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行業經濟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各行業對煤炭資源的消費需求不斷增加,強力地推進了煤炭資源的開發速度,也促進了煤炭礦區經濟的快速發展。榆林市是我國著名的煤炭資源富集區,也是我國正在開發的國際級能源化工基地,2009年全市煤炭產量達2.09億t,僅次于相鄰的鄂爾多斯市,是我國第二產煤大市。在榆林市的經濟結構中,煤炭產業占據著榆林經濟的"半壁江山",煤炭是榆林的資源優勢和競爭優勢,也是壯大榆林經濟實力的資本。近年來,煤炭行業上繳利稅一直占到榆林全市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是榆林的第一財源(表1)。根據榆林的發展規劃,在未來20年甚至更遠,榆林經濟發展仍然將以煤炭等戰略資源為主要支柱和主要支撐。
但是,也必須看到,這種高度依賴資源開發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以當地生態環境的巨大破壞為代價的。據榆林市調查統計,榆林市煤炭采空區達499.41km2,每年新增70~80km2;已塌陷118.14km2,每年新增30~40km2;損毀房屋4500多間、耕地1600多hm2、林草地4387多hm2。榆林市湖泊由煤田開發前的869個減少到現在的79個;全省最大的內陸湖紅堿淖近6年水位下降3m,水面由6年前的7000hm2縮減到不足4666.7hm2。
隨著"陜北跨越式發展"戰略的確立,因煤炭開發而引起的生態環境問題必將成為制約榆林礦區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瓶頸因素,因此,如何處理因煤炭資源開發而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榆林礦區亟需解決的事情,而評估煤炭礦區資源開發所造成的環境價值損失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之一。基于此,文中將運用條件價值評估法(ContingentValuationMethod,CVM),通過調研榆林煤炭礦區周邊居民對改善生態環境的支付意愿(WillingToPay,WTP),估算當地因煤炭開采所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價值損失,以期為解決煤炭資源開發而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提供可資參考的文獻資料。
自從Randall等(1974)第一次將CVM應用于關于環境質量改善的研究以來[1],各類相關的文獻日漸增多,但應用CVM對礦區生態環境價值損失評估進行研究的文獻卻相對較少。從目前已有的文獻來看,對于礦區生態環境價值損失評估較為著名的文獻有:R.D.Rowe等(1985)運用CVM對美國科羅拉多州伊格爾(Eagle)礦危險廢物的生態環境破壞價值損失進評估,得出:恢復期內,全科羅拉多州因伊格爾礦危險廢物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價值損失為4500萬美元[2]。D.Damigos和D.Kaliampakos(2003)運用CVM對希臘雅典附近采石場的生態環境破壞價值損失評估,得出:雅典市居民為治理城市附近采石場的支付意愿為30.75~58.2歐元,因采石場開采每年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價值損失在55.66萬~105.34萬歐元之間,他們的研究還表明家庭收入和受教育程度對支付意愿有顯著的正向影響[3]。在國內,CVM近年來也開始被廣泛應用于評估生態環境改善的效益和生態環境破壞的經濟損失,但應用CVM對礦區生態環境破壞的價值損失進行評估的文章十分少見,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如:劉治國、李國平(2006)[4]、趙敏華等(2006)[5]。其中,劉治國、李國平(2006)的研究是在我國首次運用CVM對煤炭礦區資源開采所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價值損失進行評估,他們運用支付卡式問卷對榆林市神木縣大柳塔鎮、牛家梁鎮的煤炭礦區居民進行了抽樣調研,并以陜北煤炭產地人口數為計算單位估算了陜北地區煤炭開發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價值,具體結果為:陜北地區煤炭產地平均每人每年意愿支付意愿為131.66元;陜北地區每年因煤炭開發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價值在16693.38萬~34650.02萬元之間;他們也分析了可能影響人們支付意愿的社會經濟因素,支付金額隨被調查者的家庭年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隨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增加[4]。趙敏華等(2006)運用CVM測算出了神木縣大柳塔鎮、西溝鄉和榆陽區牛家梁鎮3個鄉鎮居民因煤炭開采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接受賠償意愿分別為每戶每年4634.52元、2671.35元和4813.27元,并發現家庭收入、年齡、受教育程度對調查對象的接受賠償意愿有一定的影響,但沒有最終給出礦區因資源開發造成的生態環境價值損失總量[5]。
由于交通、時間等客觀因素的制約,調查選取榆林市的神木縣、府谷縣和榆陽區作為調研區域。其中神木縣、府谷縣是神府煤田的所在地,該煤田是我國已探明的最大煤田,占全國探明儲量的15%,相當于50個大同礦區、100個撫順礦區,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榆陽區橫跨榆橫、榆神煤田。這三縣(區)的資源都以煤炭為主,并都已進入煤炭開采的興盛期,因煤炭開采引起的各種生態環境問題已經充分顯現,十分具有調研價值。調查在2010年7月份進行,歷時15天;調查組一行7人,包括4名博士研究生和3名碩士研究生;調查以戶為單位,每戶選取一名對家庭情況較為清楚,并長期居住在當地的成員作為被調查對象。
文中在對調查資料進行統計整理的基礎上,從以下幾個部分展開討論:1)調查情況介紹;2)居民支付意愿的實證分析;3)礦區生態環境破壞價值損失評估;4)總結全文。
1榆林煤炭礦區生態環境破壞價值損失評估的CVM調查情況
1.1CVM問卷設計
問卷由3個部分組成,順序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是礦區居民對當地生態環境問題的認識態度;第二部分是為將本地區的生態環境恢復到資源開發前的狀況,當地居民的支付意愿調查;第三部分是礦區居民的社會經濟信息,如年齡、文化程度、家庭人口數、家庭收入等。其中,對當地居民支付意愿調查的引導方式選擇了開放式:開放式引導技術避免了其他引導方式因投標值的設定而對被調查者支付意愿形成的偏差;被調查者長期居住于礦區,對煤礦開采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具有較為深刻的了解和切身的感受,符合使用開放式引導技術的使用前提。在設計問卷時,對開放式引導技術進行了改進:詢問被調查者是否愿意每年為恢復當地的生態環境而支付一定的費用。如果被調查者回答"不愿意",則詢問拒絕的原因;如果被調查者回答"愿意",則詢問他的愿付金額,以及愿意支付的原因。問卷設計好后,在2010年1月份進行了預調查,根據調研情況,對問卷進行了修正和完善。
1.2主要調查信息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