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研究
摘 要:當前,我國現代化會計人才短缺,主要表現為綜合素質不強、實踐能力差、創新能力差。教育要發展,根本靠創新。筆者從教學工作中總結了以下幾點,作為教學創新的參考:講清會計核算的原理,強化學生理解;結合行業特點授課,講好專業會計;擴展相關財經知識,豐富會計教學;引進生動實例講解、活躍課堂氛圍;加強實驗室教學管理,提高實踐能力;適應當地行業需求,設計實習內容;不斷深入實際、積極吸取經驗;按照考試內容授課,增加實用性。
關鍵詞:會計 教育教學 創新
經過“十一五”教育規劃的貫徹、落實,我國會計教育教學進一步改革完善,理論體系和實踐經驗不斷豐富和發展。在教育教學的觀念、態度、方式、方法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會計課程體系建設更加規范、課堂教學形式更為多樣、實踐環節設置更趨具體、綜合素質培養更引人關注。經過“十一五”的發展,一大批優秀的會計人才被培養出來,走上社會,為我們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然而,實事求是地說,會計教育教學環節還存在許多不足。《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指出“我國教育還不能完全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學生適應社會和就業創新能力不強,創新型、實用型、復合型人才短缺。”現代化會計人才短缺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綜合素質不強。
一個好的會計人員應該具有很強的綜合素質,既懂業務,又懂管理。但是,在具體工作中,會計人員往往缺少綜合素質。我們從事會計教學工作的人都知道,會計的基本職能有:核算、反映、監督、預測、決策。學校培養出來的很多會計人員,卻只會會計核算、反映、監督,不會進行分析、預測、決策。寫經濟業務和報表分析不會,做預算不會,預測下一年度的盈虧不會,有的甚至不會填各種行業檢查、調查、統計表,不知如何分析取數。在會計電算化日益發展的今天,很多會計人員還停留在手工記賬的水平。即使使用計算機,只是核算、報賬,不會深層次的維護。有了問題就找網管員,自己不會處理。此外,相當一部分會計人員,沒有管理能力,即組織、協調能力。會計工作是集管理和服務于一體的工作,會計人員只會做服務,不會搞管理,也是綜合素質不強的一種體現。很多人干一輩子還只是從事簡單的、低層次的核算工作,就是因為綜合素質水平不高。
二是實踐能力差。
會計教育教學中還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學校該教的都教了,學生該學的都學了,什么《高級會計學》、《管理會計》、《財務管理》、《企業管理》、《組織行為學》、《市場營銷》、《會計電算化》……都學了,但是學生一到用人單位不會干。實際上會計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行業,從我個人的實踐經歷講,一個學識豐富的會計,到了一個行業,最快大概也得用3-5年的時間才能熟悉、適應工作流程。因此從事會計教育教學的人,應該好好研究一下,怎么能在學校的教學中將知識與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將學問與社會需求結合起來,讓學生一畢業就能適應工作,適應崗位需要,這是我們亟待研究的課題。
現在的學校不是沒有實驗室,不是沒有實習基地。會計教學體系設置中都有實習、實踐環節。但是,很多實驗室開設會計電算化課,只是教師利用多媒體給學生講解、演示財務軟件流程,沒有真正地讓學生參與賬套設置、模型建立、業務核算和報表編制的整個過程。因此,學生還是沒有真正掌握業務流程,不能獨立勝任會計電算化工作。至于實習基地,絕大多數實習單位出于安全和保密角度,不愿意讓學生接觸他們的財務軟件,最多翻翻憑證、帳本,訂個憑證、打個下手。因此學生基本上是學不到什么東西。所以會計教學當前的要務要加強實驗室和實習基地建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三是創新能力差。
創新是建立在對原有知識消化吸收、融會貫通的基礎上的。很多會計專業的學生出來,創新能力差。工作只會依樣畫葫蘆,照搬不誤,不會變通,不能夠在原有基礎上創新、改進和提高。比如說,不會更新財務軟件,不會進行財務軟件升級,不會設置編制內部管理報表,不會適應新制度、新準則的要求處理賬務,接受新的業務知識慢等等。現代社會是個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新知識、新業務不斷出現,知識更新的速度飛快,會計人員必須具有適應性、應變性。這種創新能力是我們在學校里就應該教給學生的。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工作,我們應該從豐富學生的專業知識、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等幾方面做起,讓學生能夠真正成為現代化的專業人才。做教師的一定要教給學生原理和方法,不能機械性地照本宣科。學生只有從原理上掌握了所學知識,才能做到創造、創新和發現,才能在崗位上做出成績、得到發展。
教育要發展,根本靠創新。“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教育管理體制、辦學體制,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要培養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要從教師教學育人的環節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筆者從教學工作中總結提煉了以下幾點,作為教學創新的參考:
一.講清會計核算的原理,強化學生理解。
會計學原理是整個會計專業教學體系的基礎。學好會計學原理是學好其他課程的前提,也是會計專業學生實踐和創新的良好開端。教師從一開始就應該給學生講清、講透會計的原理。引導學生深入、靈活領會會計的基本職能、核算對象、會計要素、會計核算基礎、會計核算基本假設、會計核算原則、科目設置的原則。筆者認為,這里面比較重要的是科目的性質和借貸記賬法核算基礎的介紹。可以說這兩者是會計核算的根本。很多學生就是因為搞不清科目性質,或者搞不清借貸記賬法的根本原理,所以不會做憑證,做不好憑證,以致覺得這門課枯燥、深奧,失去了學好會計的興趣和信心。因此,作為會計課教師,一定要重視對會計原理的講解。此外,教師一開始一定要對會計制度體系、準則體系、行業體系進行講解,使學生對會計行業有宏觀的認識,知道為什么學、學什么、怎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