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管理和商業會計規范思考
1現代企業商業會計信息質量與內部控制的現狀
我國目前的商業會計信息質量堪憂。一些公司為了上市,不惜編造財務報表,美化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而一旦上市以后,造假的動機依然存在,為了取得配股權,避免因為連續虧損達不到證監會的要求而被ST、PT乃至摘牌退市,上市公司往往長期隱瞞重大信息或提供虛假信息。最近,上海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報、證券時報聯合舉行了一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問卷調查。調查表明,個人投資者認為上市公司披露的財務信息完全可信的占8.45%,基本可信的26.98%,部分可信的占45.17%,認為基本不可信的占16.10%,完全不可信的占314%。對100家左右機構投資者的調查也表明,沒有一家機構認為財務數據“完全可信”,認為“基本可信”,的機構投資者有41家,占4141%,認為“部分可信”的機構投資者有54家,占54.54%,認為“基本不可信”的機構投資者有3家,占3.03%,認為“完全不可信”的有1家,占1.01%。這顯示,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披露的財務數據信心不足。個人投資者與機構投資者相比,認為基本不可信或完全不可信的比例更高。表明在當前投資者心目中,財務數據的失真已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商業會計信息失真已經影響了投資者對會計信息的信任,對我國的證券市場的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商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會和政治原因,也有經濟原因;既有外部原因,如會計準則不完善,財政、證券監督不力,中介機構執業不規范與管理當局合謀等,也有內部原因,即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內部控制混亂。商業會計控制是公司經理層自身和董事會對公司內部控制的一個層面,它要解決的是公司日常經營活動中的風險控制和經理層經營方針的貫徹與落實等方面的問題。一個完善的會計(財務)控制體系,不僅能防止公司內部經營風險和錯弊,也能遏制經理班子亂用職權與違法亂紀等行為造成的會計信息虛假。而無數事實證明:一家公司的經營失誤直接與管理混亂和會計控制不當密切相關。
2加強內部會計控制,防止商業會計信息失真
內部控制是由企業董事會、經理階層和其他員工實施的,為營運的效率效果、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相關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標的達成而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在現代企業中,管理人員、內部審計人員或董事會,都對內部控制負有責任(見COSO報告)。而在這些控制主體中,會計工作的特殊性決定了會計人員是最好的內部控制執行者。這是因為:1)會計的兩大職能(反映和監督)中,監督職能反映了會計工作參與企業管理進行內部控制的作用,而會計的監督職能自古就有。2)在企業內部,會計工作是企業管理的中心環節,企業的供、產、銷、人、財、物等幾乎全部經濟業務都要經過會計環節轉換為會計信息,會計人員能夠全面地掌握企業的各種經濟活動和企業的財務狀況。因此,通過會計這個環節來建立企業權力約束制度,是由會計工作本身的地位所決定的。與財務報表中所包含的資料有關的管理當局的認定包括:存在或發生、完整性、權利和義務、估價或分攤、表達與披露。存在或發生是指在資產負債表上所有資產和權益均存在,收益表上的所有收入、費用、利潤和損失發生在報表所反映的會計期間內。相對應的錯誤是“虛報錯誤”。完整性認定是指資產負債表上所列的所有資產和權益都存在且屬于公司所有,收益表上所列示的收入、費用、利潤和損失均發生在收益表所反映的會計期間內。相對應的錯誤是“漏報錯誤”。權利和義務的認定是指在資產負債表上所列示的所有資產均屬公司的權利,所有負債均屬公司的義務。估價或分攤是指資產、負債等項目以恰當的金額列入財務報表。所謂表達與披露是指會計報表上的特定要素被恰當地加以分類、說明和披露。
換一個角度,所謂會計信息失真,簡單地說就是背離了這些認定。而導致商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可分為兩類:非故意性行為和故意性行為。非故意性行為是指由于會計人員素質低下或過失等原因,導致在會計規范的范圍內選用會計政策不當,而導致加工出來的會計信息不能如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故意性行為則是會計人員在內部人的授意、脅迫之下,為了企業管理當局的私利,不遵守有關會計原則,故意提供虛假會計信息。針對以上主要原因,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強內部控制提高商業會計信息質量:第一,以會計人員作為內部控制的必要條件一庵走立獨立會計主管曾經在我國一些地區試行的會計委派制可以認為是一種分離會計控制權的方法,但由于企業會計人員由政府機構派出,可能會產生政企不分的負面影響,不利于企業的自主經營。不過,它能很好地將會計控制權分離出來,確保會計人員的獨立性,在加強企業內部控制方面的作用還是顯而易見的。企業可以像設立獨立董事一樣設立獨立會計主管,即企業的會計主管由股東大會從會計公司聘請專業會計人員(通常是CPA)來擔任。獨立會計主管采用固定年薪制,有任期規定,可以續聘亦可改聘,但續聘有最長任期限制。獨立會計主管的聘用權掌握在股東大會手中,企業經營者可以提供聘用意見但無決定權。在人員選擇上,最好由股東大會直接委托專業會計公司提供候選者由股東大會定奪。這樣可以較好地做到將會計控制權從企業代理人手中轉移給企業委托人,形成權力的制衡;同時也避免企業外部對企業經濟活動的干預,不會對企業的自主經營產生負面作用。公司法規定,聘請或更換為公司進行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由董事會向股東大會提請。獨立審計準則也對“選擇會計”問題作出了詳細的規定。因此,對于獨立會計主管的聘用權的法律支持只須對現有法律稍作擴展即可。另外,為避免CPA因參與企業經營管理而影響執行審計業務的獨立性,公司不應聘請獨立主管會計所屬會計公司的CPA執行審計業務,或委托承擔公司審計業務的會計公司提供獨立會計主管人選??紤]到現實CPA執業中的同業競爭狀況,非同一公司的CPA在審計中一般不會對獨立會計主管有任何包庇,這反而也會成為對獨立會計主管提高工作質量的一種鞭策。第二,加強會計系統控制要求企業依據會計法和統一會計制度等法律法規和會計準則,制定適合本單位的財務會計制度,明確賬務處理程序和企業的會計政策,保持充分的憑證和記錄,建立會計憑證的預先統一編號、審核、保管制度,實行會計人員崗位責任制和內部稽核制度,禁止會計人員越權處理會計事務。由于在經濟業務過程中采取了程序控制、手續控制和憑證編號、核對等措施,使經濟業務和會計處理得以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從而防止錯誤發生,即使發生了錯誤,也易于自動檢驗和自動糾正,保證了會計記錄的正確和完整。第三,加大內部財務審計力度內部財務審計主要目標在于“評價會計活動及其記錄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內部財務審計部門應加強對企業的各種財務資料的可靠性和完整性、企業資產運用的經濟有效性等的審核,有效降低錯誤和編制虛假會計報表出現的可能性。
本文html鏈接: http://www.cssfps.cn/qkh/19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