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宏觀經濟
財富既古老又年輕、既具體又抽象、既現實又理想、既平凡又神奇,財富是人類古老而永恒的追求。不同的財富觀引導人們追求不同的財富并實施不同的財富行為,從而產生不同的社會結果。在一定意義上講,財富觀決定著人類的價值取向,決定著人類的發展路徑、方向和生存方式。如果說農業文明孕育了黃色財富觀,工業文明打造了黑色財富觀,那么,生態文明時代呼喚的則是綠色財富觀。面對飛速發展的經濟和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人類社會正從工業文明時代向生態文明時代轉型。因此,在生態文明背景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系統地研究和培育人類的綠色財富觀,對于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構建生態文明社會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價值。從實踐意義層面上看,系統地研究和培育人類的綠色財富觀,將有助于引導人們在構建生態文明的社會實踐中,主動地創造、追求、擁有、享受綠色財富,同時,也有利于中央和地方政府運用政治、法律、行政、經濟、宣傳、教育、管理等多種手段促進公眾、企業和其它社會組織踐行科學發展觀,構建綠色中國。
一、關于綠色財富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從國際上看,面對工業文明的負面作用——全球氣候變暖、生物多樣性銳減、生態系統功能退化、資源枯竭、環境問題日趨嚴峻的危機,人類精英正在理性反思與醒悟。國際上關于生態文明與綠色財富的研究與實踐正在呈現綠色革命與綠色潮流態勢。1995年,世界銀行曾頒布了衡量國家地區財富的新標準,即一國的國家財富由三個主要資本組成:人造資本、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本,綠色GDP核算正在取代傳統GDP核算,[1](P399)2006世界銀行出版了《國民財富在哪里:綠色財富核算的理論》。[2(]P168)2006年阿爾文•托夫勒出版了《財富的革命》,[3(]P373)2010年7月30日,由國際綠色經濟協會發起主辦的“首屆全球綠色經濟財富論壇”提出綠色財富的時代到來了。由此可見,生態文化正在成為主流文化,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綠色經濟正在成為主流經濟,綠色財富觀正在成為主流財富觀。①
從國內看,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面對我國生態環境的嚴峻現實,我們不得不反思工業社會的發展觀、財富觀、幸福觀、價值觀和自然觀。2005年以來中國綠色財富論壇每年舉行一次,論壇旨在宣傳、推廣“綠色財富”的理念,將對如何開展綜合利用,通過經濟發展的人力資本推動把經濟持久發展和綠色經濟資源高附加值運用等問題的思考放在第一位,以知識和技術的進步來使我國徹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優化投資環境,合理開發生態資源,大力開發綠色財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②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善待生態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是擁有無限的財富。由此可見,構建人類的綠色財富觀,不僅是整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客觀需要。國內對于生態文明背景下的綠色財富觀的研究處于起步階段,只有少數學者對此給予了關注,相關文章主要有:黎祖交著《綠色財富:時代的呼喚》(《綠色中國》2006年第11期),黎祖交著《讓綠色財富成為全社會共同追求》(《綠色中國》2011年第1期),祝列克著《綠色財富:社會生態覺醒的標志》(《綠色中國》2006年第7期),祝列克著《創造綠色財富促進和諧發展》(《國土綠化》2006年第8期),陳瑞清著《建設生態文明發展綠色經濟創造綠色財富》(《前沿》2008年第8期),黎祖交著《綠色財富讓世界更美好》(《綠色中國》2010年第1期),《中國循環經濟創造綠色財富》(《經濟視角(上)》2009年第11期),李光憲等著《發展綠色低碳經濟創造綠色財富》(《中國環境報》2010年7月2日),李鳴著《綠色財富觀:生態文明時代人類的理性選擇》(《生態經濟》2007年第8期)等等。上述文章對綠色財富觀的意義、內涵特征、分類、綠色財富生產技術、綠色財富、核算方法等問題進行了一些初探,但尚不全面、具體和深入,缺少系統論述和深度研究的專門成果。
二、綠色財富的緣起與內涵
財富是一個古老而又年輕、抽象而又具體的概念。財富是人類孜孜不倦追求的一個重要內容。財富的定義較多,例如,古希臘著名的史學家、思想家色諾芬認為財富就是具有使用價值的東西;威廉•配第認為“,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早期的重商主義者認為金錢就是財富;西方經濟學的奠基人物亞當•斯密將財富既理解為價值即社會財富,又理解為使用價值即物質財富;馬克思認為財富有三種基本形態,即物質財富、貨幣財富和能力財富[4]。阿爾文•托夫勒在《財富的革命》中提出,與財富相關的三個基本原理,時間原理、空間原理、知識原理,掌握了這些原理,我們也就掌握了獲取革命性財富的鑰匙。劉詩白教授在《現代財富論》中提出,現代財富也就是全面財富,包括商品財富與非商品社會財富兩大類別。滕泰博士在《財富的覺醒》中提出,財富劃分為生態財富、硬財富和軟財富三種。胡潤百富榜創始人胡潤認為,財富不是錢,它代表著一種品質。經濟學家認為,財富是經濟學的核心,財富的創造和財富的分配是經濟學中永恒的主題,離開了財富及其創造和分配,也就沒有了經濟和經濟學。[5]哲學家認為:追求財富既是人的本性,也是社會演進的杠桿。[6]
人類的財富觀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時代演進而不斷更新的。從財富觀與自然生態環境的關系來看,農業文明是孕育了黃色財富觀,工業文明打造了黑色財富觀,生態文明時代呼喚的則是綠色財富觀。雖然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天人合一”、“天道圓圓”、“道法自然”等生態道德哲學思想,但是,在農業文明時代,人類還沒有充分認識到綠色財富觀與實踐的重要性;在工業文明時代,盛行“人類中心主義”,人類瘋狂地追求GDP成為時代的主旋律,沒有綠色財富觀生存發展的文化與土壤。工業化時代,人類以驚人的速度創造財富,并以同樣驚人的速度破壞生態環境、消耗自然資源。工業文明時代的財富觀呈現出資本性、生態環境的破壞性、資源的浪費性和無形資產性等特征。于是,社會出現了生態環境危機和人類的生存危機。社會精英開始反思,從卡遜的《寂靜的春天》到布倫特蘭的“可持續發展觀”,從1972年的《人類環境宣言》到1992年的《21世紀議程》,從“人類中心主義”到“人——社會——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理論,從生態政治思潮到公眾綠色運動,她們呼喚著21世紀新的財富觀——綠色財富觀。[7]
请填写信息,出书/专利/国内外/中英文/全学科期刊推荐与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