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農業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生態養雞就是遵循生態學原理,運用現代技術,通過人工設計的養雞模式,達到養雞生產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處、完美結合,從而獲得較好的綜合效益。生態養雞是目前國內外高端禽產品生產的主要方法。推廣生態養雞,對于有效利用畜牧業資源、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滿足國內外高端禽產品市場供應、做大做強湖北省家禽產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進入21世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理念追求回歸自然、返樸歸真。國民在禽產品消費方面,追求健康味美已成為新的時尚。在中華飲食文化中,具有鮮明特點的吃土雞蛋、喝土雞湯流傳久遠,根深蒂固,深深地融化在民族的血液中。然而,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和農村城市化步伐加快,近年農村傳統養雞生產大幅萎縮,導致市場熱銷的土雞、土雞蛋產品嚴重短缺。現實生活中,消費者對土雞、土雞蛋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在當前社會經濟條件下,解決市場土雞、土雞蛋供應的有效途徑,其惟一出路是大力發展規模化生態養雞。
1生態養雞概況
1.1生態養雞是家禽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發達國家,目前動物福利、有機食品大行其道。生態養雞有的國家叫自然養雞法,有的叫有機農業。生態養雞生產的鮮蛋、活雞,其價格通常是集約化舍飼的3~4倍,國內出口到歐盟的生態飼養的有機雞,折合人民幣200元/只。上海崇明島生產的生態有機雞,國內市場價在120元/只左右。通常生態飼養的土雞,在沒有進行品牌包裝情況下,售價40元/kg左右,土雞蛋通常一枚1元以上;在經濟發達的上海、杭州等地,一枚土雞蛋售價在2元以上。生態養雞的產品之所以價高俏銷、廣受國內外消費者歡迎,其主要原因在于生態放牧的雞群較少產生應激、養殖環境空氣新鮮、雞群生活愉快,并且雞群能夠采食牧草和昆蟲等天然飼料,與舍飼的禽產品相比,生態養雞的禽產品具有膽固醇含量低、肉蛋風味物質含量豐富、產品品質優良等特點。生態養雞可為市場提供高端禽產品,適應了禽產品消費市場多元化需要,因此,這一產業發展前景廣闊。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國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內對生態養雞生產的優質禽產品需求將不斷增長。從當前和今后國內外家禽生產發展的趨勢看,生態養雞將是養禽業的主導方向。
1.2發展生態養雞是發展湖北省禽蛋品產業的需要
湖北省氣候條件適宜、飼料資源豐富,是國內傳統的優質禽產品生產大省。在計劃經濟時期的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湖北省鮮蛋上調量連續17年、出口量連續11年居國內第一。上調的禽產品銷往國內24個省市。當時的農村傳統養雞雖然沒有生態養雞的理念,但放牧飼養生產的土雞、土雞蛋品質優良,因此在消費者心目中,湖北是國內紅心鴨蛋、土雞蛋、土雞的生產和出口大省。然而,隨著農村城市化步伐加快,目前湖北省農村傳統養雞大幅減少,國內優質禽產品大省地位嚴重削弱。蛋品產業是湖北省畜牧業的優勢產業,但是目前湖北省的蛋品90%以上為集約化良種家禽生產,鮮蛋結構單一、品種不全,存在著低端產品多、高端產品少的不足,不能適應市場蛋品消費多元化的需要。從做大做強湖北省蛋雞產業出發,必須加快蛋品產業結構調整,在大力發展集約化蛋雞生產的同時,積極發展土雞生態飼養,以滿足國內外市場對高端禽產品的需要,為鞏固湖北省在國內的優質禽產品大省地位作出貢獻。
1.3發展生態養雞是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需要
湖北省荒山、林地、果園、茶園、灘涂等適宜發展生態養雞的地方很多。生態養雞與現代集約化畜牧生產相比,具有投入少、不受集約化生產對場地的特殊要求,經營靈活、養殖收益較高等特點。實事求是地說,現代畜牧業生產是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做不到這點就無法立足。而生態養雞則是低投入、低產出、高效益。正如韓國自然農業協會會長趙漢奎先生所說:“不需要太多的資本和特別的技術,只要你去體會一次,不論什么人,都能獲得穩定的收益。與其為尋找發財捷徑而煩惱,不如選擇自然養雞法這一陽光大道。”近年來湖北省生態養雞實踐證明,通常飼養土雞或改良土雞300d左右,一只雞可產蛋110枚左右,鮮蛋一枚0.8~1.0元,雞的售價在35元/kg,一只母雞總收入130元左右。支出上由于雞群采食部分天然飼料,加之雞的個體小、耗料少,一只雞300日齡時總支出70元左右,產蛋與活雞出售相結合,一只雞純收入在40元以上。一個農戶飼養2000~3000只雞,一年可獲得8萬~10萬元收入。這一效益是飼養其他良種家禽所無法相比的,且市場風險較小,農民通過家庭致富,有利于社會和諧發展。
2生態養雞“1553”模式的內涵
生態養雞不是把雞群簡單地放在地面飼養就行,在理念上,生態養雞必須做到雞群與環境的和諧共處,互為依托,相互促進,放大效益。在適宜的養殖模式下,雞為果樹、茶園、林地除草、施肥,林地為雞群遮陰、避雨,并提供部分餌料,形成互惠共生的生物循環體系,達到了降低養雞生產的飼料支出、提高了禽產品品質和養雞收益,節約了經濟作物的除草、施肥支出,并改善了產品品質,降低了農藥、雞糞對環境的污染。生態養雞的生產方式真正體現了科學發展的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經濟增長方式。
生態養雞“1553”模式,其基本內涵是:1個農戶養幾棚土雞,每棚規模不大于500只,每667m2養雞不大于50只,雞群飼養日齡300d左右。這一模式強調的要點:①開展生態養雞的農戶,選擇適宜的放牧場地,建立相互間隔100m以上的雞棚多個,每個雞棚面積30~40m2,每棚可飼養土雞400~500只。這樣便于做到小群分散、合理間隔、輪牧飼養。②一棚雞群規模不大于500只。根據雞的生物學特性,一般放牧情況下,雞群的活動半徑圍繞雞舍不大于200m,如果群體過大,則雞舍周邊寸草不生,造成水土流失、生態惡化,而離雞舍較遠處雞不去采食,造成資源浪費。生態養雞根據牧場條件,規模以不大于500只為宜,這樣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降低養雞對環境的污染。③養殖密度不大于8只/m2。在非人工草地情況下,天然飼料資源是有限的,從維護生態環境出發,并保障讓雞群能夠吃到一定數量的牧草和昆蟲,以此達到節約飼料、改善肉蛋產品風味和品質的目的。養殖密度是從放牧養雞的牧場承載能力設定的,這也與歐洲生態養雞所要求的飼養密度接近。④雞群飼養日齡300d左右。開展生態養雞的品種主要為地方土雞或改良土雞,產蛋率相對低,飼養300d左右,雞的產蛋高峰期已過,再延長飼養時間則產蛋率下降而不經濟。另外從放牧雞的特點看,300日齡左右時,雞還未換羽,毛色光亮,此時雞的售價較高,而300日齡后,隨著飼養時間延長,雞群將脫毛換羽,出現這種情況則雞的售價降低。此外,從雞肉品質看,300日齡左右其肌內脂肪、肌間脂肪、肌苷酸、谷氨酸鈉、牛磺酸等風味物質含量豐富,肌纖維細嫩,味道鮮美。如果飼養時間過長,則肌纖維和結締組織老化,肉質口感變差。生態養雞以生產鮮蛋和活雞相結合,其雞群飼養300日齡左右是獲取效益的最佳結合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