀行所接受,實施了業務集中處理及其配套改革,興起了新一輪后臺建設浪潮。民生銀行較早實現對會計業務的集中后臺處理,使前臺集中精力開展營銷服務;工行上海分行統籌后臺管理,各個支行主要成為營銷部門;招行早在1999年就在總行層面設立了“單證處理中心”,集中處理深圳本地和異地中小規模分行的國際結算業務。
2.會計業務集中處理是釋放柜面資源,提升專業能力的需要
在傳統會計模式下,網點是會計業務處理的基本單位,幾乎所有業務的處理都由網點完成,崗位制約需要配備足夠的會計操作人員,但真正和客戶接觸的前臺營銷人員卻不足。后臺業務處理中心建成之后,每一個網點都不再是原來意義上的孤立經營單位,而是通往銀行綜合業務處理平臺的窗口,客戶通過任何一個窗口都能獲得強大的功能支撐,這種整合優勢是原來各自為政的模式所無法比擬的。同時,專業化的分工可以使不同部門充分發揮其專業知識同時又相互制約,保障業務能夠高質高效地完成。對前臺臨柜人員來說,可以更多地騰出時間和精力,以便更專注于營銷產品、服務客戶;對于業務處理中心人員來說,能夠專注于實務操作,熟悉業務規范,提高業務處理效率和合規性。
3.實施會計業務集中處理是城商行風險控制的需要
由于成本約束壓力較大,城商行大多實行精簡的人員策略,一人兼多崗現象均較為普遍,崗位之間(尤其是不相容崗位)的監督制約不足,強制休假和崗位輪換更是形同虛設。在操作風險的防范手段上,則以現場和事后控制為主,現場控制容易受管理者時間業務水平、內控意識的制約,不能時時事事對現場進行控制,也容易礙于情面疏于防控;事后控制類似于“亡羊補牢”,在采取矯正措施之前,偏差就已經發生,而且,傳統的臨柜作業都是“面對面”形式,一旦出現相互勾結現象,風險無法控制。會計業務集中處理后,通過要素分離、流程控制、崗位制衡等系統硬約束,將業務受理和操作各環節在空間上強制隔斷,傳統的“面對面監督”向“背對背監督”轉變,風險控制環節同時前移,極大地提高了風險控制的有效性。
4.會計業務集中處理是提高運營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的需要
運行機制靈活、信息反饋靈敏、決策鏈條短是城商行最大的優勢和核心競爭力所在,但現行的會計業務流程大多是對原來手工操作的簡單模仿,業務處理繁瑣、先進的信息技術運用不充分、會計數據與其他業務系統數據不能全面共享等問題的存在,對運營效率的進一步提升形成極大阻礙。業務集中處理后,通過統一標準流程和集中作業,實現操作的專業化、工廠化,業務處理更有效率,在業務量達到一定規模后,集約化帶來的規模優勢將使作業成本降低。標準化、規范化的數據也將提升管理的精細化水平,城商行根據客戶需求為其提供標準化產品以及個性化的服務將變得更為便捷。
三、實施會計業務集中處理的基本思路
集中作業的實現,涉及到系統開發建設、人員配備、設備購置等一系列重要事項,需要巨額長期的成本投入。城商行的資產規模小、實力不雄厚,無法在短期內承擔巨大的成本壓力,也承受不起改革所帶來的風險變數。正是基于此原因,我們應從實際情況出發,采取分步集中、穩步推進的方式,按照地域范圍、輕重緩急程度逐步開展集中上收工作。
1.加強發展規劃,制定統一、明確的實施規劃
實施集中作業,建立后臺業務處理中心,首先應制定規劃、穩步推進實施。一是制定一個總體的實施規劃。隨著跨區分支機構的設立,城商行總行要面對多家地處不同區域、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分行,在制定規劃中就必須明確后臺業務處理中心如何搭建、集中上收的范圍、配套措施如何落實等;二是要制定具體的實施計劃,由于涉及現行業務處理流程的改造,可先選取部分行、網點進行試點,然后逐步在全行推廣。
2.規范業務處理流程,實現標準化作業,強化制度保障
為保證后臺作業平臺的有效實施,必須將現有的業務進行梳理,重整處理流程。根據專業化要求,將目前的業務內容梳理分拆,首先區分哪些業務可以納入后臺集中處理,哪些暫不可納入;其次對于將納入后臺業務處理中心的業務,通過拆分與組合,盡可能地刪除流程中多余的環節,最后把完整的工作流程串接起來,依據“崗位制約”原則,明確系統分配規則、參數設置,最終實現系統自動合理地向指定崗位分配。對重整后的業務,還需重新制定業務處理標準與操作規則,使整個業務操作始終在規范的業務規則下進行,使整個核算過程嚴密組織、有效監控,避免出現新的風險。
3.加強人員培訓,順應觀念轉變和人才素質轉型的需要
大量業務流程再造失敗的案例說明,如果單純地只改造會計流程而忽視了觀念再造,勢必是行不通的。會計業務集中后,將使大量的網點會計人員變成柜面業務的一般操作人員,對他們的要求不再過分注重會計和業務處理的綜合素質能力,而更注重柜面服務及營銷技能,這些變化勢必要求我們的臨柜人員、后臺管理人員順應變化,在人員招聘、培訓、監督管理等方面作出調整。
本文html鏈接: http://www.cssfps.cn/qkh/24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