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譽會計經濟理念分析
一、商譽的概念
早在1927年出版的H•K•哈特菲爾德《會計學:它的原理與問題》一書中,已明確地將商譽作為無形資產的一部分,它既具有無形資產的共性,也具有自身的個性。一般被認為是企業擁有的能使企業獲取目前帳上資產計算的超額的各種未人帳的無形資源。簡言之,商譽是能使企業獲取超額收益的各種未人帳的無形資源。如何決定和評定商譽(G。。dwill),在會計學中是一個最缺乏研究又存在頗多爭議的問題。既然對商譽的計量實質上是對這個“超額利益”的計量,討論這個問題的前提便是對“超額利益”這個概念應有明確的界定和表達。但這個問題在理論上并未得到很好的解決。對“超額利益”的界定五花八門,還沒有一個被普遺接受的觀點。本文對此的出發點是:假定商譽可以被表達為一個金額值隨機變量的概率分布,這個隨機變量可以理解為通常所說的企業賺取超額利潤的潛力,即獲取超額收益的能力。這樣一來,商譽計量在形式上就是要建立一種(價格)尺度,使之可以用一種確定的量(平均利潤率)去衡量一個不確定的價格分布,但隨之產生的問題便是由誰來決定這種價格尺度以及它的合理性體現在什么地方。這是本文首要應該回答的問題。經濟理論不是唯一的,甚至在理論和方法上都完全不同的理論體系卻在討論同一對旬有,特點都是從一組基本的假定出發,然后做到自圓其說。比如可以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出發,討論商譽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進而制定出商譽的具體計量方法。但本文擬從西方經濟學中的理論角度,結合商譽的經濟性質,探討商譽計量的問題。筆者并不認為后者一定有比前者或其它理論更優越的地方,本文的研究建立在對于商譽性質全面分析之上,以一種客觀公正的態度進行學術上的探討,力爭提供一些新思路。
二、商譽的經濟性質
在經濟學中有一條著名的規律“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如果相同數量的資產沒有賺到相同數量的利潤,可以從兩條路徑來解釋:第一是把它作為暫時性取值,是在市場均衡的過程中必需出現的偏離,是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規律的具體實現形式。這種解釋運用到會計學中非常方便,因為偏離值是客觀和可驗證的,并且符合歷史成本原則和實現原則,很容易進行確認和計量。在具體的合并帳務處理上,可以直接調整被購買企業資產的公允價值直至于購買企業的投資成本。如果說這種解釋帶有發生論的色彩,那么第二條路徑的解釋則頗具有討論的意味。它從等量資本必需獲得等量利潤這一結果出發,認為超額利潤決不會憑空產生,必然有一種起積極作用資本(資產)與之對應。只是在帳面上無法辨識出來罷了。這種“積極資本”可名之為“商譽”(Goodwill)。反之,如果相同數量的資本只能獲得低于市場平均利潤率,那就說明企業還存在某種不可辨認的起消極作用的資本,這種“消極資本”可稱之為“負商譽”〔NegativeGoodwill)。本文受新古典學術傳統的影響,談及商譽的經濟學含義,是從第二條路徑來解釋。于是商譽的經濟性質就成了企業(或特定資本)所產生的利潤與其對應的利潤之間差額的資本化,在取負值時則稱為“負商譽”。也就是說將從資產角度確認商譽的辦法,改變為從利潤的立場上確認計童商譽。
三、評傳統的商譽確認時空觀和方法論
商譽確溢的時空觀.指確認商譽的時間、空間界限。傳統的商譽確認時空觀,在時間上僅限于出售整體企業和企業合并的時點;在空間范圍僅限于發生整體企業讓售和合并的企業。也就是說,在通常情況下,企業不確認、不反映、不揭示商譽的信息。這種僅在為數不多的特定范圍、特定時點確認商譽的傳統確認時空觀,嚴重制約了商譽會計理論的發展,極大地削弱了商譽信息的功能。首先,這種傳統的時空確認觀,沒有客觀反映商譽存在的實際時狀況。商譽資產代表企業獲取超額收益的能力,這種能力并非僅僅是在出售企業和企業合并時才具有和存在。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經營良好的企業具有獲取超額收益的能力,同時也就具有商譽資產。一個具有商譽資產的企業,它獲取超額收益能力的大小決定其所擁的商譽價值的大小,它獲取超額收益能力的變化決定其所擁有的商譽價值的變化。這種變化的下限為零值,這種變化在理論上沒有上限。其次,從會計核算的基本特征分析。會計核算與其他核算相比較,最主要的特征在經濟事項的貨幣計量、全面記錄、連續反映。商譽傳統的確認時空觀,其非全面性、非連續性與會計核算的基本特征是格格不人的。科學的商譽確認時空觀應該是:不論什么企業,只要具有獲取超額收益的能力,就應該確認計量其商譽。傳統的商譽確認方法是建立在傳統確認時空觀基礎上的。通常的確認方法是:“一個公司商譽價值的計算,可以用下列公式求得:公司總價值一(有形及可明確辨認無形資產公平市價之和一負債總額)~商譽如為購買其它公司,則購人商譽之計算為:支付總成本一(取得有形及可明確辨認無形資產公平市價之和一承受之負債總額)~購買之商譽。上列計算公式是商譽傳統確認方法的概括。這種傳統確認方法,問題不在于“被減數一減數一差數”公式,而在于這個差額并不是企業獲取超額收益的能力。其理由如下:第一、公司的價值與其資產凈值往往不等,其原因不外有三種:(l)公司資產以歷史成本或歷史成本減累計折舊評價,與公平市價不等;(2)有些明確辨認的無形產尚未人帳,如公司自己開發的專利權;(3)有商譽存在。因此,把公司價值與其資產凈值的差額完全歸為商譽是不妥當的。第二、即使排除了產生差額的前兩種原因,這個差額也不能反映公司獲取超額收益的能力。因為公司的價值與其資產凈值都是對資產本身價值的評價,并非是對其獲利能力的評價的一個因素。
四、商譽的確認和計量
本文中筆者以企業“獲取超額利潤的能力”為商譽會計理論的基石,革新商譽確認會計的時空觀與方法論,采用直接反映“超額收益能力”的確認計盆方法,建立全方位的商譽信息論。以企業獲取超額收益能力為商譽會計理論的基石,其實質是企業有無獲取超額收益能力是商譽的定性標準,獲取超額收益能力的大小是商譽的定t標準。這就回答了前文提出的價格尺度的問題。那么什么是獲取超額收益的能力?如何確認超額收益的能力?我們從商譽會計信息的有用性和可操作性考慮,以企業獲取超過平均利潤率為判斷標準。平均利潤率可以在行業平均利潤率、社會平均利潤率、周期銀行存款(貸款)利率、平均投資報酬中進行選擇。于是確認一個企業的商譽便簡化為確認獲取超額收益能力。其確認步驟是“首先確認獲取超額利潤的數額,然后將超額利潤平均利潤率還原為獲取超額收益能力,即商譽資產的價值。
五、幾點說明
本文論述了商譽的經濟性質,并以此為出發點提出了以確認企業獲取超額收益能力來確認和計量企業商譽的觀點,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筆者并不認為與商譽經濟性質相一致的會計處理就是必然的選擇,的確,交易或事項的經濟性質是選擇會計方法予以考慮的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也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因素,會計在本質上是選擇性的,不存在最正確、最完善的會計方法,某種會計方法之所以為多數人所接受,往往是多種因素的結果,即使有一種主導因家,那么這種主導因素在不同的時期和場合下也是變化的,筆者從經濟性的角度考慮商譽的會計處理,只是想為人們在商譽會計領域內增添一件可能有用的分析工具,如此而已。與其他科學研究一樣,本文在分析過程中必然伴隨以系列的假設前提,理解這些前提將有助于對話。例如本文承襲了新古典微觀經濟學中某些必不可少的假設,其中包括非常關鍵的信息性假設和確定性假設。換言之,如果對商譽經濟性質的分析不是在新古典理論的框架內展開,而是采用另外的經濟學規范,比如信息經濟學(又稱契約理論或激勵理論),可以肯定,結論會有所不同,至于該選用何種經濟理論來定義商譽,這是本文不可能解決的問題。
本文html鏈接: http://www.cssfps.cn/qkh/24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