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閑農業合作發展途徑
1閩臺休閑農業合作發展狀況
自1978年以來,閩臺農業交流與合作在政策、互補、區位等優勢因素驅動下,開始逐步發展[2]。從1981年第一家臺資企業在漳州注冊成立以來,福建現已成為大陸對臺農業引進合作的重要區域、大陸最大的臺灣良種引進繁育基地、大陸農業利用臺資最多的省份。近年來發展閩臺休閑農業合作開始受到兩岸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以及相關領導的重視,閩臺休閑農業合作有了較快的發展。2005年在“海峽兩岸旅游高峰論壇”上,兩岸專家提出了共建“海峽旅游圈”的構想,并達成“優勢互補、資源互享、信息互通、市場互動”的共識。2006年,《全國“十一五”旅游發展規劃綱要》把“海峽兩岸旅游區”列為優先規劃和建設的重點旅游區,并明確提出要從海峽西岸入手,聯合東岸,打造“海峽旅游”品牌。福建省也確定將打造“海峽旅游”品牌作為“十一五”全省旅游工作的重點。2007年11月18日在漳州召開的“第九屆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覽會暨農業合作洽談會”中,福清市“臺灣地區農民創業園”推出了10個休閑農業項目,引起臺商的興趣和業界的關注。2008年7月13日,海峽兩岸關系協會與海峽交流基金會,達成《海峽兩岸關于大陸居民赴臺灣旅游協議》[3]。2009年5月23日,首部涉臺地方性的法規《福建省促進閩臺農業合作條例》在福建省得以通過,在鼓勵閩臺農業合作與交流、臺灣農民創業園和閩臺現代農業合作示范區、閩臺農業合作用地、貸款和融資、權益保障等方面都做出了規定。福建省每年通過舉辦“5?18”海交會、“6?18”福建省成果交流會、“4?9”漳臺經貿懇談會等大型會展活動,來深化閩臺休閑農業交流合作。2010年,福建省政協十屆三次會議通過了大力發展全省精致農業的提案,力爭打造全國一流的精致農業發展區域和海峽兩岸精致農業合作的示范區,其中最主要的措施之一就是加強閩臺合作,打造精品的創意休閑農業。2010年第二屆海峽兩岸現代農業博覽會上,福建東森農業生態有限公司與臺灣茂盛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簽訂了總投資達5.8億元的新羅藍田閩臺生態城項目合作協議,該項目落戶新羅區適中鎮,總用地面積約3823hm2,含國家4A級生態農業觀光園、2666.67hm2油茶基地,66.67hm2藍莓種植加工基地,666.67hm2薏米、茶葉等特色農產品基地及果蔬、茶油等農副產品加工區等系列現代觀光、休閑農業合作項目。這是福建省在此次農博會上簽訂的投資規模最大的項目。
2福建發展閩臺休閑農業合作的有利條件
2.1福建自身的區位和資源優勢
福建位于中國東南部主要的海內外旅游交通要道,南鄰珠江三角洲,北臨長江三角洲,西是華中、西北、西南的主要通道,是祖國大陸離臺灣最近的省份,福州的平潭島離臺灣新竹港68nmile(海里),莆田的湄洲島離臺中港72nmile,馬尾距馬祖僅35nmile,泉州晉江市圍頭距金門只有5.6nmile,廈門角嶼,與金門相距僅1nmile。福建省擁有廈門港、福州港、湄洲灣、三都澳等眾多優良港灣,并將實現對臺直航,海陸空交通設施不斷完善。隨著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的推進,福建可依托海峽西岸區位優勢,先行先試,從拓展對接領域、提升對接水平、完善對接服務機制和完善對接環境等方面加強與臺灣休閑農業的產業合作[4]。福建農業和海洋資源豐富,全省有1個“雙世遺”,13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5個國家森林公園、數十個自然保護區、55萬hm2以上果園、13.33萬hm2茶園、23.33萬hm2水產養殖場,還有大量的港灣、山林,并且海洋資源豐富,海域面積超過陸地面積,達到13.6萬km2,海岸線3324km2,可開發利用的淺海灘涂面積大;水資源充沛,小氣候類型多樣。發展休閑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福建與臺灣又處于同一緯度區,同屬亞熱帶,同時具有氣候溫和、物產豐富的特點,農作物類型、栽培技術、耕作制度基本相同等特點[5]。
2.2福建與臺灣淵源深厚的人文優勢
福建與臺灣同根共祖,80%的臺胞祖籍地在福建。福建是臺灣民間習俗的主要發源地。臺灣文化源于福建文化,閩南文化、媽祖文化、客家文化在臺灣具有廣泛的影響。兩地語言相通,兩岸同胞親情、友情深厚,民間的文化、科技、教育等領域的往來交流頻繁[6],得天獨厚的人文優勢條件為福建開展閩臺休閑農業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條件。
3影響閩臺休閑農業合作發展的因素
3.1福建休閑農業發展水平不高
福建地區休閑農業多數以農民共同經營的方式開展的,其經營水平和創新能力不高,往往不做市場調查和投資分析、也不做規劃設計,只對現有農田、果園、牧場、養殖場等自然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造成休閑農業與當地特色文化結合較差,基礎設施、管理體系不完善,發展層次較低。同時,合作管理人才的缺乏和資金投入的不足等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閩臺休閑農業合作項目的檔次。
3.2缺乏總體規劃
休閑農業經營管理涉及多個管理部門,如城市規劃、農業發展、環境保護、建筑等相關部門。由于沒有政府統一的協調管理,加上一些地區的領導或經營者急于發展經濟,增加收入,沒有認真分析本地的資源優勢和客源市場,僅憑著一股熱情,一哄而上,盲目發展休閑農業旅游,造成部分地區休閑農場整體規劃缺失,生態環境破壞,同一地區內項目建設重復,功能雷同,互相競爭,效益低下。
4借鑒臺灣經驗,促進閩臺休閑農業合作發展
4.1制定政策法規、加強政策扶持
2002年臺灣“立法”將休閑農業納入產業規劃,并制定了完善的休閑農業法律法規,使得農園、休閑農場、農莊、能依照法律法規從事經營活動,從而避免了無序盲目的開發。這是臺灣發展農業旅游和休閑產業的成功經驗。在閩臺休閑農業合作中,福建應當制定加速兩岸合作的政策法規。一是要把休閑觀光農業發展列入國民經濟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中;二是加快制定出臺行業規范管理標準,引導促進產業健康發展;三是制定《休閑觀光農業輔導管理辦法》等。福建可通過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來促進休閑農業的深入發展。比如,在稅收方面:休閑農業項目作為一種新興的農業發展模式,應享受農業的有關稅收優惠政策;在融資方面:政府部門可以擔當保人的角色,向金融機構爭取為休閑農業提供更多、更優惠的資金支持。
4.2合理規劃、整合資源
休閑農業是傳統農業的突破,是綜合利用當地自然景觀、文史資源,融合旅游、娛樂、餐飲等農業資源的產業,即賦予服務業的屬性但又離不開主體農業。臺灣在規劃休閑農業時走出了一條“特色化”、“差異化”與“聯合同盟”道路,具體體現為:充分利用本土地區農業資源的優勢,努力挖掘與其他區域不同的本地鄉土文化、生活方式、風土人情等,突出地方特色,講究農村的設計主題鮮明性,不重復設計,走差異化建設,保證休閑農業的持久、核心競爭力。福建省要借鑒臺灣經驗,發展休閑農業應該根據各地區的資源條件、自然環境、農漁特產、消費市場和季節特點,充分發揮區域地方優勢,合理布局、整合休閑農業資源,因地制宜,發展本地特色的休閑農業項目,要盡量避免各景區之間產品雷同、惡性競爭等情況發生。比如在福州、泉州、漳州等大中型城市的郊區就可以發展城郊型的休閑度假項目,可以建成集休閑旅游、田園風光、種植、采摘于一體的休閑項目,開展具有旅游、娛樂、觀光、參與等功能的休閑活動。又如福建可以依據占全國4%的森林面積的優勢,發展森林生態旅游,通過利用豐富的森林資源好動植物資源,開發別墅型休閑度假村,組織旅游者進行燒烤、垂釣、采集野生食用果蔬等旅游休閑活動。再如福建擁有綿長的海岸線,島嶼星羅棋布,海島資源豐富奇特,且離大陸不遠,特別適合于開發休閑旅游。
4.3完善閩臺交流機制,培養休閑農業人才
目前福建休閑農業的從業人員素質較低,而發展福建休閑農業,需要高素質的經營和管理人才。為了提高福建休閑農業的管理水平和經營水平,應加強兩岸在休閑農業人才這一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在臺灣,“農委會”、農會會不定時的為休閑農業從業人員提供相應的技術培訓和發展規劃,在臺灣各大高等院校,開設了休閑農業課程,并從事休閑農業的教學研究。福建要善于借用臺灣資源,一方面,可以通過邀請臺灣有創辦休閑農業經驗的經營者和從事休閑農業教學研究的學者前來指導,另一方面可派政府官員和休閑農業從業者到臺灣進行休閑農業研究、觀摩和學習。同時福建也可以借鑒臺灣各大高校的休閑農業課程體系建立符合福建高校特點的休閑農業課程,以此來提高休閑農業從業者的管理水平和經營水平。
4.4重視環境保護,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臺灣以可持續發展的態度來開發旅游休閑農業,在開發農業旅游資源的同時,盡可能地保證農業生態系統的良好運行,不破壞原有的特殊景觀、生態環境、文化傳統以及古文化遺址、古樹名木等珍貴和稀有資源。比如臺灣地區的《休閑農業輔導管理辦法》規定,休閑農場區域內只能搭建無固定基礎之臨時性與農業生產有關的建筑物。休閑農場的設施,以無礙自然文化景觀為原則,建筑物的高度不得超過10.5m,不超過三層,對住宿設施,建筑物設計等均有規定。這些限制都是盡量避免人為因素對自然環境景觀造成的負面影響,使休閑農場有一個美好寧靜的田園景色[7]。福建在閩臺休閑農業合作開發項目上,不僅要特別注意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壞,還要特別注意防護林帶和海洋環境的保護。維護閩臺兩岸民眾的根本利益,保障閩臺兩岸的生態環境安全,保證閩臺休閑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順利實施。
本文html鏈接: http://www.cssfps.cn/qkh/22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