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教學論文
一、生態道德教育的內涵
生態道德又稱環境道德、地球道德,是調整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道德行為規范的總和,其核心是人類尊重、愛護和保護自然環境,與自然和諧發展。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生態道德已成為思想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否具有生態道德成為衡量一個人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傳統的道德教育是一種人際教育,強調的是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集體、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而忽略了人與自然以及人與其他生命體的關系的教育內容。隨著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物種滅絕等問題的加劇,具備生態道德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注重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教育、提高大學生生態道德素質尤為重要。
二、生態道德教育的內容
1.生態道德知識的傳授
生態道德觀認為,不僅要對人類講道德,而且要對自然界的一切生物講道德,把講道德的對象從人類社會擴大到整個自然界。通過近幾年的環保活動和環保宣傳,人們的生態道德意識較以前有所提高,但由于我國整體生態教育氛圍不濃,造成大學生生態道德意識不強。因此,應加強生態道德知識的傳授。
2.生態道德情感的培養
“人與環境同處于一個發展系統,人們只有激活了熱愛生命、熱愛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內在情感,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生態道德教育過程中,教師應通過生態體驗等方式,幫助學生感知大自然和各種生態關系,通過不斷體驗和反思逐步積累生態道德知識,培養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情感。
3.生態道德行為的養成
高等教育培養的學生應學會從社會成員的角度養成為人類社會普遍接受的道德標準,并養成以生態道德的標準去衡量包括自己從事的專業在內的科學技術對生態環境影響的習慣,科學技術可以推動社會進步,給人類帶來幸福,而使用不當則會給人類帶來災難,只有養成以生態道德的標準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才能保證當科學技術和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沖突時,會站在整個生態系統的立場上保護環境,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三、生態道德教育的實踐性探索
1.生態道德教育形式多樣化
圖片展示形式。這是一種直觀的、直接的視覺教育形式,可利用反映當前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物種滅絕等現象的圖片,把客觀事實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圖片展覽在各教育場所,以激發學生生態道德意識。征文研討形式。針對自然環境中某一方面的問題,在學校開展征文或研討活動,提高學生的生態理論認識,加強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放映專題片形式。該形式即利用播放專題片等手段,將環境演變過程向學生播放,以視覺和聽覺的形式配以教育內容的獨白,提高生態道德教育的效果。實地考察比較形式。讓學生到大自然中實地考察,在考察中體察自然生態,并感受生態的惡化狀況,通過比較讓學生從深層次去感悟生態道德教育的緊迫性。
2.生態道德教育的途徑
第一,高校教育是生態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徑。高校作為育人場所,應將生態道德教育納入學校德育教學內容。課堂是實施生態道德教育的主陣地,可以通過各學科教學,一方面向學生系統地傳授生態環境的基礎知識、環境科學與環境衛生方面的知識:另一方面對學生進行正確的生態道德教育,培養學生的生態道德意識,規范學生的生態行為,激發學生的環境憂患意識,樹立和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態行為。
第二,加強社會生態道德教育和監督。一方面,各級領導要重視,把保護生態環境納入考核體系中,??強在社會實踐中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利用各種新聞媒體大力宣傳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通過多種形式向社會宣傳,增強生態道德教育的濃厚氛圍。
四、加強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應堅持的原則
層次性原則。不同專業的學生學習方式不同,在開展生態道德教育過程中,要有目的地了解受教育對象的特點,根據學生所學專業和不同學生群體的特點,把先進性要求與廣泛性要求結合起來,科學劃分教育對象。
主體性原則。主體性原則就是在發揮學校主導作用的前提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教育、自我發展,既鍛煉學生的能力,也使他們的生態體驗更加客觀,從而使他們最終形成科學的生態道德觀。
滲透性原則。堅持滲透性原則,在開展課程建設的同時,建設好校園自然環境、文化環境,發揮好學生社團的作用,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養成生態道德意識。