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教學論文
新生教育模式是在新生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發展中逐步形成并用以促成新生教育過程組織和實施的典型化范式,為高校新生教育工作提供思路和借鑒。但是,高校新生教育模式實際上存在諸多問題,亟須進一步創新與完善。
1高校新生教育模式面臨的困境
當前我國高校新生教育存在教育周期短暫、教育內容單一、教育形式單調等問題,[1]新生教育模式缺乏針對性、時效性、實用性和理論性[2]。筆者認為,其原因在于沒有很好地遵循新生教育的“目的性、主體性、系統性”三大原則[3],表現為:(1)就目的性原則而言,大部分高校只是粗略地制定了新生教育的目的,但目的是有方向性、層次性和超越性的,明確的目的始終是新生教育活動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指向。(2)就主體性原則而言,新生教育的主體始終是大一新生,但傳統新生教育模式所規定的各項內容的教育方式,幾乎都不能超越“刺激-強化”的被動接受方式。(3)就系統性原則而言,新生教育處于高校教育的整體中,是一項動態的長效的教育過程,但高校新生教育基本上沒有用系統論的思維和方法來制定新生教育策略。
2高校新生教育模式困境的原因分析
造成高校新生教育模式面臨上述困境的原因很復雜,本文擬從以下兩方面來分析:
第一,對新生教育內涵理解的錯位。新生教育,就是幫助新生適應大學生活,實現從中學到大學的人生過渡,為四年的大學生活甚至將來的人生發展打好基礎的階段性教育,[4]其目的在于幫助學生盡快地適應大學生活,從而“使學生在大學的學習生活中取得最大限度的成功”。[5]隨著新生教育研究的深入,有學者提出了入學適應的五因素結構,即學習適應、人際適應、生活自理的適應、環境的總體認同、身心癥狀表現,[6]從不同維度考察新生教育。也有學者指出,新生教育是一個包括適應教育、目標教育、通識教育、情感心理教育,具有持續性、層次性的系統工程,[8]進一步拓展了新生教育的內涵。
第二,對新生教育背景變化的忽視。目前,大學新生已經邁向“90后”,其身心個性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首先,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改革開放30年后的今天,“90后”新生生活在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發達的電子網絡設備、完善的補助獎勵機制等環境中。其次,性格特征發生了變化。一方面,“90后”新生擁有良好的成長環境,受到多方面的教育,甚至具有突出的才藝,對社會新鮮事物非常敏感,理解能力和適應能力強。另一方面,他們缺乏艱苦生活的磨礪,缺乏挫折經歷,心理素質偏低。再次,價值觀念發生了變化。社會普遍所呈現的“浮躁”、“功利”、“空虛”在他們身上得到明顯體現,集中反映為缺乏理想信仰。此外“,90后”自我意識強烈,其金錢觀、交友觀、集體觀都有待進一步研究。
3高校新生教育模式創新的策略
新生教育模式實際上是一個涉及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方面的交叉學科的研究領域,需要借鑒這些學科的理論成果,進行理論創新,并致力于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促成新生主體地位的實現。《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堅持以人為本”,即需要促成新生主體地位的實現,一方面要建立充分體現新生意志的民主機制。邀請相關研究人員、分管部門負責人、輔導員,尤其是學生以及家長,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另一方面要建立促進新生發展的服務機制。關注新生的個性特點及各方面的需要,培養新生獨立的學習生活能力。
第二,構建“生態化”的新生教育模式。所謂“生態化”,就是“全面地、系統地、開放地思考新生教育”[5],將新生教育置于多元的、動態的發展模式中。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者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來構建自己對現實世界的理解[9],倡導轉變“刺激-強化”的被動教育方式。楊新宇根據系統性原則,闡釋高校新生教育的6種模式:課堂教學模式、活動教育模式、環境陶冶模式、榜樣示范模式、角色扮演模式和問卷調查模式。[3]基于此,高校新生教育應該在動態過程中倡導多元的開放的教育模式,尤其應該提倡體驗式教育。
第三,完善新生教育評價體系。美國新生教育以嚴謹的學術為基礎,制定了18個可行評估目標和16個新生教育項目,[5]為我國高校新生教育模式創新提供了借鑒。完善評價體系應注重內容、方式和成效三方面的創新。
(1)從評價內容來看,這是多元的評價體系。新生教育應該包括適應教育、目標教育、通識教育、情感心理教育等。多元智力理論認為,“學校教育的宗旨應該是開發多種智能并幫助學生發現適合其智能特點的職業和業余愛好”。[10]著名心理學家布盧姆認為,教育目標應該包括“認知學習、情感學習和動作技能學習三大領域”[10]。這些心理學理論為新生教育多元評價體系的建構提供了理論基礎。
(2)從評價方式來看,這是持續的評價體系。高校新生教育以維持一年左右為宜,新生教育模式的評價機制應該是一個長效機制。當代教育學認為,教學評價包括準備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10],貫穿于教育過程的始終。新生教育的評估與檢測應當同樣貫穿于新生教育的始終,維系并推動新生的成長。
(3)從實效性來看,這是規范的評價體系。評估體系的建構需要將自我評價、同伴評價、父母評價、教師評價和學業成績等多方面結合起來,也需要參考國外評價體系將定量評估與定性評估相結合,推動質量評估與檢測的制度化和規范化。更為重要的是,需要組建評估與檢測機構,及時反饋并有效督促新生根據評價結果進行不斷地調適與發展,將評估與檢測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